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兒童的秩序感
關燈
小
中
大
墊子下。
但這孩子還是像以前那樣找了一遍,又說:“沒了。
”皮亞傑教授據此得出的結論是,他的兒子有點傻。
他幾乎不耐煩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墊子說:“你沒有看到我把東西放在這兒嗎?”這個小孩回答說:“我看到了。
”然後指着第一把椅子說:“但它,應該在那裡。
” 兒童感興趣的并不是找到東西,而是在它該在的地方找到它。
顯然,他認為不理解這種遊戲的是教授。
如果不把東西放在它應該在的地方,那這種遊戲還有什麼意思呢? 我曾親眼見兩三歲的孩子所玩的一種捉迷藏的遊戲,對此我确實驚訝不已。
看起來他們很高興、激動,對于他們所玩的遊戲充滿了渴望。
但他們是怎樣玩的呢?一個孩子爬到一張桌子下面,桌子上蓋着垂到地面的桌布。
小夥伴們看着他爬進去之後就走出房間,然後再回來掀起桌布。
當他們發現桌子底下的同伴時,就會高興得大聲歡呼。
這個遊戲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
他們依次說:“現在,我來藏。
”然後爬到那張桌子底下。
還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年齡稍大些的兒童和一個幼兒玩捉迷藏的遊戲。
那個幼兒藏在一件家具後面,幾個大一點的兒童進來,裝着沒有看到他。
除開這件家具背後,他們找遍了房間裡所有地方,并認為這樣就會使那個幼兒快樂起來。
但是,那個幼兒突然叫了出來:“我在這兒”,這種語調顯然意味着:“你們難道沒有看到我在這裡嗎?” 有一天,我站在一邊看他們做遊戲,看到一群幼兒高興地嚷着,拍着手,因為他們找到了門後的同伴。
他們走到我跟前說:“你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玩?你為什麼不藏起來?” 如果遊戲的目的是快樂(事實上,兒童很高興重複這種荒唐的練習),那就必須承認,兒童生命中某一個時期的快樂就在于在适當的地方找到相應的東西。
根據他們的解釋,“躲藏”就是在一個隐藏的地方放置或找到某個東西。
正如他們自己所說:“你們不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兒,閉着眼睛也能找到它”。
這一切表明,大自然已經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
這是一種内在的感覺,它能區分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僅僅是物體本身。
這種敏感性使外界環境成為一個整體,這個環境的各個部分相互依賴。
如果一個人能适應這種環境,他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動去達到特定的目的。
如果一個人的腦子中隻有不同的圖像,這些圖像卻又雜亂無章,那麼這能帶來任何益處嗎?這種情況像是在一間屋子裡擺家具。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家具之間的秩序關系,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團糟,讓他無法得到解脫。
正是在童年時期,人們學會了如何在将來生活中指揮和引導自己。
在敏感期裡,大自然所賦予他的第一個本能是與秩序有關,這就如同大自然給予人類一個指南針,讓他們去适應世界;就如同一位教師給了學生一張教室平面圖,從而教給他們第一個與地理有關的概念。
自然也給予了兒童像成人一樣說活的能力。
人的智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兒童敏感期打下的基礎之上。
内在秩序 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環境的體驗有關;還有一種是内部的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及這些部分的相應位置。
這種敏感可以稱為“内部定位”。
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内部定位”。
他們認為,肌肉中存在着一種感覺,能使每個人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
這要求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即“肌肉記憶”。
這種解釋完全是機械的,它建立在有意識地進行活動并積累經驗的基礎之上。
例如,這種解釋主張,如果一個人移動了手掌去拿東西,那麼這個動作就會被感知并保存在記憶裡,因而可以再次重複這個動作。
一個人之所以可以選擇移動他的右臂或左臂,朝着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轉動,是因為他已經有了理性的和由意志所控制的經驗。
不過,兒童的行為表明,遠在能自由運動和具有那些經驗之前,他就已經具有了對身體各種姿勢的高度敏感。
換句話說,大自然已經給兒童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敏感性,這一特性能使他感受到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
那些舊理論是建立在神經系統的機制基礎上。
然而,與之相反,敏感期是與心理活動有關的。
這些敏感
但這孩子還是像以前那樣找了一遍,又說:“沒了。
”皮亞傑教授據此得出的結論是,他的兒子有點傻。
他幾乎不耐煩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墊子說:“你沒有看到我把東西放在這兒嗎?”這個小孩回答說:“我看到了。
”然後指着第一把椅子說:“但它,應該在那裡。
” 兒童感興趣的并不是找到東西,而是在它該在的地方找到它。
顯然,他認為不理解這種遊戲的是教授。
如果不把東西放在它應該在的地方,那這種遊戲還有什麼意思呢? 我曾親眼見兩三歲的孩子所玩的一種捉迷藏的遊戲,對此我确實驚訝不已。
看起來他們很高興、激動,對于他們所玩的遊戲充滿了渴望。
但他們是怎樣玩的呢?一個孩子爬到一張桌子下面,桌子上蓋着垂到地面的桌布。
小夥伴們看着他爬進去之後就走出房間,然後再回來掀起桌布。
當他們發現桌子底下的同伴時,就會高興得大聲歡呼。
這個遊戲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着。
他們依次說:“現在,我來藏。
”然後爬到那張桌子底下。
還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年齡稍大些的兒童和一個幼兒玩捉迷藏的遊戲。
那個幼兒藏在一件家具後面,幾個大一點的兒童進來,裝着沒有看到他。
除開這件家具背後,他們找遍了房間裡所有地方,并認為這樣就會使那個幼兒快樂起來。
但是,那個幼兒突然叫了出來:“我在這兒”,這種語調顯然意味着:“你們難道沒有看到我在這裡嗎?” 有一天,我站在一邊看他們做遊戲,看到一群幼兒高興地嚷着,拍着手,因為他們找到了門後的同伴。
他們走到我跟前說:“你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玩?你為什麼不藏起來?” 如果遊戲的目的是快樂(事實上,兒童很高興重複這種荒唐的練習),那就必須承認,兒童生命中某一個時期的快樂就在于在适當的地方找到相應的東西。
根據他們的解釋,“躲藏”就是在一個隐藏的地方放置或找到某個東西。
正如他們自己所說:“你們不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兒,閉着眼睛也能找到它”。
這一切表明,大自然已經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
這是一種内在的感覺,它能區分物體之間的關系而不僅僅是物體本身。
這種敏感性使外界環境成為一個整體,這個環境的各個部分相互依賴。
如果一個人能适應這種環境,他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動去達到特定的目的。
如果一個人的腦子中隻有不同的圖像,這些圖像卻又雜亂無章,那麼這能帶來任何益處嗎?這種情況像是在一間屋子裡擺家具。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家具之間的秩序關系,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團糟,讓他無法得到解脫。
正是在童年時期,人們學會了如何在将來生活中指揮和引導自己。
在敏感期裡,大自然所賦予他的第一個本能是與秩序有關,這就如同大自然給予人類一個指南針,讓他們去适應世界;就如同一位教師給了學生一張教室平面圖,從而教給他們第一個與地理有關的概念。
自然也給予了兒童像成人一樣說活的能力。
人的智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兒童敏感期打下的基礎之上。
内在秩序 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環境的體驗有關;還有一種是内部的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及這些部分的相應位置。
這種敏感可以稱為“内部定位”。
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内部定位”。
他們認為,肌肉中存在着一種感覺,能使每個人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
這要求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即“肌肉記憶”。
這種解釋完全是機械的,它建立在有意識地進行活動并積累經驗的基礎之上。
例如,這種解釋主張,如果一個人移動了手掌去拿東西,那麼這個動作就會被感知并保存在記憶裡,因而可以再次重複這個動作。
一個人之所以可以選擇移動他的右臂或左臂,朝着這個方向或那個方向轉動,是因為他已經有了理性的和由意志所控制的經驗。
不過,兒童的行為表明,遠在能自由運動和具有那些經驗之前,他就已經具有了對身體各種姿勢的高度敏感。
換句話說,大自然已經給兒童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敏感性,這一特性能使他感受到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
那些舊理論是建立在神經系統的機制基礎上。
然而,與之相反,敏感期是與心理活動有關的。
這些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