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教育兒童的方法

關燈
種建立教育體系的實際、積極和已得到檢驗的規範。

    在這種教育體系中,兒童自己的選擇是我們的指導原則,他們天生的活力可以防止錯誤發生。

     在下面我們所要詳細闡述的教育體系中,這些原則使我們聯想到了脊椎動物的胚胎。

    在這個胚胎中,可以看到一條模糊的線,它将是未來的脊椎。

    在這條線的内部可以看到一些點,它們将發展成為互不相連的椎骨。

    這個胚胎有三部分,分别代表頭、胸和腹部。

    同樣的,我們的教育體系也有一條主線,它還有一些特征作為标志。

    這些特征也會像椎骨一樣發展。

    這個教育體系也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領域,由環境、教師和兒童所使用的各種物品組成。

     一步一步追蹤這個原始輪廓的演變将非常有趣。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最初的洞察是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對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的理念。

    這種特殊的教育方法處于不斷發展之中,也許我們稱之為進化更恰當些,因為其中新的東西來自随着環境的發展而發展的生命。

    環境本身成為了某種特殊的東西,雖然環境是由成人提供給兒童的,但實際上,它應該積極、充滿活力地體現成長中的兒童所需要的新模式。

     這個教育體系以驚人的速度被應用于所有種族和所有社會階層的兒童。

    這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驗資料,并使我們能看到共同的特征和普遍的趨勢,進而确定兒童教育基礎的自然規律。

     特别有趣的是,從最早的兒童之家發展而來的第一批學校保留了這種做法,即采取任何進一步的規範之前,先要等待兒童的自發反應。

     在羅馬創建的第一批兒童之家中,可以從其中的一所發現兒童自發性的驚人例證。

    這所兒童之家的情況比我們最初的那些學校特殊得多,因為它的創建是為了照料在墨西哥地震(曆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幸存下來的孤兒。

    人們在廢墟周圍發現了約60個小孩,沒有一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或社會地位。

    可怕的地震使他們變得幾乎一樣:抑郁、沉默、冷淡。

    他們難以進食和睡眠。

    晚上可以聽到他們的叫喊和哭泣聲。

    意大利的皇後對這些不幸的兒童極為關心,并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快樂的場所。

    他們的新家有适合他們使用的明亮和富有吸引力的家具。

    還有帶門的小櫥櫃、色彩鮮豔的小圓桌、稍高的長方形桌子、凳子和扶手椅,窗子上挂着彩色的窗簾。

    這些兒童使用他們的小刀、叉、匙、盤子、餐巾,甚至肥皂和毛巾的大小也跟他們的小手相适應。

    牆上挂着一些畫,教室的四周擺着插滿鮮花的花瓶。

    這個兒童之家坐落在一個修道院中,它有寬敞的花園、寬闊的過道、金魚池塘和美麗的花圃。

    在這個環境裡,身穿灰色長袍、頭戴莊嚴長頭巾的修女平靜地四處走動。

     這些修女教孩子們如何舉止得當,孩子們的行為舉止也因此逐日改善。

    這裡的許多修女過去都是貴族出身。

    這些修女回憶起過去她們在上流社會的行為方式,并把這些教給求知欲極強的孩子們。

    這些兒童學會了如何像王子一樣用餐,而當他們布置餐桌時又像是藝術大師。

    雖然他們的食欲并沒有因此而增加,但他們卻沉浸在一種獲得新知識的歡樂中,并且因為能在各種活動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些知識而高興。

    漸漸地,他們的食欲恢複了,也能很快地入睡了。

    這些兒童身上所發生的變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到處跑跳,或在花園裡運東西,或把屋裡的家具搬到樹下,既沒有損壞它們,也沒有相互碰撞。

    他們快樂的小臉上幾乎整天都洋溢着幸福。

     有人第一次把“皈依”這個詞用到這些孩子身上。

    當時一位意大利最著名的作家評論說:“這些兒童使我想起了皈依宗教的人。

    再沒有一種皈依比這種皈依更神奇的了,因為它能征服悲傷和沮喪,能使人上升到更高的生活境界。

    ” 盡管這是一種聽起來有些矛盾的說法,但這個概念在許多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皈依似乎與兒童的天真浪漫相矛盾,然而這個詞強調了對所有人都一目了然的非同尋常的精神特征。

    這些兒童經曆了一次精神的複蘇,這使他們擺脫了悲哀和放任,并再次把歡樂帶給了他們。

     如果我們把罪惡和悲哀看做是對一種美好狀态的背叛,那麼再次回歸這種美好的狀态就意味着皈依。

    于是,罪惡和悲哀就要讓位于歡樂。

     這些兒童真的皈依了。

    他們從一種悲傷的狀态轉變到幸福的狀态,他們擺脫了許多根深蒂固的缺點。

    但皈依所表明的還不僅僅如此,某些通常受到重視的特點不複存在了。

    這些兒童用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表明,人們過去做得不對,這些做法必須要完全更新。

    這種更新來自于人的創造力。

    我們學校裡這些來自絕望邊緣的兒童,如果他們沒有表現出這一點,人們就很難區分清楚兒童真正的優點與缺陷,因為在成人的心裡已經有了先入之見。

    成人原來以兒童能否适應成人的環境來判斷這個兒童是否優秀,而不是相反。

    正是由于這種錯誤的觀念,兒童的自然本性被掩蓋了。

    成人不再按自然的意願來判斷兒童的優點,以及什麼東西對兒童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