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文學的基本原理

關燈
、對鄰居微笑、面朝着落日沉思和給民主黨投票的話&mdash&mdash這就不太可能被稱為刻畫了。

     作家與其他藝術家不同,他必須通過對現實的重塑表達他的評判,而不是擺明他的評判。

    而沒有任何現實的畫面,就刻畫而言,一個動作要勝過一千個形容詞。

     刻畫要求對基本屬性的描寫。

    性格中的基本要素是什麼呢? 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說我們不理解一個人的時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意思其實是我們不能理解他的行為。

    當我們說很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想說我們理解他的行為,知道他會做什麼。

    我們知道的到底是他的什麼呢?答案是,他的動機。

     動機是心理學和小說創作的關鍵概念。

    它是形成人的性格并且驅使他行動的基本前提和價值觀&mdash&mdash所以要想理解一個人的性格,就必須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

    要想知道&ldquo什麼能讓一個人興奮起來&rdquo,我們就必須問:&ldquo他到底追求什麼?&rdquo 要想重塑他的人物在現實中的模樣,要想讓讀者能夠了解他們的本性和行為,作家就必須解釋他們的動機。

    他可以逐步地揭示動機,在故事的進行中不緊不慢地積累證據,但是在小說的結尾,讀者必須明确為什麼這些人物要這樣做。

     刻畫的深度取決于作者認為将動機解釋到怎樣的心理學程度就足以闡述人的行為。

    例如,在一個平庸的偵探小說中,罪犯的動機僅僅是膚淺的&ldquo物欲&rdquo&mdash&mdash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就解釋了罪犯靈魂中最深的哲學根本。

     一緻性是刻畫的重要要求。

    這并不意味着一個人物必須完全一緻&mdash&mdash小說中很多最有趣的人物都被刻畫成深受内在沖突的折磨。

    一緻性意味着作者需要在他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上保持一緻,不能讓他做出無法解釋的舉動,不能讓他做出有悖于小說對其的刻畫或者相對于刻畫過于跳躍性的行為。

    這意味着人物的沖突在作家的角度看來絕不是無心插柳。

     要保持刻畫的内在邏輯,作家必須理解他的人物的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邏輯鍊條。

    要保持動機的一緻性,他就必須知道這些人行為的前提,以及這些前提會導緻他們在故事的行進中做出何種動作。

    當一個人物出現在場景中時,他們行為的前提就會為作者決定包含哪些細節的舉止的遴選标準。

    言談舉止的細枝末節是難以窮盡的,揭示人物性格的機會也俯拾皆是,作者對自己希望揭示什麼的明确認知會指導他的選擇。

     如果闡述刻畫的過程會達到怎樣的效果,使用哪些方式,失之毫厘又會導緻怎樣的災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一個例子設身處地地分析。

     我會引用如下兩個片段:其中一個來自于《源泉》,與小說中的隻字不差&mdash&mdash另一個依然是同一段文字,但是為了闡明我在本文的觀點,我修改了它的措辭。

    兩個版本都隻有情節的架構,也就是隻有對白,沒有任何修飾性的段落。

    但是即便如此,用來闡述這個過程也已經足夠了。

     這個片段中,霍華德·洛克和彼特·基廷第一次出現在一起。

    這一場景發生在洛克被大學逐出,而基廷高分畢業的那天晚上,内容是一個年輕人針對他的一個專業上的問題咨詢另一個年輕人。

    但是他們是怎樣的年輕人呢?他們的态度、前提和動機如何呢?試試看隻用一個場景,你可以讀懂多少,體會你的思維自發的分析過程。

     下面是小說原文的片段: &ldquo祝賀啊,彼得。

    &rdquo洛克說。

     &ldquo哦&hellip&hellip哦謝謝&hellip&hellip我是說&hellip&hellip你已經知道了&hellip&hellip媽媽已經告訴你了?&rdquo &ldquo她告訴我了。

    &rdquo &ldquo她怎麼能告訴你呢!&rdquo &ldquo這有什麼關系呢?&rdquo &ldquo霍華德,你看,你知道我對此十分抱歉&hellip&hellip&rdquo &ldquo算了吧。

    &rdquo &ldquo我&hellip&hellip我有話想跟你說,霍華德,說實話,我需要你的建議。

    我可以坐下來講嗎?&rdquo &ldquo說事兒吧。

    &rdquo &ldquo你不會覺得我問你工作上的事情很不妥吧,尤其是你剛剛&hellip&hellip&rdquo &ldquo我已經說過了,算了。

    有事說事。

    &rdquo &ldquo嗯,是這樣,我總覺得你瘋了。

    但是我覺得你跟那些蠢蛋相比還是有些造詣&mdash&mdash我是說在建築方面&mdash&mdash你對建築的熱愛也不是他們所能企及的。

    &rdquo &ldquo所以呢?&rdquo &ldquo所以,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來找你,但是&mdash&mdash霍華德,我之前說過的,我更欣賞你對事情的見解,而不是校長的見解&mdash&mdash我隻是現在屈服于校長,但是你的觀點對于我個人來說意義絕對更加深遠,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要來找你說這個。

    &rdquo &ldquo算了吧,你不會是害怕我吧?你有什麼事求我?&rdquo &ldquo是關于獎學金的事。

    我在巴黎獲的獎。

    &rdquo &ldquo嗯?&rdquo &ldquo是四年之前的事了。

    蓋伊·弗蘭肯之前也承諾給我一份工作。

    最近他又跟我提到說這份工作依然為我保留着。

    我不知道該選哪個了。

    &rdquo &ldquo如果你想要我的建議的話,彼得,你就錯到家了。

    你問我,問任何人,都是錯誤的。

    不要問任何人,這是你自己的事。

    你難道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你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rdquo &ldquo你看,這就是我欽佩你的地方,霍華德。

    你總是知道這麼多還如此謙虛。

    &rdquo &ldquo奉承的話可以免了。

    &rdquo &ldquo但是我是真心問你的,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選擇呢?&rdquo &ldquo可我不可能是你。

    我不能幫你做選擇。

    &rdquo 這就是小說中的片段。

    下面是同樣的場景改寫後的版本: &ldquo祝賀啊,彼得。

    &rdquo洛克說。

     &ldquo哦&hellip&hellip哦謝謝&hellip&hellip我是說&hellip&hellip你已經知道了&hellip&hellip媽媽已經告訴你了?&rdquo &ldquo她告訴我了。

    &rdquo &ldquo她怎麼能告訴你呢!&rdquo &ldquo沒關系啦,我不介意。

    &rdquo &ldquo霍華德,你看,你知道我聽到你被驅逐内心十分難受。

    &rdquo &ldquo謝謝你,彼得。

    &rdquo &ldquo我&hellip&hellip我有話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