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藝術和道德背叛
關燈
小
中
大
且這種威脅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随時降臨到他的頭上。
這樣的總結幾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與生俱來的自傲将自此誤使他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ldquo我再也不能讓他們傷害我了!&rdquo不受傷害的唯一法則便是關閉自己的感知。
但是孩子不可能完全扼殺自己;當一切情感都被扼住的時候,有一種東西會迅速占領全世界:恐懼。
恐懼的元素從一開始就腐蝕着孩子的道德。
他不堪一擊的善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孩子也存在與生俱來的漏洞:他恐懼别人,尤其是成年人,恐懼獨立,恐懼責任,恐懼孤獨,同時也恐懼自我懷疑,以及希望被接受,希望&ldquo歸屬&rdquo的欲望。
但也正是他的善造就了他無法挽回的悲劇。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對現有道德的反對被一次次加強。
他的智慧使得他不會接受現今關于道德的幾大學派:神秘派、社會派和主觀派。
一個向上的年輕人,跟随着理性的導航,不會相信超自然,更不會被神秘主義感染。
社會派道德的矛盾和自欺欺人也會很快暴露在他面前。
所以這當中最有害的當屬主觀派道德的學說。
他也許很聰明、很機靈(以他自己扭曲的方式),他知道主觀意味着随機、不理智和盲目。
而後他發現這恰恰就是人們面對道德問題的态度,而這也恰恰就是他所懼怕的。
當主流的哲學告訴他道德在本質上與理性毫無關聯,根本就是人的主觀選擇的時候,他的道德發展就被釘上了死亡的符咒。
現在他的意識和潛意識達成了共識,價值觀的選擇就來自于人的非理智因素,它是十分危險、深不可測的敵人。
他有意識的決定是:不要卷入道德問題;這裡的潛意識含義是:不要對任何東西做價值判斷(或者更糟:不要對任何東西做過度的價值判斷,也不該有任何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價值觀)。
從這一狀況發展為存在上的道德怯懦和心理學上過分的罪惡感對于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來說不需要太久。
其結果就是我之前所描述的人。
我們說句公道話,他作為一個人是無法&ldquo平衡&rdquo他内心的矛盾的&mdash&mdash事業早期的成功打碎了他的心理防線:它暴露了他的價值觀真空和他的人生目的的缺失,于是一切工作就都變得徒勞。
他知道&mdash&mdash盡管不完全是有意識地知道&mdash&mdash他正跟他原始的目标和動機背道而馳。
他沒有過一個理性的(以理性為主導的)生活,而是漸漸地成為一個主觀的、情緒化的行屍走肉一般的人,隻在乎當下,這使得他的社會關系尤為混亂&mdash&mdash甚至他對于最重要的價值觀都不關心、不作為。
他無法獨立于他人的理性缺失,他被迫&mdash&mdash同樣也是因為自己的不作為&mdash&mdash跟随他人的節奏,或是按照某種行為準則行事,盲目地依賴和追随别人的價值體系,進入一種完完全全随波逐流的狀态。
當他看到更高尚的價值觀,或者是置身于更高貴的場合的時候,他非但感覺不到快樂,反而感受到痛苦、罪惡和恐懼&mdash&mdash然後他非但不會渴望這些,并為之奮鬥,反而逃避和背叛它們(或者為之感到抱歉),仿佛隻有這樣他才能夠達到他其實十分鄙視的傳統意義上人的标準。
與其說他是一個&ldquo受害者&rdquo(他當然是),不如說他是一個&ldquo兇手&rdquo。
這些都可以被他對浪漫主義藝術的态度所印證。
人對他的藝術價值觀的背叛不是他精神頑疾的主要原因(雖然這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素),但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症狀。
認識到最後這一點對希望解決心理問題的人有很大幫助。
他社會交往和價值觀的混亂可能乍一看盤根錯節,但是浪漫主義藝術可以給他一盞指路的明燈&mdash&mdash幫助他概念化地認識自我,提供給他認清自己的意識的一些線索。
如果他發現自己正恐懼、逃避和否定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種極端的歡愉,他知道他已經有了很大的麻煩,他應該:從頭開始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從他被扼殺、被遺忘、被背叛的巴克·羅傑斯的形象開始,忍痛重建他的規範概念的鍊條&mdash&mdash如果不這樣的話,他隻能繼續像一個怪獸一樣對一個肥胖的巴比特咯咯笑着,嘲笑着歡愉是多麼的不可能實現。
浪漫主義藝術不僅僅使人得以第一次看到道德的人生觀,也會成為拯救他的最後一條生命線。
浪漫主義藝術是靈魂的燃料和火花塞;它的任務是點燃人的生命,并保證它永不熄滅。
為這種能量提供引擎和方向的是哲學。
1965年3月 [1] X先生是安·蘭德哲學中的一位典型人物。
&mdash&mdash譯者注 [2] 諾蘭在《2419大決戰》中塑造的英雄人物。
&mdash&mdash譯者注
這樣的總結幾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與生俱來的自傲将自此誤使他做出一個錯誤的決定:&ldquo我再也不能讓他們傷害我了!&rdquo不受傷害的唯一法則便是關閉自己的感知。
但是孩子不可能完全扼殺自己;當一切情感都被扼住的時候,有一種東西會迅速占領全世界:恐懼。
恐懼的元素從一開始就腐蝕着孩子的道德。
他不堪一擊的善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孩子也存在與生俱來的漏洞:他恐懼别人,尤其是成年人,恐懼獨立,恐懼責任,恐懼孤獨,同時也恐懼自我懷疑,以及希望被接受,希望&ldquo歸屬&rdquo的欲望。
但也正是他的善造就了他無法挽回的悲劇。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對現有道德的反對被一次次加強。
他的智慧使得他不會接受現今關于道德的幾大學派:神秘派、社會派和主觀派。
一個向上的年輕人,跟随着理性的導航,不會相信超自然,更不會被神秘主義感染。
社會派道德的矛盾和自欺欺人也會很快暴露在他面前。
所以這當中最有害的當屬主觀派道德的學說。
他也許很聰明、很機靈(以他自己扭曲的方式),他知道主觀意味着随機、不理智和盲目。
而後他發現這恰恰就是人們面對道德問題的态度,而這也恰恰就是他所懼怕的。
當主流的哲學告訴他道德在本質上與理性毫無關聯,根本就是人的主觀選擇的時候,他的道德發展就被釘上了死亡的符咒。
現在他的意識和潛意識達成了共識,價值觀的選擇就來自于人的非理智因素,它是十分危險、深不可測的敵人。
他有意識的決定是:不要卷入道德問題;這裡的潛意識含義是:不要對任何東西做價值判斷(或者更糟:不要對任何東西做過度的價值判斷,也不該有任何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價值觀)。
從這一狀況發展為存在上的道德怯懦和心理學上過分的罪惡感對于一個心智正常的人來說不需要太久。
其結果就是我之前所描述的人。
我們說句公道話,他作為一個人是無法&ldquo平衡&rdquo他内心的矛盾的&mdash&mdash事業早期的成功打碎了他的心理防線:它暴露了他的價值觀真空和他的人生目的的缺失,于是一切工作就都變得徒勞。
他知道&mdash&mdash盡管不完全是有意識地知道&mdash&mdash他正跟他原始的目标和動機背道而馳。
他沒有過一個理性的(以理性為主導的)生活,而是漸漸地成為一個主觀的、情緒化的行屍走肉一般的人,隻在乎當下,這使得他的社會關系尤為混亂&mdash&mdash甚至他對于最重要的價值觀都不關心、不作為。
他無法獨立于他人的理性缺失,他被迫&mdash&mdash同樣也是因為自己的不作為&mdash&mdash跟随他人的節奏,或是按照某種行為準則行事,盲目地依賴和追随别人的價值體系,進入一種完完全全随波逐流的狀态。
當他看到更高尚的價值觀,或者是置身于更高貴的場合的時候,他非但感覺不到快樂,反而感受到痛苦、罪惡和恐懼&mdash&mdash然後他非但不會渴望這些,并為之奮鬥,反而逃避和背叛它們(或者為之感到抱歉),仿佛隻有這樣他才能夠達到他其實十分鄙視的傳統意義上人的标準。
與其說他是一個&ldquo受害者&rdquo(他當然是),不如說他是一個&ldquo兇手&rdquo。
這些都可以被他對浪漫主義藝術的态度所印證。
人對他的藝術價值觀的背叛不是他精神頑疾的主要原因(雖然這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因素),但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症狀。
認識到最後這一點對希望解決心理問題的人有很大幫助。
他社會交往和價值觀的混亂可能乍一看盤根錯節,但是浪漫主義藝術可以給他一盞指路的明燈&mdash&mdash幫助他概念化地認識自我,提供給他認清自己的意識的一些線索。
如果他發現自己正恐懼、逃避和否定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種極端的歡愉,他知道他已經有了很大的麻煩,他應該:從頭開始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從他被扼殺、被遺忘、被背叛的巴克·羅傑斯的形象開始,忍痛重建他的規範概念的鍊條&mdash&mdash如果不這樣的話,他隻能繼續像一個怪獸一樣對一個肥胖的巴比特咯咯笑着,嘲笑着歡愉是多麼的不可能實現。
浪漫主義藝術不僅僅使人得以第一次看到道德的人生觀,也會成為拯救他的最後一條生命線。
浪漫主義藝術是靈魂的燃料和火花塞;它的任務是點燃人的生命,并保證它永不熄滅。
為這種能量提供引擎和方向的是哲學。
1965年3月 [1] X先生是安·蘭德哲學中的一位典型人物。
&mdash&mdash譯者注 [2] 諾蘭在《2419大決戰》中塑造的英雄人物。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