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手的活動

關燈
他運動的東西,并給他提供活動的機會。

    但是在家庭裡,這種需要卻被忽視了。

    兒童周圍的東西屬于成人所有并且由他們使用。

    這些東西對兒童來說都是禁止使用的。

    在兒童的成長中,有一條重要的戒律被确定了下來,就是不許碰任何東西。

    如果一個兒童成功地抓到了什麼東西,他就會像饑餓的小狗發現了骨頭一樣,躲到角落裡去啃,從這些他很難得到的東西上吸收營養,并且非常害怕有人會把它奪走。

     兒童的運動并不是偶然的情況。

    他在自我的指導下,對這種有組織的運動進行必不可少的協調工作。

    經過無數次的協調經驗,他的心智不斷發展,他的表達能力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協調、組織和統一。

    因此,兒童必須能自由地決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

    由于他正處在自我塑造的過程中,所以他的運動有一個特征,就是這種運動并不是出于偶然和漫無目的。

    兒童并不僅僅是在漫無目的地跑、跳和拿東西,并把屋子搞得滿地狼藉。

    兒童的建設性活動是從别人的活動中得到的啟發,他努力地去模仿成人使用或處理物品的方式。

    他還試圖在使用同一個東西時,和成人做得一模一樣。

    因此,兒童的活動與他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有着直接的聯系。

    兒童想要去掃地、洗盤子、洗衣服、倒水、洗澡、梳頭、穿衣等。

    兒童的這種天賦傾向,可以稱作“模仿”,但這種表述并不确切,例如它就不同于猴子的模仿行為。

    兒童建設性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智慧,源于心理的因素。

    兒童在做某件事之前,已經知道他想做什麼。

    他看到另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時,自己也渴望去做,學習說話就是如此。

    兒童獲得的語言就是從他周圍聽到的。

    他擁有記憶力,能記住他以前聽過的詞彙。

    但他能根據不同情況的需要,自己去運用詞彙。

    就詞彙的運用而言,兒童與鹦鹉大不相同。

    兒童不僅能模仿聲音,而且能運用他學到和掌握的知識。

    兒童決不是僅僅做機械模仿。

    如果我們要更深入地了解兒童的活動和他與成人的關系,就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基本的活動 在兒童能夠像他所看到的成人那樣,去條理分明地做事之前,他已經開始有目的地活動了。

    但他使用東西的方式對年長的人來說,常常是不可理解的。

    兒童通常在1歲半到3歲之間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例如,我曾經看到一個18個月大的兒童,他發現了一疊剛剛熨平的毛巾,整齊地疊放在一起。

    這個小家夥會拿起其中的一塊毛巾,極小心地捧在手裡。

    他把一隻手放在毛巾上面,以便毛巾不會散開。

    他就這樣托着毛巾,走到房間斜對面的角落,把它放在地闆上說:“一塊”,然後又像他來的時候那樣走回去。

    這确實表明他就是在以某種特殊的敏感性在行事。

    等他穿過房間之後,又用同樣的方式拿起第二塊毛巾,小心翼翼地捧着它并沿着同樣的路線走到角落裡,把它放在第一塊毛巾的上面,又說了一遍:“一塊”。

    他不斷地重複着這項工作,直到把所有的毛巾都拿到那個角落為止。

    然後,他把這個過程倒過來,又把所有的毛巾一塊一塊地放回原先的地方。

    雖然這些毛巾不像最初放置的那樣完美,但仍然折疊得相當好,盡管堆放得有點兒傾斜,但實際上是整齊的。

    這對兒童來講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個漫長的調換過程中,沒有其他人打擾她。

    兒童不知多少次,聽到成人在他背後大聲叫喊:“别動,别動,别碰那東西!”他們細嫩的小手,因為成人教訓他們不要碰東西挨過多少次打啊! 還有一項令兒童着迷的“基本工作”,是取下瓶蓋然後再蓋上。

    孩子們特别喜歡玩能反射出七色光的瓶上的蓋子。

    取下瓶蓋再蓋上,似乎是他們最喜歡的一項工作。

    還有一項兒童喜歡的工作是,把水瓶和盒子的蓋子拿下再蓋上去,甚至是打開再關上櫥櫃的門。

    父母和孩子經常為了一些東西而發生沖突,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因為這些東西對小孩子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但它們卻是父親或母親桌子上的東西,或是起居室家具上的一部分,因此父母會禁止孩子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