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節奏
關燈
小
中
大
行動的節奏,并不是一個可以随意改變的舊觀念。它幾乎就像一個人的體形,是一個人特有的特征。當别人的行為節奏與我們接近時,我們就會感到高興,但是當我們被迫去适應别人的節奏時,就會感到痛苦。
成人如果不理解兒童需要運用他的雙手,不明白這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種表現,就會阻礙兒童的發展。這并不能都歸咎于成人自我保護的心态,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成人看重的是其行為的外在結果,并且隻根據自己的思維角度來選擇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使他習慣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内達到他的目的。當成人看到兒童付出巨大的努力卻收效甚微,而同樣的事他很快就能幹完并做得幹淨利落時,他就會忍不住想去幫助這個兒童。
在成人看來,兒童熱衷于那些瑣碎或毫無用處的東西實在是很古怪、讓人難以理解的。當一個兒童看到桌布斜了,他就開始琢磨桌布應該怎樣鋪,并且試圖慢慢把它弄直。對于處在這一發展階段的兒童來說,這是一個壯舉。成人隻有站在一邊不去阻止他,兒童才能成功地完成這項工作。
當一個兒童想要梳子來梳頭時,成人不但沒有為這種可貴的想法感到高興,反而對他橫加指責。他明白兒童不可能迅速地把頭梳好,當然也無法讓他滿意,而他則能替兒童梳得又快又好,于是就快速地幫孩子來做這件事。兒童本來是想進行一次快樂的嘗試,但他卻看到成人走上來拿起梳子,态度很堅定地必須由他來梳頭。成人對兒童來說,是個強有力的巨人,與他争辯是毫無用處的。當成人看到兒童想穿衣服或系鞋帶時,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兒童的每一個想法都會受到阻撓。成人對兒童惱怒,不僅是因為他們認為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毫無用處,還因為兒童行動的節奏和行為方式都與他們不同。
行動的節奏,并不是一個可以随意改變的舊觀念。它幾乎就像一個人的體形,是一個人特有的特征。當别人的行動節奏與我們接近時,我們就會感到高興,而當我們被迫去适應别人的節奏時,就會感到痛苦。
例如,當我們和一個局部癱瘓的人一起走路時,我們就會感到一種痛苦;當我們看到一個患有中風病的人用顫抖的手緩慢地把杯子舉到唇邊時,他顫抖的動作和我們的行動自如形成的強烈反差也會讓我們痛苦。假如讓我們去幫助他們,我們就會設法用自己的行動節奏去代替他們的節奏,以此來緩解我們内心的不适。
成人對兒童的所作所為與此有些類似。成人無意識地極力阻撓兒童進行這種自然而然的、緩慢和不慌不忙的活動,成人會像趕蒼蠅一樣,想擺脫掉這種煩惱。
另一方面,成人卻樂于接受敏感和活動迅速的節奏。他能夠容忍活潑好動的兒童造成的無序和混亂,這時成人會耐心地“袖手旁觀”,因為他知道這個兒童正在做些什麼。但是當一個兒童動作緩慢時,成人就會有一種想幹預的欲望,想代替他把事做完。但是,成人這樣做的時候,對兒童的心理需要沒有絲毫幫助,反而替兒童做了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成人阻撓兒童自由地行動,因此他本人便成為了兒童自然發展的最大障礙。“任性”的兒童會聲嘶力竭地哭鬧,不讓别人幫他洗澡、穿衣或梳頭。這種戲劇性的沖突表明,兒童想靠自己的努力成長。誰會想到,對兒童毫無必要的幫助,會成為他成長中的第一個心理壓抑呢?這種壓抑對他們今後的生活會産生嚴重的後果。
在日本,在兒童的墓前放置一些小石塊和類似的東西,是作為對死者祭祀的一部分。兒童的父母在墳墓上放置的石塊,是為了使他能重新搭建曾經玩過的玩具城堡,但是這些城堡常會遭到令人讨厭的惡魔破壞。死去的兒童将遭受痛苦的折磨,這種觀念是最驚人的一個例子,表明我們已經把這種潛意識投射到人死後的世界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