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藝術和道德背叛
關燈
小
中
大
大部分,認知的部分和規範的部分,也一定可以和諧地發展。
那個在一個孩子七歲的時候在他崇拜的牛仔人物身上展現的特征,在十二歲的時候可能會轉換成一個偵探的特征,在二十歲的時候還可能變成一個哲學家&mdash&mdash這都是由于孩子的興趣由連環畫變為探案故事,又變為對于光芒萬丈的浪漫主義世界中的文學、藝術和音樂的熱愛。
但是無論他的年齡多大,道德始終是規範科學&mdash&mdash也就是一個按部就班實現價值觀目标的科學&mdash&mdash如此一來,沒有一個明确的目标,沒有一個有形的圖景,就無法實現道德。
人若是要攀到并保持在一個道德高度,就必須在從思維成熟到思維老化的整個過程中有明确的理想。
孩子要把這一理想&ldquo轉譯&rdquo成有意識的哲學概念,并付諸實踐,就必須要一些心智方面的引導,至少是讓他可以徹悟的一次機會。
在當今的文化生活中,這二者對于孩子都可遇不可求。
他從家長、老師、&ldquo專家&rdquo和魚龍混雜的同齡人中獲得的雜七雜八的道德人生觀,哪怕是對于最堅韌不拔的人來說也很難不受污染&mdash&mdash這是成人對孩子犯的數宗罪當中最邪惡的一宗,這足以讓成人下十八層地獄,如果地獄真實存在的話。
孩子的浪漫主義(也就是他的道德價值觀)剛剛萌芽就會被各種形式的懲罰鎮壓&mdash&mdash無論是明令禁止還是威逼利誘還是諷刺挖苦還是直接對孩子發火。
&ldquo生活不是你想的這樣&rdquo和&ldquo還是現實點吧&rdquo是最具代表性的話,它們代表了這些向孩子宣戰的人想向孩子灌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那些能夠頂住這些壓力,并且敢于和這些人抗争的孩子實在是鳳毛麟角。
那些壓抑自己的價值觀,把自己關閉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星球上的孩子則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扼殺自己的價值觀并徹底妥協。
他放棄了自己衡量世界的能力,不再思考和判斷自己的選擇&mdash&mdash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放棄了道德本身。
這種過程持續地影響着孩子。
他的精神不是一瞬間轟然倒塌,而是慢慢地被蠶食鲸吞。
最可怕的是,孩子的道德觀之所以被毀滅,不是由于他天性中的惡,而是因為他剛剛萌生的善。
一個心智較為健全的孩子會意識到他對成人世界了解甚少,迫不及待地要學習許多東西。
一個有野心的孩子也會時不常決定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所以當他聽到&ldquo等你長大了再說吧&rdquo和&ldquo小屁孩能幹什麼&rdquo這樣的威脅的時候,首先動搖的是他的善,他的智慧、野心和他與生俱來的對長輩的學識和判斷的尊重。
于是在他的意識中便産生了一個緻命的二分:實用和道德,因為他耳濡目染的道理暗示他,凡是實用的,都必然背叛他的價值和他的理想。
他的理性也由于一個類似的二分而動搖:這個二分是理性和感性。
他的浪漫主義人生觀其實隻是一種感覺,一種他難以言說的情感。
這種情感非常強烈,但是也非常脆弱,很難抵抗外界的壓力,因為他無法參透這種情感的本意。
想要說服一個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模仿巴克·羅傑斯[2]是多麼的荒唐:他知道他腦海中的其實不是巴克·羅傑斯,但同時又是&mdash&mdash他陷入這樣的内心矛盾無法自拔&mdash&mdash于是他被批評的時候就會覺得尴尬萬分。
于是,成年人&mdash&mdash他們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道德責任本來是讓孩子理解他所熱愛的概念,帶領他進入概念化的王國&mdash&mdash卻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
他們削弱了孩子的概念化能力,粉碎了孩子的規範概念,扼殺了孩子的道德野心,也就是他對善的追求以及他的自尊。
成年人把孩子價值觀的發展限制在了最原始、最膚淺的受存在制約的層面上:他們說服孩子相信模仿巴克·羅傑斯就是戴着頭盔用粉碎炮炸翻火星人而已,所以他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最好還是放棄這種瘋狂的想法。
他們一般都會用這樣的話将孩子徹底征服:&ldquo巴克·羅傑斯嘛,哈哈!據說他從來不感冒的吧。
你見過哪個真人不感冒嗎?對吧,你上周好像剛剛感冒過呢。
所以你就别以為你跟大家有什麼不同了。
&rdquo 這樣講的動機路人皆知。
如果他們隻是把浪漫主義當成&ldquo不現實的幻想&rdquo的話,他們隻會友善地一笑置之&mdash&mdash而不會表現出我們上述的暴怒。
由于孩子在這種時候一般都會陷入恐懼和不信任,并進而扼殺自己的情感,他面對成年人的情感對他的一次次襲擊完全無法抵抗。
他在潛意識中将這一切總結為,所有的情感都是如此危險和不理智的災難,并
那個在一個孩子七歲的時候在他崇拜的牛仔人物身上展現的特征,在十二歲的時候可能會轉換成一個偵探的特征,在二十歲的時候還可能變成一個哲學家&mdash&mdash這都是由于孩子的興趣由連環畫變為探案故事,又變為對于光芒萬丈的浪漫主義世界中的文學、藝術和音樂的熱愛。
但是無論他的年齡多大,道德始終是規範科學&mdash&mdash也就是一個按部就班實現價值觀目标的科學&mdash&mdash如此一來,沒有一個明确的目标,沒有一個有形的圖景,就無法實現道德。
人若是要攀到并保持在一個道德高度,就必須在從思維成熟到思維老化的整個過程中有明确的理想。
孩子要把這一理想&ldquo轉譯&rdquo成有意識的哲學概念,并付諸實踐,就必須要一些心智方面的引導,至少是讓他可以徹悟的一次機會。
在當今的文化生活中,這二者對于孩子都可遇不可求。
他從家長、老師、&ldquo專家&rdquo和魚龍混雜的同齡人中獲得的雜七雜八的道德人生觀,哪怕是對于最堅韌不拔的人來說也很難不受污染&mdash&mdash這是成人對孩子犯的數宗罪當中最邪惡的一宗,這足以讓成人下十八層地獄,如果地獄真實存在的話。
孩子的浪漫主義(也就是他的道德價值觀)剛剛萌芽就會被各種形式的懲罰鎮壓&mdash&mdash無論是明令禁止還是威逼利誘還是諷刺挖苦還是直接對孩子發火。
&ldquo生活不是你想的這樣&rdquo和&ldquo還是現實點吧&rdquo是最具代表性的話,它們代表了這些向孩子宣戰的人想向孩子灌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那些能夠頂住這些壓力,并且敢于和這些人抗争的孩子實在是鳳毛麟角。
那些壓抑自己的價值觀,把自己關閉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星球上的孩子則更是少之又少。
大多數的孩子都會扼殺自己的價值觀并徹底妥協。
他放棄了自己衡量世界的能力,不再思考和判斷自己的選擇&mdash&mdash他不知道自己已經放棄了道德本身。
這種過程持續地影響着孩子。
他的精神不是一瞬間轟然倒塌,而是慢慢地被蠶食鲸吞。
最可怕的是,孩子的道德觀之所以被毀滅,不是由于他天性中的惡,而是因為他剛剛萌生的善。
一個心智較為健全的孩子會意識到他對成人世界了解甚少,迫不及待地要學習許多東西。
一個有野心的孩子也會時不常決定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所以當他聽到&ldquo等你長大了再說吧&rdquo和&ldquo小屁孩能幹什麼&rdquo這樣的威脅的時候,首先動搖的是他的善,他的智慧、野心和他與生俱來的對長輩的學識和判斷的尊重。
于是在他的意識中便産生了一個緻命的二分:實用和道德,因為他耳濡目染的道理暗示他,凡是實用的,都必然背叛他的價值和他的理想。
他的理性也由于一個類似的二分而動搖:這個二分是理性和感性。
他的浪漫主義人生觀其實隻是一種感覺,一種他難以言說的情感。
這種情感非常強烈,但是也非常脆弱,很難抵抗外界的壓力,因為他無法參透這種情感的本意。
想要說服一個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模仿巴克·羅傑斯[2]是多麼的荒唐:他知道他腦海中的其實不是巴克·羅傑斯,但同時又是&mdash&mdash他陷入這樣的内心矛盾無法自拔&mdash&mdash于是他被批評的時候就會覺得尴尬萬分。
于是,成年人&mdash&mdash他們在這個階段對孩子的道德責任本來是讓孩子理解他所熱愛的概念,帶領他進入概念化的王國&mdash&mdash卻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
他們削弱了孩子的概念化能力,粉碎了孩子的規範概念,扼殺了孩子的道德野心,也就是他對善的追求以及他的自尊。
成年人把孩子價值觀的發展限制在了最原始、最膚淺的受存在制約的層面上:他們說服孩子相信模仿巴克·羅傑斯就是戴着頭盔用粉碎炮炸翻火星人而已,所以他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最好還是放棄這種瘋狂的想法。
他們一般都會用這樣的話将孩子徹底征服:&ldquo巴克·羅傑斯嘛,哈哈!據說他從來不感冒的吧。
你見過哪個真人不感冒嗎?對吧,你上周好像剛剛感冒過呢。
所以你就别以為你跟大家有什麼不同了。
&rdquo 這樣講的動機路人皆知。
如果他們隻是把浪漫主義當成&ldquo不現實的幻想&rdquo的話,他們隻會友善地一笑置之&mdash&mdash而不會表現出我們上述的暴怒。
由于孩子在這種時候一般都會陷入恐懼和不信任,并進而扼殺自己的情感,他面對成年人的情感對他的一次次襲擊完全無法抵抗。
他在潛意識中将這一切總結為,所有的情感都是如此危險和不理智的災難,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