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行走

關燈
兒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等待這種能力降臨,而是通過學習走路獲得的。

    學會走路,對兒童來說是第二次出生,這時他從一個不能自助的人變成了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成功邁出第一步,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照顧兒童時,成人應該遵循一種方式,即放棄自己的優勢,以便适應成長中的兒童的需要。

     高等動物會本能地使自己适應幼仔的需要。

    當母象把一頭小象帶到象群裡時,這些大象就會放慢自己的步伐以适應小象的步調,當小象因疲勞而停下來時,它們也都停下來。

     在各種文化中,可以發現類似的為兒童着想的情況。

    有一天,我看到一個日本人,這位父親正帶着他年幼的兒子散步。

    我走在他們後面,突然發現這個一歲半到兩歲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他父親的腿。

    這位父親就站在那裡不動,讓孩子繞着他的腿玩耍。

    等孩子玩兒夠了以後,他們才又開始向前走。

    過了一會兒,小孩又坐在了路邊,他父親便站在一邊等他。

    這位父親的表情是嚴肅的,但十分自然。

    他并沒有做什麼不同尋常的事,他僅僅是作為一個父親帶着他的兒子散步。

     上面的例子,是最适合兒童的散步方式。

    因為兒童正在學習如何協調各種不同的動作,并且需要靠兩條腿維持平衡和向前行走。

     盡管人像其他動物一樣有肢體,但人必須用兩肢而不是四肢來行走。

    猴子的手臂很長,當它在地面上行走時,可以給予協助。

    人是唯一的、完全依靠兩條腿來平衡走路的動物。

    四足動物行走時,會交替地擡起一條前腿和與之成對角線的後腿,并讓另兩條腿着地。

    但人走路時,先用一條腿支撐着自己,然後再換另一條腿支撐。

    大自然已經解決了行走的難題,隻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

    動物是本能地學會行走,而人類是通過主觀的努力才學會走路的。

     兒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等待這種能力降臨,而是通過學習走路獲得的。

    父母欣喜地看到了孩子邁出的第一步,兒童的第一步意味着對自己的征服,通常标志着兒童由1歲長到2歲。

    學會走路,對兒童來說是第二次出生,這時他從一個不能自助的人變成了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成功地邁出第一步,是兒童正常發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但在第一步邁出之後,他仍然需要經常練習。

    能掌握好平衡并邁出穩健的步伐是個人持續努力的結果。

    兒童嘗試走路的時候,仿佛是在受一種不可壓抑的動力驅使。

    他勇敢無畏,甚至在嘗試中草率魯莽,就像一個真正的士兵,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他都堅持向勝利沖刺。

    正是由于兒童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反而促使成人在兒童的身邊布置防範措施。

    實際上,這些措施對兒童來講都是他們的障礙。

    即使兒童的腿已經強有力了,他們仍把兒童關在“學步欄”裡或兒童練走路的走步車裡。

     當成人帶兒童外出時,即使他能夠走路了,成人仍把他放在手推車裡推着走。

    但兒童因為腿短,沒有耐力走遠路,就不得不向那些不肯放慢腳步的成人妥協。

    即使把小孩帶出去的是他的保姆,也是兒童去适應保姆,而不是保姆适應兒童。

    保姆會以自己的速度徑直走向戶外活動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