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兒童的秩序感

關燈
”。

    是的,這位母親應該把衣服穿在身上。

    這似乎意味着,“你終于理解我了。

    ”小男孩笑着向母親伸出了雙臂。

    我們穿過了隧道,完成了旅行,這期間再沒遇到其他的麻煩。

    衣服是用來穿在身上的,而不應該像一塊破布搭在手臂上,他在母親身上看到的秩序錯亂是引起這場麻煩的原因。

     還有一個我曾經目睹過的家庭場面也十分有意義。

    一位婦女感到不舒服,就躺在椅子上,背後墊了2隻枕頭。

    她年僅20個月的女兒走到她面前,要求她講一個故事。

    母親怎麼能忍心拒絕這種要求呢?雖然她感到不舒服,仍開始講一個小故事,小女孩全神貫注地聽着,但母親疼得無法再繼續講下去。

    她讓仆人扶她到另一個房間的床上去睡覺。

    此時那個留在椅子旁邊的小女孩開始哭泣起來。

    這似乎很明顯,她是為她母親的病痛而哭。

    她身邊的人盡力去安撫她。

    當女仆把枕頭從椅子上拿來送到卧室裡時,這個小女孩居然大喊大叫起來:“不,不是墊子……”似乎她想說:“至少留一些東西在這裡。

    ” 家人用甜言蜜語哄着她,并把她帶到了母親的床邊。

    母親盡管很痛苦,但仍硬撐着繼續給她講故事,以為這樣就可以滿足她的好奇心了。

    但這個小女孩仍然抽泣着,淚流滿面地說:“媽媽,椅子!”她試圖用這種方法告訴她母親應該坐在那把椅子上。

     小女孩已經不再對故事感興趣,母親和枕頭都改變了他們應該在的位置。

    那個故事在開頭時是在一個房間,到結尾時卻跑到了另一個房間。

    這一切都在小女孩的心裡産生了強烈的沖突。

     這些例子表明,兒童對于秩序的本能是如此強烈。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本能會在兒童還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

    一個2歲的兒童在表現這種對秩序的敏感時,用的是一種不聲不響的方式,在這一階段,這種敏感成了他們行動的指南。

     兒童的這些所作所為成了我們學校裡最有趣的現象之一。

    當一件物品放錯了位置時,兒童會最先發現,并把它放回原處。

    正是這個年齡的兒童注意到了這些最小細節上的不協調,而成人和更大一點的兒童卻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例如,如果一塊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沒有放在肥皂盒裡,如果一隻椅子放在不恰當的地方,一個2歲的兒童會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處。

     兒童看到某些東西物放無序時,他仿佛受到了某種刺激,收到了行動的指令。

    但毫無疑問,這種敏感性包含更多的意義。

    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産生了真正的快樂。

    事實上,在我們學校裡,甚至年齡稍大些的、約3~4歲的兒童在做完練習後,也會把那些東西放回到過去習慣放置的地方。

    這是他們最樂于做的事情之一。

    秩序感使他們能認識到每件物品在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能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

    這意味着一個人能夠适應自己的環境,能夠在所有細節方面支配它。

    心靈是這樣與環境相協調的:一個人能閉着眼睛到處走動,隻要伸伸手就能拿到他想要的任何東西。

    這樣的環境是一個人感到平靜和快樂所不可或缺的。

     很明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與成人不同。

    秩序給成人某種外在的快樂,但對兒童來說就完全不同了,兒童對秩序的需要猶如動物需要陸地,魚兒離不開水一樣。

    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年,就要從他們将來要支配的環境中得出适應的原則。

    由于兒童是由他們所在的環境塑造的,他需要精确和确定不移的原則來引導,而不僅僅是一些模糊、建設性的模式。

     秩序會産生一種自然的快樂,這也許可以從年齡很小的孩子做的遊戲中看出來。

    這些遊戲由于缺乏邏輯性而使我們吃驚,但遊戲所能提供的唯一樂趣,是使他們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們。

     在作進一步闡述之前,我應該提一下日内瓦的皮亞傑教授對自己孩子所做的一項試驗。

    他在一把椅墊下藏了一個東西,然後把孩子打發出這間屋子。

    他又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藏在第一個椅子對面的椅墊下。

    教授希望他的孩子會在第一個椅墊下尋找東西,當他找不到時,就會到另一個椅墊下尋找。

    但是,當這孩子回到房間後,他所做的就是掀起第一把椅子的墊子去尋找,然後用他自己不完整的表達方式說:“沒了。

    ”他并沒有努力到其他地方去尋找那件東西。

    然後,教授重複了這項實驗,讓孩子親眼看到他從一隻墊子底下拿出那件東西,并把它放在另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