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何謂浪漫主義
關燈
小
中
大
典主義者的抱殘守缺和墨守成規所緻的再三再四又不三不四的重複中被忽略了。
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是情感的源泉;浪漫主義者的作品和觀衆的反應都表現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情感強度,以及大量的色彩、想象、創意、刺激等屬于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生活的産物。
情感元素是浪漫主義運動最容易察覺的特點,于是它就被不求甚解地理解為了它的最關鍵特征。
生活中價值觀的第一性不是不可拆分的要素,它依托于人的意志力,因此浪漫主義者在哲學上是意志(價值觀的根本所在)的擁護者,而不是情感(僅僅是價值觀的産物)的擁護者&mdash&mdash上述命題都應該由哲學家來論證,可他們對于美學視而不見,他們對19世紀的任何一個重要的問題都視而不見。
另一個更加深奧的命題,也就是理性能力等同于意志力,在19世紀的時候尚未被提出,各種關于自由意志的理論都是非理性的,于是又增強了意志和神秘主義的關聯。
浪漫主義者認為他們的目标主要是維護他們的個性&mdash&mdash但是他們既無法理解這一目标的深層次形而上學理由,也無法用理性認識他們的價值觀&mdash&mdash因此他們用感覺的方式來争取個性,結果他們的敵人就攫取了理性的旗幟。
這一謬誤所導緻的其他較為不重要的後果還有很多,但它們都是那個時代哲學混亂的表征。
浪漫主義盲目地追尋以形而上學為導向的、品位高雅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成了資本主義的敵人。
浪漫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是一個庸俗的、物質至上的&ldquo小資産階級&rdquo系統&mdash&mdash但同時卻沒有注意到資本主義是唯一一個能夠确保真正的自由、個性和對價值觀追求的。
浪漫主義學派中,一些人選擇成為社會主義的擁護者;有些人從中世紀獲取靈感,無恥地鼓吹那個噩夢一般的年代;有些則皈依了很多非理性主義者的歸宿:宗教。
這一切都加速了浪漫主義和現實的隔閡。
當19世紀後半葉自然主義一步登天,公然表示自己代表了理性和現實,宣稱藝術家的任務是以&ldquo事物的本來面目&rdquo描繪事物之時&mdash&mdash浪漫主義卻沒有發表反對意見的底氣。
顯然,哲學家也增加了&ldquo浪漫主義&rdquo一詞的歧義。
他們以&ldquo浪漫主義&rdquo來形容一些公然支持神秘主義,擁護情感、直覺、意念淩駕于理性之上的哲學家(例如謝林[1]和叔本華[2])。
這一哲學運動與美學中的浪漫主義并無太大關系,兩個運動絕不能夠相互混淆。
但是&ldquo浪漫主義&rdquo現行通用的命名在一點上是不錯的:它暗示了關于意志的分歧之深。
&ldquo浪漫主義&rdquo哲學家的理論是邪惡、崩壞的,憎惡現實的,試圖以不可理喻的禮拜來擁護意志,但是美學的浪漫主義盲目地追求以人在現實中的生活和價值觀來擁護意志。
嚴謹地說,雨果筆下的世界煥發出的耀眼光芒恰恰是叔本華污穢邪惡的哲學思想的反面。
隻有哲學上不負責任的囫囵吞棗才能把這二者歸于一類。
但這一問題也證明了意志的重要性,以及如果人不能理解意志的本質将會導緻多麼扭曲的後果。
同時這一問題也可以證明意志屬于理性能力的功能之一。
最近,一些文學史家已經不再将浪漫主義定義為以情感為導向的學派,并試圖找到一個更好的定義,因為他們認為之前的定義是不準确的,但是他們都功虧一篑。
根據基本性原則[3],浪漫主義必然被定義為以意志為導向的學派&mdash&mdash浪漫主義文學的本質和發展史隻有通過這一基本特征才能夠被梳理清楚。
浪漫主義(暗含)的标準過于苛刻,以至于盡管在其巅峰時期,浪漫主義作家成千上萬,頂級、純粹、始終如一的浪漫主義者也是少之又少。
在小說家中,最偉大的當屬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至于小說作品(它們的作者在其他作品中可能并不這麼穩定),我會提名亨利克·顯克微支[4]的《君往何方》和納撒尼爾·霍桑[5]的《紅字》。
劇作家中最偉大的則當屬弗裡德裡希·席勒[6]和埃德蒙·羅斯丹[7]。
這些頂級作家的區分特征(撇開他們純粹的文學天賦不談)是他們對于在意志前提下在以下兩個基本領域的執着遵守:在意識和存在中,對應到物質世界即人格和行為中。
這些作家可以完美地整合這兩個方面,創造出精巧絕倫的情節,他們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關注人的靈魂(即他的意識)。
他們是具有深奧世界觀的倫理學者;他們不僅僅關注價值觀,更加關注倫理價值觀以及倫理價值觀如何塑造人的性格。
他們的人物&ldquo大于現實中的人&rdquo,即他們是用基本元素塑造的抽象投影(這些投影不一定是成功的,我們之後會讨論這一點)。
在他們的故事中不會出現與倫理價值觀無關的、為了行動而行動的情況。
他們情節中的事件是由人物的價值觀(或對價值觀的背叛),被他們追求精神目标的鬥争,被他們深邃的價值觀沖突而激發、決定和塑造的。
他們選取的主題都是關于存在的永恒話題,基本、通用、超越時代&mdash&mdash所以他們憑借自己的精湛技藝而妙筆生花。
締造了文學中極少出現的特征:主題和情節的完美整合。
如果哲學的重要性是我們應該嚴肅看待的事物的标準,那麼上述的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絕對不可小觑。
第二檔的浪漫主義者(他們依然具有不錯的文學素養,但是缺乏高屋建瓴的思想)就預示了浪漫主義的每況愈下。
這一檔的代表人物有沃爾特·斯科特[8]和亞曆山大·仲馬[9],他們的作品都很強調行為,然而卻忽略了精神目标和重要的道德價值觀。
他們的故事依然精巧、富于想象、充滿懸念,但是小說中人物追求的價值觀,也就是激發人物這樣或那樣的行為的價值觀卻是原始、膚淺、不具有形而上學重要性的:對國王的忠誠,找回久失的遺産,個人恩怨,等等。
沖突和故事線都是外在的。
人物當然也是抽象概念,不屬于自然主義的複制,但是他們非黑即白,缺乏刻畫。
于是他們流于平庸,比如&ldquo勇敢的騎士&rdquo、&ldquo高雅的女士&rdquo、&ldquo佞臣&rdquo&mdash&mdash所以他們既不是被創造的,也不是直接來自于生活的,而是從浪漫主義的人物大倉庫裡挑選的某個現成的形象。
形而上學意義的缺失(除了情節架構中隐含的對意志的肯定)表現在此類小說缺乏抽象主題的情節中&mdash&mdash故事的主要沖突就是它的主題,而且這一沖突一般都是或真實或杜撰的曆史事件。
再往下一個檔次,浪漫主義的崩潰和由一個假設導緻的矛盾就顯現了出來。
有些作家假設人的意志僅限于存在中,而無法延展到意識中,即僅限于行為中,而無法延展到人格中。
這一類作品的共性是:傳統的人物構成了不一般的事件。
故事是抽象投影,設計諸多不屬于&ldquo現實生活&rdquo的行為,但是人物是平庸的存在。
故事是浪漫主義的,人物是自然主義的。
這樣的小說很少具有真正的情節(因為價值觀沖突沒有作為情節發展的原則),但是他們确實有可以替代情節的内容:由某個目标或者任務為中心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也的确連貫、富于想象、充滿懸念。
兩種不可共存的元素之間的矛盾會導緻顯而易見的結果;行為與刻畫完全割裂,于是行為沒有動機、人物難以理解。
讀者便會覺得:&ldquo這樣的人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的呀!&rdquo 由于強調絕對的行為,同時又忽略人的心理,這一類小說徘徊于流行小說和嚴肅小說的分界線上。
頂級的小說家無一屬于此類;此類中最有名的無外乎科幻小說的作家,例如威爾斯[10]或是儒勒·凡爾納[11]。
(來自自然主義學派的優秀作家也偶爾會彰顯出一點被壓抑的浪漫主義元素,試圖基于需要浪漫主義方式才能闡述的主題來創作小說;其結果被包含于此類。
例如辛克萊·劉易斯的《這裡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不言而喻,此類小說一般不具有說服力。
而且無論行為被表現得多麼淋漓盡緻,它們總是不盡如人意,也很少給人以啟迪。
但是同時也存在着另一個極端,有些作家假設人的意志僅限于意識中,而無法延展到存在中,也就是僅限于對他的人格和價值觀的選擇,而無法延展到他在物質世界的目标和成就。
此類作家共性為抒寫宏大的主題,感喟世态炎涼,然而情節卻是幹癟枯燥的,作品整體散發着悲劇的氣息,讓人相信&ldquo崩壞的世界&rdquo。
這一類作家以詩人占多數。
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拜倫[12],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這一類&ldquo拜倫主義&rdquo存在觀:其核心在于認為盡管人永遠不可能戰勝厄運,還是必須轟轟烈烈地生活,為自己的價值觀而鬥争。
如今,這一觀點成為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但是他們不再關注同樣的宏大主題,也用自然主義的很多元素替代了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在哲學上是贊美人的存在的一場遠征;在心理學上它是一種希望生活充滿樂趣的欲望。
這種欲望是浪漫主義獨有想象力的根源和動力。
在流行文學中,這種想象力的典範是歐·亨利[13],他令人眼花缭亂的獨特技巧都是從無盡的想象當中來,這恰恰體現了他天真爛漫的真善美人生觀。
歐·亨利比其他任何作家都要更有朝氣&mdash&mdash更具體地說,都更有年輕人的生活态度:希望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尋覓到出人意料的美好。
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是情感的源泉;浪漫主義者的作品和觀衆的反應都表現了超乎常人想象的情感強度,以及大量的色彩、想象、創意、刺激等屬于以價值觀為導向的生活的産物。
情感元素是浪漫主義運動最容易察覺的特點,于是它就被不求甚解地理解為了它的最關鍵特征。
生活中價值觀的第一性不是不可拆分的要素,它依托于人的意志力,因此浪漫主義者在哲學上是意志(價值觀的根本所在)的擁護者,而不是情感(僅僅是價值觀的産物)的擁護者&mdash&mdash上述命題都應該由哲學家來論證,可他們對于美學視而不見,他們對19世紀的任何一個重要的問題都視而不見。
另一個更加深奧的命題,也就是理性能力等同于意志力,在19世紀的時候尚未被提出,各種關于自由意志的理論都是非理性的,于是又增強了意志和神秘主義的關聯。
浪漫主義者認為他們的目标主要是維護他們的個性&mdash&mdash但是他們既無法理解這一目标的深層次形而上學理由,也無法用理性認識他們的價值觀&mdash&mdash因此他們用感覺的方式來争取個性,結果他們的敵人就攫取了理性的旗幟。
這一謬誤所導緻的其他較為不重要的後果還有很多,但它們都是那個時代哲學混亂的表征。
浪漫主義盲目地追尋以形而上學為導向的、品位高雅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成了資本主義的敵人。
浪漫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是一個庸俗的、物質至上的&ldquo小資産階級&rdquo系統&mdash&mdash但同時卻沒有注意到資本主義是唯一一個能夠确保真正的自由、個性和對價值觀追求的。
浪漫主義學派中,一些人選擇成為社會主義的擁護者;有些人從中世紀獲取靈感,無恥地鼓吹那個噩夢一般的年代;有些則皈依了很多非理性主義者的歸宿:宗教。
這一切都加速了浪漫主義和現實的隔閡。
當19世紀後半葉自然主義一步登天,公然表示自己代表了理性和現實,宣稱藝術家的任務是以&ldquo事物的本來面目&rdquo描繪事物之時&mdash&mdash浪漫主義卻沒有發表反對意見的底氣。
顯然,哲學家也增加了&ldquo浪漫主義&rdquo一詞的歧義。
他們以&ldquo浪漫主義&rdquo來形容一些公然支持神秘主義,擁護情感、直覺、意念淩駕于理性之上的哲學家(例如謝林[1]和叔本華[2])。
這一哲學運動與美學中的浪漫主義并無太大關系,兩個運動絕不能夠相互混淆。
但是&ldquo浪漫主義&rdquo現行通用的命名在一點上是不錯的:它暗示了關于意志的分歧之深。
&ldquo浪漫主義&rdquo哲學家的理論是邪惡、崩壞的,憎惡現實的,試圖以不可理喻的禮拜來擁護意志,但是美學的浪漫主義盲目地追求以人在現實中的生活和價值觀來擁護意志。
嚴謹地說,雨果筆下的世界煥發出的耀眼光芒恰恰是叔本華污穢邪惡的哲學思想的反面。
隻有哲學上不負責任的囫囵吞棗才能把這二者歸于一類。
但這一問題也證明了意志的重要性,以及如果人不能理解意志的本質将會導緻多麼扭曲的後果。
同時這一問題也可以證明意志屬于理性能力的功能之一。
最近,一些文學史家已經不再将浪漫主義定義為以情感為導向的學派,并試圖找到一個更好的定義,因為他們認為之前的定義是不準确的,但是他們都功虧一篑。
根據基本性原則[3],浪漫主義必然被定義為以意志為導向的學派&mdash&mdash浪漫主義文學的本質和發展史隻有通過這一基本特征才能夠被梳理清楚。
浪漫主義(暗含)的标準過于苛刻,以至于盡管在其巅峰時期,浪漫主義作家成千上萬,頂級、純粹、始終如一的浪漫主義者也是少之又少。
在小說家中,最偉大的當屬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至于小說作品(它們的作者在其他作品中可能并不這麼穩定),我會提名亨利克·顯克微支[4]的《君往何方》和納撒尼爾·霍桑[5]的《紅字》。
劇作家中最偉大的則當屬弗裡德裡希·席勒[6]和埃德蒙·羅斯丹[7]。
這些頂級作家的區分特征(撇開他們純粹的文學天賦不談)是他們對于在意志前提下在以下兩個基本領域的執着遵守:在意識和存在中,對應到物質世界即人格和行為中。
這些作家可以完美地整合這兩個方面,創造出精巧絕倫的情節,他們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關注人的靈魂(即他的意識)。
他們是具有深奧世界觀的倫理學者;他們不僅僅關注價值觀,更加關注倫理價值觀以及倫理價值觀如何塑造人的性格。
他們的人物&ldquo大于現實中的人&rdquo,即他們是用基本元素塑造的抽象投影(這些投影不一定是成功的,我們之後會讨論這一點)。
在他們的故事中不會出現與倫理價值觀無關的、為了行動而行動的情況。
他們情節中的事件是由人物的價值觀(或對價值觀的背叛),被他們追求精神目标的鬥争,被他們深邃的價值觀沖突而激發、決定和塑造的。
他們選取的主題都是關于存在的永恒話題,基本、通用、超越時代&mdash&mdash所以他們憑借自己的精湛技藝而妙筆生花。
締造了文學中極少出現的特征:主題和情節的完美整合。
如果哲學的重要性是我們應該嚴肅看待的事物的标準,那麼上述的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絕對不可小觑。
第二檔的浪漫主義者(他們依然具有不錯的文學素養,但是缺乏高屋建瓴的思想)就預示了浪漫主義的每況愈下。
這一檔的代表人物有沃爾特·斯科特[8]和亞曆山大·仲馬[9],他們的作品都很強調行為,然而卻忽略了精神目标和重要的道德價值觀。
他們的故事依然精巧、富于想象、充滿懸念,但是小說中人物追求的價值觀,也就是激發人物這樣或那樣的行為的價值觀卻是原始、膚淺、不具有形而上學重要性的:對國王的忠誠,找回久失的遺産,個人恩怨,等等。
沖突和故事線都是外在的。
人物當然也是抽象概念,不屬于自然主義的複制,但是他們非黑即白,缺乏刻畫。
于是他們流于平庸,比如&ldquo勇敢的騎士&rdquo、&ldquo高雅的女士&rdquo、&ldquo佞臣&rdquo&mdash&mdash所以他們既不是被創造的,也不是直接來自于生活的,而是從浪漫主義的人物大倉庫裡挑選的某個現成的形象。
形而上學意義的缺失(除了情節架構中隐含的對意志的肯定)表現在此類小說缺乏抽象主題的情節中&mdash&mdash故事的主要沖突就是它的主題,而且這一沖突一般都是或真實或杜撰的曆史事件。
再往下一個檔次,浪漫主義的崩潰和由一個假設導緻的矛盾就顯現了出來。
有些作家假設人的意志僅限于存在中,而無法延展到意識中,即僅限于行為中,而無法延展到人格中。
這一類作品的共性是:傳統的人物構成了不一般的事件。
故事是抽象投影,設計諸多不屬于&ldquo現實生活&rdquo的行為,但是人物是平庸的存在。
故事是浪漫主義的,人物是自然主義的。
這樣的小說很少具有真正的情節(因為價值觀沖突沒有作為情節發展的原則),但是他們确實有可以替代情節的内容:由某個目标或者任務為中心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也的确連貫、富于想象、充滿懸念。
兩種不可共存的元素之間的矛盾會導緻顯而易見的結果;行為與刻畫完全割裂,于是行為沒有動機、人物難以理解。
讀者便會覺得:&ldquo這樣的人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的呀!&rdquo 由于強調絕對的行為,同時又忽略人的心理,這一類小說徘徊于流行小說和嚴肅小說的分界線上。
頂級的小說家無一屬于此類;此類中最有名的無外乎科幻小說的作家,例如威爾斯[10]或是儒勒·凡爾納[11]。
(來自自然主義學派的優秀作家也偶爾會彰顯出一點被壓抑的浪漫主義元素,試圖基于需要浪漫主義方式才能闡述的主題來創作小說;其結果被包含于此類。
例如辛克萊·劉易斯的《這裡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不言而喻,此類小說一般不具有說服力。
而且無論行為被表現得多麼淋漓盡緻,它們總是不盡如人意,也很少給人以啟迪。
但是同時也存在着另一個極端,有些作家假設人的意志僅限于意識中,而無法延展到存在中,也就是僅限于對他的人格和價值觀的選擇,而無法延展到他在物質世界的目标和成就。
此類作家共性為抒寫宏大的主題,感喟世态炎涼,然而情節卻是幹癟枯燥的,作品整體散發着悲劇的氣息,讓人相信&ldquo崩壞的世界&rdquo。
這一類作家以詩人占多數。
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拜倫[12],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這一類&ldquo拜倫主義&rdquo存在觀:其核心在于認為盡管人永遠不可能戰勝厄運,還是必須轟轟烈烈地生活,為自己的價值觀而鬥争。
如今,這一觀點成為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但是他們不再關注同樣的宏大主題,也用自然主義的很多元素替代了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在哲學上是贊美人的存在的一場遠征;在心理學上它是一種希望生活充滿樂趣的欲望。
這種欲望是浪漫主義獨有想象力的根源和動力。
在流行文學中,這種想象力的典範是歐·亨利[13],他令人眼花缭亂的獨特技巧都是從無盡的想象當中來,這恰恰體現了他天真爛漫的真善美人生觀。
歐·亨利比其他任何作家都要更有朝氣&mdash&mdash更具體地說,都更有年輕人的生活态度:希望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尋覓到出人意料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