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兒童的世紀
關燈
小
中
大
這就是為什麼弗洛伊德的理論還不夠充分,他治療精神病人的技術還無法讓人滿意,并且治愈效果也欠佳的原因。
正是那些傳統的思想與經驗的累積使弗洛伊德某些理論的發展形成了障礙,另外對于各種各樣的潛意識隻靠臨床經驗和理論推理顯然也是不夠的。
在潛意識這個巨大的尚未被開發的領域,需要新的學科和理念來加以充實完善。
它們也許有助于我們通過研究兒童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來透視他們心靈的發展曆程,通過及早察覺兒童内心的痛苦掙紮來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從而有助于我們對人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分析最驚人的發現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
那些重新被潛意識喚醒的往事讓人們明白:兒童恰恰是那些難以名狀的痛苦的犧牲品。
這一發現既令人興奮,也讓人困擾,因為它與人們普遍的看法完全不同。
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可人們卻從不認為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
這類心靈傷害一般由喜歡發号施令的成年人對孩子自然成長中不斷施加的壓抑造成。
它通常與最能影響孩子的人密切相關,尤其是孩子的母親。
我們應該認真區分心理分析的兩個不同層次。
其一為較淺的層次,它來自一個人的本能與外界環境的沖突。
他必須去适應那種環境,而這又與他的意願相違。
類似這種矛盾沖突還是可以緩和的,因為他還能夠在顯意識中思考那些引起困擾的原因。
然而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心理,需要人們不斷加以探索。
在童年的記憶中,有一種沖突不同于一個人與他所處的環境間的沖突,它是一個孩子與其母親,甚至成年人之間的沖突。
後一類型的沖突在心理分析中很少涉及,所以也很難得到解決。
人們也很少着手去解決這類問題,它們至多僅僅被當作引起疾病的原因。
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
那些發生于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愈的。
也就是說,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實際上很早就被确定下來了。
盡管身體上的疾病已引出醫學上一些具體分支學科的發展,例如,胎教和嬰兒保健,并且使社會更加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
然而,人類精神方面的疾病卻沒有引發類似的進展。
雖然人們現在已經認識到,許多成年人嚴重的心理障礙和他們适應生活環境的困難都起因于童年的遭遇,但是人們卻沒有嘗試去緩解兒童的心理沖突。
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因,有部分源于心理分析需要借助技術手段去探索潛意識。
這些技術隻适用于成年人,卻無法用在孩子們身上。
人們無法讓一個兒童去回憶他童年發生的一切,因為他依然是個孩子。
因此,與兒童打交道時,更需要的是觀察,而不是打探。
要注意的是,這種觀察必須從心理的角度來進行,以此來發現兒童與成人和社會之間的沖突。
顯然,這種方法不需要心理分析的理論和技術,隻需要采用“觀察”這一新的視角來對待兒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
這種觀察方法無需對心理疾病進行艱難的分析,隻需把握好兒童心靈中的現實生活是個什麼模樣,這包括他從出生時起的整個人生。
然而,人們至今也沒有譜寫人類心靈發展的曆程,沒有描述過兒童在成長中遇到的障礙,還有與監護他卻不理解他的成年人之間的沖突,也沒有描繪過兒童那難以名狀的痛苦、稚嫩心靈中的迷惑、毫無道理的失敗和他們潛意識中的自卑。
心理分析給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提供的幫助很小。
而兒童心理研究卻恰恰有助于心理分析的發展,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普通的正常人,其目的在于預防可能導緻精神疾病的心理沖突,而心理分析所關心的也正好是精神病的防治。
就這樣,一個能夠科學探索兒童世界的新領域誕生了。
它與精神分析既類似又有所不同。
它的研究對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失常者,而且它将緻力于透視兒童的精神生活。
它的目标是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兒童,并敦促人們改變對待兒童的錯誤态度,讓他們意識到這些錯誤正是自己潛意識所造成的。
正是那些傳統的思想與經驗的累積使弗洛伊德某些理論的發展形成了障礙,另外對于各種各樣的潛意識隻靠臨床經驗和理論推理顯然也是不夠的。
在潛意識這個巨大的尚未被開發的領域,需要新的學科和理念來加以充實完善。
它們也許有助于我們通過研究兒童對外界環境的反應來透視他們心靈的發展曆程,通過及早察覺兒童内心的痛苦掙紮來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從而有助于我們對人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分析最驚人的發現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
那些重新被潛意識喚醒的往事讓人們明白:兒童恰恰是那些難以名狀的痛苦的犧牲品。
這一發現既令人興奮,也讓人困擾,因為它與人們普遍的看法完全不同。
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可人們卻從不認為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
這類心靈傷害一般由喜歡發号施令的成年人對孩子自然成長中不斷施加的壓抑造成。
它通常與最能影響孩子的人密切相關,尤其是孩子的母親。
我們應該認真區分心理分析的兩個不同層次。
其一為較淺的層次,它來自一個人的本能與外界環境的沖突。
他必須去适應那種環境,而這又與他的意願相違。
類似這種矛盾沖突還是可以緩和的,因為他還能夠在顯意識中思考那些引起困擾的原因。
然而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心理,需要人們不斷加以探索。
在童年的記憶中,有一種沖突不同于一個人與他所處的環境間的沖突,它是一個孩子與其母親,甚至成年人之間的沖突。
後一類型的沖突在心理分析中很少涉及,所以也很難得到解決。
人們也很少着手去解決這類問題,它們至多僅僅被當作引起疾病的原因。
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不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應考慮患者童年發生的事。
那些發生于童年時期的疾病是最嚴重、也是最難治愈的。
也就是說,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實際上很早就被确定下來了。
盡管身體上的疾病已引出醫學上一些具體分支學科的發展,例如,胎教和嬰兒保健,并且使社會更加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
然而,人類精神方面的疾病卻沒有引發類似的進展。
雖然人們現在已經認識到,許多成年人嚴重的心理障礙和他們适應生活環境的困難都起因于童年的遭遇,但是人們卻沒有嘗試去緩解兒童的心理沖突。
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原因,有部分源于心理分析需要借助技術手段去探索潛意識。
這些技術隻适用于成年人,卻無法用在孩子們身上。
人們無法讓一個兒童去回憶他童年發生的一切,因為他依然是個孩子。
因此,與兒童打交道時,更需要的是觀察,而不是打探。
要注意的是,這種觀察必須從心理的角度來進行,以此來發現兒童與成人和社會之間的沖突。
顯然,這種方法不需要心理分析的理論和技術,隻需要采用“觀察”這一新的視角來對待兒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
這種觀察方法無需對心理疾病進行艱難的分析,隻需把握好兒童心靈中的現實生活是個什麼模樣,這包括他從出生時起的整個人生。
然而,人們至今也沒有譜寫人類心靈發展的曆程,沒有描述過兒童在成長中遇到的障礙,還有與監護他卻不理解他的成年人之間的沖突,也沒有描繪過兒童那難以名狀的痛苦、稚嫩心靈中的迷惑、毫無道理的失敗和他們潛意識中的自卑。
心理分析給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提供的幫助很小。
而兒童心理研究卻恰恰有助于心理分析的發展,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普通的正常人,其目的在于預防可能導緻精神疾病的心理沖突,而心理分析所關心的也正好是精神病的防治。
就這樣,一個能夠科學探索兒童世界的新領域誕生了。
它與精神分析既類似又有所不同。
它的研究對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失常者,而且它将緻力于透視兒童的精神生活。
它的目标是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兒童,并敦促人們改變對待兒童的錯誤态度,讓他們意識到這些錯誤正是自己潛意識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