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當今的美學真空
關燈
小
中
大
在19世紀之前,文學一般把人描繪成十分無助的存在,人的生命和行為都是由他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決定的:要麼是希臘悲劇中的命運和神,要麼是莎士比亞作品中天生的弱點,也就是所謂&ldquo悲劇性缺陷&rdquo。
作家認為人在形而上學的層面上是乏力的;他們的基本假設是宿命論。
基于這個假設,作家不可能投影出人可能如何;他們隻能記錄現狀&mdash&mdash編年體的記錄于是成了一種作家争相使用的文學體裁。
人作為有意志力的存在直到19世紀才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中。
這類作品的體裁叫作小說&mdash&mdash這類作品所形成的運動叫作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認為人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價值觀,達到自己的目标,把握自己的存在。
浪漫主義的作家不記錄已經發生的事件,而是表現應當發生的事件;他們不記錄人已經做過的選擇,而是表現人應當去做的選擇。
但随着19世紀後半葉神秘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複辟,浪漫主義小說和浪漫主義運動都漸漸遁形于文化舞台。
人在藝術領域的新敵人是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反對一緻的概念,倒退回了人是由他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決定的無助存在的觀點;僅有的區别在于,現在命運的主宰變成了社會。
自然主義者宣稱價值觀在人生和文學中都無法立足,作家必須以人的&ldquo本來面目&rdquo來表現人,也就是說:必須記錄他們目之所及的事件&mdash&mdash他們既不能聲明自己的價值判斷,也不能表現抽象概念,必須止步于已存在的實體,充實地反複書寫它們。
這就等于倒退回了編年記錄所基于的文學方法&mdash&mdash但是由于小說是原創的記錄,小說家就必須面對以何種标準來選擇材料的問題。
如果價值觀真的在彼岸,那麼作家又如何知道應該記錄什麼,什麼是重要而有意義的呢?自然主義者通過将價值标準偷換為統計數據來解決這一矛盾。
某一地理範圍和時間區間中,在足夠廣泛的人群裡典型的特征,就等同于形而上學中意義重大的、應該記錄的特征。
同理,稀有的、與衆不同的、超常的特征,就等同于不重要的、不真實的特征。
就像新興的哲學學派逐步地否定哲學一樣,自然主義也否定藝術。
自然主義者以紀實的觀點對待人和存在,而不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
當被問到&ldquo人是什麼&rdquo的時候&mdash&mdash他們回答:&ldquo人就是1887年法國南部一個村莊裡的食品販子。
&rdquo或者:&ldquo人就是1921年蝸居在紐約貧民窟裡的平民。
&rdquo或者:&ldquo人就是隔壁的那些哥們啊。
&rdquo 藝術&mdash&mdash形而上學的整合者,人類包羅萬象的抽象概念的實現者&mdash&mdash于是萎縮至了一個單調乏味、受限于實體的傻瓜的層次,他可以從不觀察除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之外的東西,也不關心除了自己這一秒的生存以外還有什麼。
自然主義的哲學根源不消多時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首先,客觀的标準被偷換成了集體的标準,客觀主義認為超常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隻表現那些在某些人群中典型的人。
然後,由于他們目之所及之處潦倒要多于繁榮,他們便開始認為繁榮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隻表現潦倒、貧窮、貧民窟和下等人。
再然後,由于他們目之所及之處平庸要多于偉大,他們便開始認為偉大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隻表現平庸、碌碌無為、千篇一律的普通人
作家認為人在形而上學的層面上是乏力的;他們的基本假設是宿命論。
基于這個假設,作家不可能投影出人可能如何;他們隻能記錄現狀&mdash&mdash編年體的記錄于是成了一種作家争相使用的文學體裁。
人作為有意志力的存在直到19世紀才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中。
這類作品的體裁叫作小說&mdash&mdash這類作品所形成的運動叫作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認為人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價值觀,達到自己的目标,把握自己的存在。
浪漫主義的作家不記錄已經發生的事件,而是表現應當發生的事件;他們不記錄人已經做過的選擇,而是表現人應當去做的選擇。
但随着19世紀後半葉神秘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複辟,浪漫主義小說和浪漫主義運動都漸漸遁形于文化舞台。
人在藝術領域的新敵人是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反對一緻的概念,倒退回了人是由他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決定的無助存在的觀點;僅有的區别在于,現在命運的主宰變成了社會。
自然主義者宣稱價值觀在人生和文學中都無法立足,作家必須以人的&ldquo本來面目&rdquo來表現人,也就是說:必須記錄他們目之所及的事件&mdash&mdash他們既不能聲明自己的價值判斷,也不能表現抽象概念,必須止步于已存在的實體,充實地反複書寫它們。
這就等于倒退回了編年記錄所基于的文學方法&mdash&mdash但是由于小說是原創的記錄,小說家就必須面對以何種标準來選擇材料的問題。
如果價值觀真的在彼岸,那麼作家又如何知道應該記錄什麼,什麼是重要而有意義的呢?自然主義者通過将價值标準偷換為統計數據來解決這一矛盾。
某一地理範圍和時間區間中,在足夠廣泛的人群裡典型的特征,就等同于形而上學中意義重大的、應該記錄的特征。
同理,稀有的、與衆不同的、超常的特征,就等同于不重要的、不真實的特征。
就像新興的哲學學派逐步地否定哲學一樣,自然主義也否定藝術。
自然主義者以紀實的觀點對待人和存在,而不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
當被問到&ldquo人是什麼&rdquo的時候&mdash&mdash他們回答:&ldquo人就是1887年法國南部一個村莊裡的食品販子。
&rdquo或者:&ldquo人就是1921年蝸居在紐約貧民窟裡的平民。
&rdquo或者:&ldquo人就是隔壁的那些哥們啊。
&rdquo 藝術&mdash&mdash形而上學的整合者,人類包羅萬象的抽象概念的實現者&mdash&mdash于是萎縮至了一個單調乏味、受限于實體的傻瓜的層次,他可以從不觀察除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之外的東西,也不關心除了自己這一秒的生存以外還有什麼。
自然主義的哲學根源不消多時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首先,客觀的标準被偷換成了集體的标準,客觀主義認為超常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隻表現那些在某些人群中典型的人。
然後,由于他們目之所及之處潦倒要多于繁榮,他們便開始認為繁榮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隻表現潦倒、貧窮、貧民窟和下等人。
再然後,由于他們目之所及之處平庸要多于偉大,他們便開始認為偉大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隻表現平庸、碌碌無為、千篇一律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