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兒童心理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學恰恰是對正常功能的闡釋。
兒童的心理疾病已受到重視,然而對他們正常心理的認識還處于朦胧狀态。
這種情況并不令人感到驚訝,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心理功能極其微妙、并且它本身也在秘密完善的時候,就更可以理解了。
如果不給兒童提供幫助,忽視他所處的外界環境,那他的心理世界将處于持續的危險中。
兒童就像世間的棄兒一樣,面臨着那種危險。
他必須為自己的心理發展而鬥争,并且有可能在鬥争中失敗。
由于成年人還不知道哪些因素正在起作用,因此也就無法給兒童提供幫助。
他們很少注意到那些正在發生的奇迹——表面上看不出,但确實在進行的心靈創造。
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發展,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
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在于能為兒童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的努力是辦不到的。
如果确實如此,如果兒童健康的秘密取決于某些隐秘的能量,我們就可以設想,那些無法适應外界環境的兒童,是他們心理上的紊亂和疾病造成的。
當我們還不知道嬰兒保健的基本原理時,他們的殘疾率高得驚人,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在存活下來的人中,有許多人深受眼睛失明、佝偻病、跛腳和癱瘓之苦,還有許多人肢體殘缺、器官衰退,這使他們易受結核病、麻風病、淋巴結核等疾病的傳染。
同樣地,我們并沒有确保兒童心理健康的計劃。
在我們的周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保障和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
我們甚至還忽視了那種能夠使精神協調發展的秘密因素。
精神的失調導緻了大量身心扭曲的情況——失明、虛弱、發育遲緩、死亡,更不必說驕傲、權力欲、貪婪和易怒。
所有這些不隻是修辭或打比方,而是讓我們從兒童身體的疾病去聯想他們心靈會遭受到的創傷。
最初的毫厘之差能夠導緻将來生活的缪之千裡。
盡管一個人在不适合他心靈成長的地方也可以長大成人,但是他本應該生活在一個與他心靈相和諧的樂園之中。
觀察與實例 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弄清兒童在運動中的反應,這種反應可能顯示兒童在受到感官刺激後的心理變化。
他們在對此進行試驗時,卻無法證明嬰兒存在心理活動。
然而,即使是最初級的心理活動,也必然先于任何身體的運動。
感覺提供的是第一個刺激。
就像列文用電影展示給我們的那樣,一個嬰兒如果想得到一樣物品,他就會探出整個身體去拿它。
隻是随着動作的逐步發展和協調,他才能分解各種運動,為得到所需要的物體,他隻要伸出手就可以了。
在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可以看到另一個這樣的例子。
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個正在講話的成人的嘴唇。
這個嬰兒嚅動的嘴唇和頭的固定姿态,表明他已經被那個成人的聲音所吸引。
到6個月大時,這個女孩已經能掌握一些獨立的音節。
但是在她能發出這些語音之前,她一直在注意地聽,激發着她的發音器官,這表明她已經有了一條激發動作的心理原則。
這種敏感性的存在,也許隻能從觀察中得知,而不能從實驗中獲得。
早期階段的心理實驗,由于耗竭嬰兒過多的精力,隻會對嬰兒心理世界的神秘工作帶來損害。
對兒童心理世界的觀察,必須使用法布爾觀察昆蟲的方法來進行。
當昆蟲在它們的自然環境中忙碌地工作時,他便把自己藏起來,不去打擾它們。
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在兒童的感官開始對外界環境累積印象時,對他進行觀察。
因為隻有在那時,一個生命才開始依靠環境自然地發展起來。
願意幫助兒童的人不必求助于複雜的觀察或幻想的解釋,隻是他必須要有幫助兒童的願望和一些有關護理兒童的常識。
從一些明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觀察是多麼簡單。
由于嬰兒還不能站立,許多人認為他将總喜歡躺着。
嬰兒應當從其他環境中,即從上到下的某個空間中,得到他的第一個感覺印象,但是他不可能盯着上面看。
他凝視着房間的天花闆,天花闆就像他的床單一樣潔白而單調。
他應該有機會看到那些能滿足他心靈需要的東西。
父母常常想用某種東西把兒童從單調的環境中吸引開。
結果,他們把吊環等其他物品拴在繩子上,讓它們在嬰兒的頭上晃動。
兒童一直在注意觀察外界環境,但由于他無法轉動頭部,就隻好用眼睛盯着搖擺不定的物品。
由于兒童處于一種不自然的姿勢,物體也在沒有規律的晃動。
因此,兒童所做的運動也是不自然和有損害的。
比較好的辦法是,把兒童放在稍微傾斜的平面上,這樣他就能看到周圍的一切。
更好的辦法是,把兒童放在花園裡。
在那兒,他會看到鳥、花以及微微搖動的小草。
兒童應該在不同的場合都被放在一個地方的同一位置上,這樣他就可以重複看到同樣的東西,并學會如何識别這樣東西及它相應的位置,學會如何區别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
兒童的心理疾病已受到重視,然而對他們正常心理的認識還處于朦胧狀态。
這種情況并不令人感到驚訝,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心理功能極其微妙、并且它本身也在秘密完善的時候,就更可以理解了。
如果不給兒童提供幫助,忽視他所處的外界環境,那他的心理世界将處于持續的危險中。
兒童就像世間的棄兒一樣,面臨着那種危險。
他必須為自己的心理發展而鬥争,并且有可能在鬥争中失敗。
由于成年人還不知道哪些因素正在起作用,因此也就無法給兒童提供幫助。
他們很少注意到那些正在發生的奇迹——表面上看不出,但确實在進行的心靈創造。
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發展,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
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展的外在表現,在于能為兒童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的努力是辦不到的。
如果确實如此,如果兒童健康的秘密取決于某些隐秘的能量,我們就可以設想,那些無法适應外界環境的兒童,是他們心理上的紊亂和疾病造成的。
當我們還不知道嬰兒保健的基本原理時,他們的殘疾率高得驚人,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在存活下來的人中,有許多人深受眼睛失明、佝偻病、跛腳和癱瘓之苦,還有許多人肢體殘缺、器官衰退,這使他們易受結核病、麻風病、淋巴結核等疾病的傳染。
同樣地,我們并沒有确保兒童心理健康的計劃。
在我們的周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保障和維護兒童的心理健康。
我們甚至還忽視了那種能夠使精神協調發展的秘密因素。
精神的失調導緻了大量身心扭曲的情況——失明、虛弱、發育遲緩、死亡,更不必說驕傲、權力欲、貪婪和易怒。
所有這些不隻是修辭或打比方,而是讓我們從兒童身體的疾病去聯想他們心靈會遭受到的創傷。
最初的毫厘之差能夠導緻将來生活的缪之千裡。
盡管一個人在不适合他心靈成長的地方也可以長大成人,但是他本應該生活在一個與他心靈相和諧的樂園之中。
觀察與實例 心理學家一直試圖弄清兒童在運動中的反應,這種反應可能顯示兒童在受到感官刺激後的心理變化。
他們在對此進行試驗時,卻無法證明嬰兒存在心理活動。
然而,即使是最初級的心理活動,也必然先于任何身體的運動。
感覺提供的是第一個刺激。
就像列文用電影展示給我們的那樣,一個嬰兒如果想得到一樣物品,他就會探出整個身體去拿它。
隻是随着動作的逐步發展和協調,他才能分解各種運動,為得到所需要的物體,他隻要伸出手就可以了。
在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可以看到另一個這樣的例子。
他的眼睛一直盯着一個正在講話的成人的嘴唇。
這個嬰兒嚅動的嘴唇和頭的固定姿态,表明他已經被那個成人的聲音所吸引。
到6個月大時,這個女孩已經能掌握一些獨立的音節。
但是在她能發出這些語音之前,她一直在注意地聽,激發着她的發音器官,這表明她已經有了一條激發動作的心理原則。
這種敏感性的存在,也許隻能從觀察中得知,而不能從實驗中獲得。
早期階段的心理實驗,由于耗竭嬰兒過多的精力,隻會對嬰兒心理世界的神秘工作帶來損害。
對兒童心理世界的觀察,必須使用法布爾觀察昆蟲的方法來進行。
當昆蟲在它們的自然環境中忙碌地工作時,他便把自己藏起來,不去打擾它們。
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在兒童的感官開始對外界環境累積印象時,對他進行觀察。
因為隻有在那時,一個生命才開始依靠環境自然地發展起來。
願意幫助兒童的人不必求助于複雜的觀察或幻想的解釋,隻是他必須要有幫助兒童的願望和一些有關護理兒童的常識。
從一些明顯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觀察是多麼簡單。
由于嬰兒還不能站立,許多人認為他将總喜歡躺着。
嬰兒應當從其他環境中,即從上到下的某個空間中,得到他的第一個感覺印象,但是他不可能盯着上面看。
他凝視着房間的天花闆,天花闆就像他的床單一樣潔白而單調。
他應該有機會看到那些能滿足他心靈需要的東西。
父母常常想用某種東西把兒童從單調的環境中吸引開。
結果,他們把吊環等其他物品拴在繩子上,讓它們在嬰兒的頭上晃動。
兒童一直在注意觀察外界環境,但由于他無法轉動頭部,就隻好用眼睛盯着搖擺不定的物品。
由于兒童處于一種不自然的姿勢,物體也在沒有規律的晃動。
因此,兒童所做的運動也是不自然和有損害的。
比較好的辦法是,把兒童放在稍微傾斜的平面上,這樣他就能看到周圍的一切。
更好的辦法是,把兒童放在花園裡。
在那兒,他會看到鳥、花以及微微搖動的小草。
兒童應該在不同的場合都被放在一個地方的同一位置上,這樣他就可以重複看到同樣的東西,并學會如何識别這樣東西及它相應的位置,學會如何區别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