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文學的基本原理
關燈
小
中
大
你說,霍華德,說實話,我需要你的建議。
我可以坐下來講嗎?&rdquo &ldquo請坐,請坐。
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
&rdquo &ldquo你不會覺得我問你工作上的事情很不妥吧,尤其是在你剛剛被驅逐的情況下?&rdquo &ldquo不會的,不過謝謝你關心我啊,謝謝!&rdquo &ldquo嗯,是這樣,我總覺得你瘋了。
&rdquo &ldquo為什麼?&rdquo &ldquo你對建築的見解&mdash&mdash沒有人賞識你,沒有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你說話,校長和各位教授都不和你站在一邊&hellip&hellip他們也都是這一領域的大師。
我其實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來找你。
&rdquo &ldquo是啊,這百家争鳴的世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你想問我什麼事呢?&rdquo &ldquo是關于獎學金的事。
我在巴黎獲的獎。
&rdquo &ldquo我個人不喜歡。
但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
&rdquo &ldquo是四年前的事了。
蓋伊·弗蘭肯之前也承諾給我一份工作。
最近他又跟我提到說這份工作依然為我保留着。
我不知道該選哪個了。
&rdquo &ldquo如果你想要我的建議的話,彼得,你還是應該跟随蓋伊·弗蘭肯為妙。
我不了解他做的工作,但是他是個很有名的建築師,你會學到真本事的。
&rdquo &ldquo你看,這就是我欽佩你的地方,霍華德。
你總是這麼果斷地做決定。
&rdquo &ldquo哪兒有。
&rdquo &ldquo你怎麼做到的呢?&rdquo &ldquo也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吧。
&rdquo &ldquo但是你看,我總是不确定。
霍華德,我總是不确定我自己想要什麼,而你卻總是十分确定。
&rdquo &ldquo沒有沒有,我也就是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rdquo 這是一個把&ldquo人性&rdquo賦予小說中的人物的例子。
我曾經把後者給一位年輕的讀者看,他憤憤地喟歎道:&ldquo他不偉大了&mdash&mdash他變得平庸了!&rdquo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片段分别傳達了什麼。
在原文中,洛克對于基廷以及整個世界對他被開除的看法一概無動于衷。
他也不拿自己和基廷去比,不認為自己被開除和基廷的成功之間存在任何聯系。
洛克對基廷是禮貌的,但是他的态度十分冷漠。
洛克隻有在基廷承認他确實尊崇洛克的建築觀點,或者表達他的誠意的時候才會變得溫和、友好一些。
洛克給基廷的關于獨立自主的建議證明洛克大度地對基廷的問題予以嚴肅對待&mdash&mdash洛克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他們處世的基本前提的不同在兩行對白中最為突顯。
基廷說:&ldquo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選擇呢?&rdquo洛克說:&ldquo可是我不可能是你。
我不能幫你做選擇。
&rdquo 在改寫的片段中,洛克默許了基廷和他的母親的标準&mdash&mdash也就是以他的被除名為災難,而以基廷的畢業為凱旋&mdash&mdash但他對此慨然接受。
洛克很關心基廷的前途,并且欣然幫助他。
洛克接受了基廷好心的安慰。
當基廷無禮地批評他的想法時,洛克好像很在乎地問:&ldquo為什麼?&rdquo 洛克容忍一切觀點的分歧,表現出一種非客觀的、相對的觀念。
洛克向基廷闡述了很明确的建議,不認為基廷基于别人的分析下結論有任何錯誤。
洛克匿藏、限制他的自信。
他不認為自信是一種美德,他覺得他沒有掌握任何普遍的原理,也沒有任何理由在他的作品之外的任何事上保持自信。
因此他說自己隻是一個膚淺的、沒什麼雄才大略的專業技術人員,也許在本職工作上還靠一點譜,但是在此之外,他沒有更廣泛的德行,沒有更普遍的原理,也沒有哲學的觀點和價值觀。
如果洛克真的是這種人,他可能就難以在他奮力抗争十八年的戰鬥中挺過哪怕是一兩個年頭;當然就更不可能赢下這場戰鬥。
如果小說中采用了改寫後的版本來替代原文(再&ldquo潤色&rdquo幾處讓它和原文銜接),故事中之後的事件就沒有一個顯得順理成章。
洛克之後的行為就會十分蹊跷,顯得空穴來風,在心理學上毫無邏輯,對他的刻畫也會随即四分五裂,故事也會四分五裂,小說也會四分五裂。
現在,為什麼小說的各大元素都是其屬性而不是各自為政的部分原因就清楚了,它們是如何互相關聯也清楚了。
小說的主題隻能通過情節中的事件傳達出來,情節中的事件又要依賴于實行它們的人的刻畫&mdash&mdash刻畫沒有情節中的事件就無法完成,情節沒有主題也無法搭建起來。
這就是小說的本質所要求的整合形式。
這也是為什麼好的小說本身就是不可拆分的總和:每一個場景、事件的鍊條和章節都必須包含、推進并超越這三大屬性:主題、情節、刻畫。
至于這三個屬性哪一個是本位,哪一個用以啟動小說的寫作則沒有定論。
作家可以一開始先選擇主題,然後把它&ldquo翻譯&rdquo為合适的情節,再刻畫情節中的人物。
或者他可以先構思情節,也就是情節主題,然後決定他需要哪些人物,再定義他的故事的抽象含義。
他也可以先表現一些人物,然後決定他們的動機會導緻怎樣的沖突,引發怎樣的事件,再決定小說的終極意義。
所以作家從哪裡開始都無關緊要,隻要他知道三個屬性都必須要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合過的總和,于是構思是從哪點出發就無法被旁人識别了。
小說的第四個屬性是風格,它是其他三個屬性的表現方式。
風格這一概念過于複雜,用簡短的讨論難以面面俱到。
我隻挑幾個重點來說。
文學風格有兩個基本元素(每一個都統領着大量的類别):&ldquo角度選擇&rdquo以及&ldquo措辭&rdquo。
&ldquo角度選擇&rdquo指的是作者選擇表達的(即包含什麼,舍棄什麼)某個段落的各個方面(描寫、叙述或對白)。
&ldquo措辭&rdquo指的是作家對詞彙和句式的選擇。
例如,如果一個作家要描寫一位貌美的女子,他在風格上的&ldquo角度選擇&rdquo決定了他是否會提到(或是強調)她的容貌、身材、舉止或者表情等;他選取的細節是關鍵的、重要的,還是偶然的、無關的;他是用客觀事實說話,還是更多地使用主觀評價;等等。
他的&ldquo措辭&rdquo則會基于他選擇的角度形成情感暗示和價值觀偏見(他使用&ldquo單薄&rdquo、&ldquo瘦削&rdquo、&ldquo苗條&rdquo和&ldquo纖長&rdquo等詞來形容那位女子,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我們拿兩部小說的兩個片段的文學風格來比較一下。
二者都是關于同一個主題:紐約的夜。
看看哪一個重塑了一個特定景象的真實效
我可以坐下來講嗎?&rdquo &ldquo請坐,請坐。
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
&rdquo &ldquo你不會覺得我問你工作上的事情很不妥吧,尤其是在你剛剛被驅逐的情況下?&rdquo &ldquo不會的,不過謝謝你關心我啊,謝謝!&rdquo &ldquo嗯,是這樣,我總覺得你瘋了。
&rdquo &ldquo為什麼?&rdquo &ldquo你對建築的見解&mdash&mdash沒有人賞識你,沒有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你說話,校長和各位教授都不和你站在一邊&hellip&hellip他們也都是這一領域的大師。
我其實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來找你。
&rdquo &ldquo是啊,這百家争鳴的世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你想問我什麼事呢?&rdquo &ldquo是關于獎學金的事。
我在巴黎獲的獎。
&rdquo &ldquo我個人不喜歡。
但我知道這對你很重要。
&rdquo &ldquo是四年前的事了。
蓋伊·弗蘭肯之前也承諾給我一份工作。
最近他又跟我提到說這份工作依然為我保留着。
我不知道該選哪個了。
&rdquo &ldquo如果你想要我的建議的話,彼得,你還是應該跟随蓋伊·弗蘭肯為妙。
我不了解他做的工作,但是他是個很有名的建築師,你會學到真本事的。
&rdquo &ldquo你看,這就是我欽佩你的地方,霍華德。
你總是這麼果斷地做決定。
&rdquo &ldquo哪兒有。
&rdquo &ldquo你怎麼做到的呢?&rdquo &ldquo也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吧。
&rdquo &ldquo但是你看,我總是不确定。
霍華德,我總是不确定我自己想要什麼,而你卻總是十分确定。
&rdquo &ldquo沒有沒有,我也就是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rdquo 這是一個把&ldquo人性&rdquo賦予小說中的人物的例子。
我曾經把後者給一位年輕的讀者看,他憤憤地喟歎道:&ldquo他不偉大了&mdash&mdash他變得平庸了!&rdquo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片段分别傳達了什麼。
在原文中,洛克對于基廷以及整個世界對他被開除的看法一概無動于衷。
他也不拿自己和基廷去比,不認為自己被開除和基廷的成功之間存在任何聯系。
洛克對基廷是禮貌的,但是他的态度十分冷漠。
洛克隻有在基廷承認他确實尊崇洛克的建築觀點,或者表達他的誠意的時候才會變得溫和、友好一些。
洛克給基廷的關于獨立自主的建議證明洛克大度地對基廷的問題予以嚴肅對待&mdash&mdash洛克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
他們處世的基本前提的不同在兩行對白中最為突顯。
基廷說:&ldquo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選擇呢?&rdquo洛克說:&ldquo可是我不可能是你。
我不能幫你做選擇。
&rdquo 在改寫的片段中,洛克默許了基廷和他的母親的标準&mdash&mdash也就是以他的被除名為災難,而以基廷的畢業為凱旋&mdash&mdash但他對此慨然接受。
洛克很關心基廷的前途,并且欣然幫助他。
洛克接受了基廷好心的安慰。
當基廷無禮地批評他的想法時,洛克好像很在乎地問:&ldquo為什麼?&rdquo 洛克容忍一切觀點的分歧,表現出一種非客觀的、相對的觀念。
洛克向基廷闡述了很明确的建議,不認為基廷基于别人的分析下結論有任何錯誤。
洛克匿藏、限制他的自信。
他不認為自信是一種美德,他覺得他沒有掌握任何普遍的原理,也沒有任何理由在他的作品之外的任何事上保持自信。
因此他說自己隻是一個膚淺的、沒什麼雄才大略的專業技術人員,也許在本職工作上還靠一點譜,但是在此之外,他沒有更廣泛的德行,沒有更普遍的原理,也沒有哲學的觀點和價值觀。
如果洛克真的是這種人,他可能就難以在他奮力抗争十八年的戰鬥中挺過哪怕是一兩個年頭;當然就更不可能赢下這場戰鬥。
如果小說中采用了改寫後的版本來替代原文(再&ldquo潤色&rdquo幾處讓它和原文銜接),故事中之後的事件就沒有一個顯得順理成章。
洛克之後的行為就會十分蹊跷,顯得空穴來風,在心理學上毫無邏輯,對他的刻畫也會随即四分五裂,故事也會四分五裂,小說也會四分五裂。
現在,為什麼小說的各大元素都是其屬性而不是各自為政的部分原因就清楚了,它們是如何互相關聯也清楚了。
小說的主題隻能通過情節中的事件傳達出來,情節中的事件又要依賴于實行它們的人的刻畫&mdash&mdash刻畫沒有情節中的事件就無法完成,情節沒有主題也無法搭建起來。
這就是小說的本質所要求的整合形式。
這也是為什麼好的小說本身就是不可拆分的總和:每一個場景、事件的鍊條和章節都必須包含、推進并超越這三大屬性:主題、情節、刻畫。
至于這三個屬性哪一個是本位,哪一個用以啟動小說的寫作則沒有定論。
作家可以一開始先選擇主題,然後把它&ldquo翻譯&rdquo為合适的情節,再刻畫情節中的人物。
或者他可以先構思情節,也就是情節主題,然後決定他需要哪些人物,再定義他的故事的抽象含義。
他也可以先表現一些人物,然後決定他們的動機會導緻怎樣的沖突,引發怎樣的事件,再決定小說的終極意義。
所以作家從哪裡開始都無關緊要,隻要他知道三個屬性都必須要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合過的總和,于是構思是從哪點出發就無法被旁人識别了。
小說的第四個屬性是風格,它是其他三個屬性的表現方式。
風格這一概念過于複雜,用簡短的讨論難以面面俱到。
我隻挑幾個重點來說。
文學風格有兩個基本元素(每一個都統領着大量的類别):&ldquo角度選擇&rdquo以及&ldquo措辭&rdquo。
&ldquo角度選擇&rdquo指的是作者選擇表達的(即包含什麼,舍棄什麼)某個段落的各個方面(描寫、叙述或對白)。
&ldquo措辭&rdquo指的是作家對詞彙和句式的選擇。
例如,如果一個作家要描寫一位貌美的女子,他在風格上的&ldquo角度選擇&rdquo決定了他是否會提到(或是強調)她的容貌、身材、舉止或者表情等;他選取的細節是關鍵的、重要的,還是偶然的、無關的;他是用客觀事實說話,還是更多地使用主觀評價;等等。
他的&ldquo措辭&rdquo則會基于他選擇的角度形成情感暗示和價值觀偏見(他使用&ldquo單薄&rdquo、&ldquo瘦削&rdquo、&ldquo苗條&rdquo和&ldquo纖長&rdquo等詞來形容那位女子,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我們拿兩部小說的兩個片段的文學風格來比較一下。
二者都是關于同一個主題:紐約的夜。
看看哪一個重塑了一個特定景象的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