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我為何寫作

關燈
sh人需要一些時間,一個小時或者随便多久,來體會他的任務完成之後的感覺,體會在他的價值觀所主導的世界中生活的感覺。

    這讓他得以小憩片刻,為後面的路積累能量。

    藝術給他的體驗讓他能夠清晰地看到他遙遠的理想。

     這樣的體驗并不因為人能夠從中學到什麼而重要,而是因為人确實能夠獲得這種體驗。

    人獲得的能量遠非一個理論,或者一條&ldquo箴言&rdquo,而是一個重新喚起他生機的一種形而上學快感&mdash&mdash他于是得以熱愛他的存在。

     某些人也許會選擇更進一步,把這樣的體驗&ldquo轉譯&rdquo為他真實的生命軌迹;另一些人可能沒有把這種體驗變成現實,在往後的人生中一直背叛這個理想。

    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是與作品本身無關的,因為作品本身是一個已經實現的、完整的、靜止的存在&mdash&mdash它是黑暗當中矗立的燈塔,光芒映照着:&ldquo這是可能的。

    &rdquo 無論是上述哪種結果,這種體驗都不是一個路站,而是一個終點和目的。

    人們可以說:&ldquo我要是能做到這樣就好了。

    &rdquo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經曆其實少之又少。

     我讀過很多小說,但是現在記憶中都隻剩下了隻言片語。

    但是雨果的小說,還有其他零星幾部作品,再也沒有别的書可以替代了。

     藝術的這一方面很難用言語形容&mdash&mdash因為它需要觀衆或者讀者的水平&mdash&mdash但是我相信你們當中很多人已經能夠讀懂我的意思。

     在《源泉》中有一個與此相關的場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是場景中的雙方,但是我主要是把自己當作藝術的消費者,而不是藝術的創造者,來寫的這個場景;我寫這個場景以表達我想要看到人類成就的迫切心态。

    我本以為這個場景的情感意義是非常個人的,甚至是非常主觀的&mdash&mdash我也沒有期望任何人跟我産生共鳴。

    但是這個場景恰恰是《源泉》最受理解、最廣泛地被讀者引用的章節。

     這是第四部分的開始,發生在霍華德·洛克和一個騎車的小孩之間。

     小孩子認為&ldquo藝術創作應該是對自然的改造和升華,而不是退化。

    他不認為人應該被蔑視,而應該被愛、被崇拜。

    但是他對世界上的那些房子、台球室和海報等具有與生俱來的恐懼&hellip&hellip他夢想創作音樂,但是他卻無法将他想要的東西具體化&hellip&hellip讓我們明确人生的價值吧。

    讓我們實現人生的價值吧。

    讓我們看看音樂的力量吧&hellip&hellip不要為了我的幸福和我的弟兄奮鬥&hellip&hellip一切都是你的&hellip&hellip讓我看到你能夠駕馭這一切&hellip&hellip讓我看到你的成就&hellip&hellip我看到這些,就會有動力創造自己的幸福。

    &rdquo 這就是藝術對于人生的意義。

     我正希望你們從這個角度探讨自然主義&mdash&mdash這種思想把人局限在貧民窟、台球廳和電影海報的境界,甚至比這些的境界都要低很多。

     自然主義者認為,浪漫主義的以價值觀為導向的人生觀是十分&ldquo膚淺&rdquo的&mdash&mdash而他們那種在垃圾堆裡倒是蔓延得挺深的人生觀卻稱得上&ldquo深奧&rdquo。

     他們認為理性、目的和價值觀都是小兒科&mdash&mdash他們說,大智慧其實是愚昧的頭腦、漫無目的、摒棄一切價值觀的,然後在籬笆上塗鴉畫各種罵人的髒話。

     他們認為上山算不了什麼&mdash&mdash滾下山才是最偉大的成就。

     他們認為追求真善美的人都是被恐懼驅使&mdash&mdash這些人的存在就是被恐吓的産物&mdash&mdash在化糞池裡釣魚的才是真的男子漢。

     他們傲然宣稱&mdash&mdash人的精神就是一條下水道。

     好吧,他們還知道這個啊。

     這簡直是對現實莫大的諷刺,因為很多人認為我是當今唯一一個認為自己的靈魂不是下水道、筆下人物的靈魂和人的靈魂也不是下水道的作家,但是我成了厭惡、诽謗和批評的靶子。

     我寫作的動機可以用一句可以放在我作品合集扉頁上的話來總結:獻給偉大的人類。

     如果有人問我我把什麼獻給了偉大的人類,我會用霍華德·洛克的一句話來回答他。

    我一定會舉起一本《阿特拉斯聳聳肩》,然後說:&ldquo這無須解釋。

    &rdquo 1963年10&mdash11月 [1] 極端的資本主義,反對政府對貿易的一切幹涉,反對任何多餘的稅賦。

    而冷戰中的美國,在羅斯福新政的背景下,恰恰采取了幹涉主義,這讓安·蘭德十分擔憂。

    &mdash&mdash譯者注 [2] 16世紀意大利雕塑家。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