第21章 教育兒童的方法

關燈
我們可以把教育影響兒童比作培育新品種的花。

    園藝家通過适宜的照管和處理,能夠改良花的香味、色彩和其他自然特性。

    我們并沒有看到方法,我們所看到的隻是兒童。

    我們可以看到兒童的心靈擺脫了障礙的束縛,依照其本性發揮作用。

    
除了對一些事情和感想的簡短描述外,還有一個方法問題。

    使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這些結果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們并沒有看到方法,我們所看到的隻是兒童。

    我們可以看到兒童的心靈擺脫了障礙的束縛,依照其本性發揮作用。

    我們所舉出的那些童年時代的特征,完全适合童年的生活,就像色彩适于鳥兒、芳香适于花朵那樣。

    這種結果完全不是“教育方法”的産物。

    然而很明顯,教育可以通過保護和培育兒童來幫助他們成長,從而對他們的自然特性産生影響。

     我們可以把教育對兒童的影響比做培育新品種的花。

    園藝家通過适宜的照管和處理,能夠改良花的香味、色彩和其他自然特性。

     在兒童之家,我們可以觀察到兒童天賦的心理特征,盡管這些特征沒有植物的生理特征那樣明顯。

    兒童的心理世界是如此易變,如果他們處在不适宜的環境中,他們的自然表現就可能完全消失,并被其他的東西代替。

    所以,我們必須在設計任何教育體系之前,為他們創造一個适宜的環境,促使他們天賦的發展。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除掉兒童發展的障礙,這應該是所有未來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

     因此,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了那些偶然引起兒童天性正常發展的原因,就會發現有些條件特别重要。

    第一個條件就是讓兒童處在一個愉快的環境裡,那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

    潔白的教室,嶄新的小桌子、小凳子和小扶手椅,都是為他們特制的,還有在院子裡沐浴在陽光下的草坪。

    這一切對那些來自不幸家庭的貧困兒童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第二個有利條件是成人的中立表現。

    他們的父母是文盲,他們的教師是毫無企圖也無先入之見的勞動婦女,這就形成了一種理智的平和。

     教師必須平和,這一點人們早就認識到了,但是人們通常認為這種平和是一種性格,即不神經質。

    但這裡的問題是,這種平和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态,這種狀态是内心清晰的源泉。

    這種平和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構成,是理解兒童必不可少的條件。

    因此,教師必須具備這種平和。

     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給兒童特殊的物品,讓他們工作。

    兒童會被這些能完善他們感知的物體吸引,他們借此發展分析能力和運動能力。

    這些物品還能教他們如何聚精會神,但是沒有一種言語的說教能做到這一點。

     由此可見,兒童身邊所需要的就是:一個适宜的環境、一位謙虛的教師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

     現在,我們能夠描述兒童對外界影響産生反應的某些方式了。

    最令人驚歎的,就是其中一些需要手腦并用的活動。

    這些需要用手擺弄東西的活動就像魔杖一樣,能敲開兒童天賦的發展之門。

    這些活動還形成了兒童内心深處的心理活動,如“重複練習”和“自由選擇”。

    這樣才能展現兒童真正的特性。

    我們看到兒童欣喜若狂、毫不疲倦地從事工作,因為他的活動就像一種心理的新陳代謝,隻有通過這種新陳代謝,他才能不斷成長。

    他熱情地響應各種諸如安靜練習的測試,并對一些能給人榮譽和正義感的課程着迷。

    他迫切地想學會使用那些能促使他心智發展的工具。

    但是,他不再對諸如獎品、玩具和糖果之類的東西感興趣。

    他還進一步表現出對秩序和紀律的需要,并把它們作為内心的明鏡。

    然而他仍然是個孩子,生氣勃勃、歡樂、真誠、可愛。

    他高興地嚷着、拍着手。

    他到處奔跑,大聲地問候其他人。

    他毫不吝惜地表達他的謝意,滿懷感激地追随幫助過他的人。

    他對所有人都友善,喜歡他所看到的所有東西,并使自己去适應一切。

     我們可以通過列表的方法寫出他偏愛的東西和他自發的表現方式。

    在這裡面,也可以加上他反對的東西,這些東西讓他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1.他喜歡的東西 ·重複練習; ·自由選擇; ·控制錯誤; ·分解運動; ·社交中良好的行為規範; ·環境中的秩序; ·個人整潔; ·感官訓練; ·與閱讀分離的書寫; ·書寫先于閱讀; ·不用書本閱讀; ·自由活動中的紀律。

     2.他抵制的東西 ·獎勵和懲罰; ·單詞拼寫課本; ·共同的課程; ·教學大綱和考試; ·玩具和糖果; ·教師的講台。

     當然,我們從這張表中可以發現一個教育體系的輪廓。

    兒童本身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