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九三年》序[1]
關燈
小
中
大
複辟帝制&mdash&mdash一場兩敗俱傷的戰争。
小說所引發的輿論争論其實與小說的本意聯系不大。
1874年本書出版時,無論是大衆還是批評家都對它不甚熱情。
文學曆史學家基本上認同的解釋是法國民衆對一部美化第一次大革命的小說很難提起興緻,因為1871年血腥的巴黎公社運動當時還曆曆在目。
當今的兩位為雨果做傳的作家是這樣形容這部小說的:馬修·約瑟夫森在《維克多·雨果》中将這本小說貶為一部充斥着&ldquo理想化人物&rdquo的&ldquo曆史浪漫故事”安德烈·莫洛亞在他的《雨果傳》中列舉了雨果與小說情景的各種聯系(比如雨果的父親曾在旺代為共和軍戰鬥過),然後評價道:&ldquo小說中的對話是十分戲劇化的。
但是法國大革命本來就充滿戲劇化的鬥争。
小說中的人物無不有着鮮明的人格,并且至死不渝。
&rdquo(這是一種自然主義的論調。
) 然而事實上,《九三年》不是一部叙述法國大革命的小說。
對于浪漫主義者而言,背景就是背景,不是主旨。
雨果的視野永遠集中在人物上&mdash&mdash集中在人性和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問題上。
《九三年》的主旨是人對價值觀的堅守。
該主旨在故事的主要沖突中以不同的方式華麗閃現,推動着人物和情節的發展,并把它們整合起來,推向高潮。
為了使得這一主旨戲劇化,為了分離出人性并且将它赤裸裸地展現出來,讓它經曆死亡的考驗,大革命是一個合适的背景。
雨果寫這部小說不是為了描繪大革命;大革命隻是這個故事的一個部件而已。
雨果關注的不是某一種價值觀,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人對價值觀的堅守,無論這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盡管雨果個人很明顯站在了共和派一邊,他對雙方的描寫卻都不失公正,甚至可以說,他對沖突雙方都懷着一種敬意。
雨果對朗德納克侯爵和西穆爾登的态度沒有什麼不同。
他突出了他們的精神高度,以及始終如一的美德、勇氣和奉獻,然而前者是保皇派的首領,後者則是共和派的首領。
(如果把描寫的力度和文采考慮在内的話,朗德納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更加出色的人物。
)雨果對共和軍士兵的神采和對保皇派農民的頑固都十分公正地給予認可。
他想說的不是:&ldquo看看人們在為多麼偉大的價值觀奮鬥啊!&rdquo而是:&ldquo當然人們為某種價值觀奮鬥的時候,人們可以何其偉大啊!&rdquo 雨果利用他無法比拟的無邊想象完成了小說最困難的任務:抽象主題與故事情節的結合。
盡管《九三年》的情節跌宕起伏,完整的邏輯線牽動着讀者的情感,每一個事件卻都與主旨相聯系。
故事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在講述人在暴力的、痛苦的情況下以多麼偉岸的靈魂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這是一條隐形的線,獨立而又依附于故事線,正是它把下面這些情節聯系了起來: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輕母親,漫無目的地蹒跚行走在燒焦的村莊和被毀的田野之間,絕望地尋找着她在戰争混亂中走失的孩子;一個乞丐收留了他之前的領主,一起躲避在樹洞中;一個默默無聞的水手必須要做出抉擇,因為就在這艘黑暗中前行的船上,他将決定一位君王的命運;一位身材高挑、性情孤傲的男子,受過貴族的教育,服飾卻顯盡落寞,他站在谷底,仰視着遠處的沖天火光,突然有了一個可怕的想法;一個年輕的革命者在高塔一處裂縫的陰影下踱步,夾在背叛組織和背離本心之間不知何去何從;革命法庭上一個面色蒼白的男人起身宣布判決,人群無聲地等待着他會釋放還是會處決他唯一愛過的人。
如此戲劇性的結合能夠迸發出巨大力量,例如下面這個隻有雨果才能寫出的對白。
這段對白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解答情節發展的懸念:&ldquo我要逮捕你。
&rdquo&ldquo我同意。
&rdquo讀者應該充分了解這個對白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它發生在哪兩位人物之間,也才能了解作者在這兩句話當中蘊含的&ldquo壯麗的&rdquo深意。
&ldquo壯麗&rdquo是《九三年》和雨果其他作品的主旋律。
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當中最大的悲劇沖突不在作品裡,而在作者身上。
雨果雖然對人和對存在有高屋建瓴的觀點,他卻無法将這些觀點應用于生活當中。
他的信仰時常心口不一,所以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在生活中實踐他的觀點。
他直到去世都沒有把他的人生觀&ldquo轉譯&rdquo為概念化的語言,他沒有問過自己想要成為他的主人公那樣,需要什麼樣的想法、前提和心理準備。
他對人的智慧的态度一
小說所引發的輿論争論其實與小說的本意聯系不大。
1874年本書出版時,無論是大衆還是批評家都對它不甚熱情。
文學曆史學家基本上認同的解釋是法國民衆對一部美化第一次大革命的小說很難提起興緻,因為1871年血腥的巴黎公社運動當時還曆曆在目。
當今的兩位為雨果做傳的作家是這樣形容這部小說的:馬修·約瑟夫森在《維克多·雨果》中将這本小說貶為一部充斥着&ldquo理想化人物&rdquo的&ldquo曆史浪漫故事”安德烈·莫洛亞在他的《雨果傳》中列舉了雨果與小說情景的各種聯系(比如雨果的父親曾在旺代為共和軍戰鬥過),然後評價道:&ldquo小說中的對話是十分戲劇化的。
但是法國大革命本來就充滿戲劇化的鬥争。
小說中的人物無不有着鮮明的人格,并且至死不渝。
&rdquo(這是一種自然主義的論調。
) 然而事實上,《九三年》不是一部叙述法國大革命的小說。
對于浪漫主義者而言,背景就是背景,不是主旨。
雨果的視野永遠集中在人物上&mdash&mdash集中在人性和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問題上。
《九三年》的主旨是人對價值觀的堅守。
該主旨在故事的主要沖突中以不同的方式華麗閃現,推動着人物和情節的發展,并把它們整合起來,推向高潮。
為了使得這一主旨戲劇化,為了分離出人性并且将它赤裸裸地展現出來,讓它經曆死亡的考驗,大革命是一個合适的背景。
雨果寫這部小說不是為了描繪大革命;大革命隻是這個故事的一個部件而已。
雨果關注的不是某一種價值觀,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人對價值觀的堅守,無論這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盡管雨果個人很明顯站在了共和派一邊,他對雙方的描寫卻都不失公正,甚至可以說,他對沖突雙方都懷着一種敬意。
雨果對朗德納克侯爵和西穆爾登的态度沒有什麼不同。
他突出了他們的精神高度,以及始終如一的美德、勇氣和奉獻,然而前者是保皇派的首領,後者則是共和派的首領。
(如果把描寫的力度和文采考慮在内的話,朗德納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更加出色的人物。
)雨果對共和軍士兵的神采和對保皇派農民的頑固都十分公正地給予認可。
他想說的不是:&ldquo看看人們在為多麼偉大的價值觀奮鬥啊!&rdquo而是:&ldquo當然人們為某種價值觀奮鬥的時候,人們可以何其偉大啊!&rdquo 雨果利用他無法比拟的無邊想象完成了小說最困難的任務:抽象主題與故事情節的結合。
盡管《九三年》的情節跌宕起伏,完整的邏輯線牽動着讀者的情感,每一個事件卻都與主旨相聯系。
故事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在講述人在暴力的、痛苦的情況下以多麼偉岸的靈魂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這是一條隐形的線,獨立而又依附于故事線,正是它把下面這些情節聯系了起來: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輕母親,漫無目的地蹒跚行走在燒焦的村莊和被毀的田野之間,絕望地尋找着她在戰争混亂中走失的孩子;一個乞丐收留了他之前的領主,一起躲避在樹洞中;一個默默無聞的水手必須要做出抉擇,因為就在這艘黑暗中前行的船上,他将決定一位君王的命運;一位身材高挑、性情孤傲的男子,受過貴族的教育,服飾卻顯盡落寞,他站在谷底,仰視着遠處的沖天火光,突然有了一個可怕的想法;一個年輕的革命者在高塔一處裂縫的陰影下踱步,夾在背叛組織和背離本心之間不知何去何從;革命法庭上一個面色蒼白的男人起身宣布判決,人群無聲地等待着他會釋放還是會處決他唯一愛過的人。
如此戲劇性的結合能夠迸發出巨大力量,例如下面這個隻有雨果才能寫出的對白。
這段對白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解答情節發展的懸念:&ldquo我要逮捕你。
&rdquo&ldquo我同意。
&rdquo讀者應該充分了解這個對白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它發生在哪兩位人物之間,也才能了解作者在這兩句話當中蘊含的&ldquo壯麗的&rdquo深意。
&ldquo壯麗&rdquo是《九三年》和雨果其他作品的主旋律。
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當中最大的悲劇沖突不在作品裡,而在作者身上。
雨果雖然對人和對存在有高屋建瓴的觀點,他卻無法将這些觀點應用于生活當中。
他的信仰時常心口不一,所以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在生活中實踐他的觀點。
他直到去世都沒有把他的人生觀&ldquo轉譯&rdquo為概念化的語言,他沒有問過自己想要成為他的主人公那樣,需要什麼樣的想法、前提和心理準備。
他對人的智慧的态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