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文學的基本原理
關燈
小
中
大
些沖突是生活中那些小小的不理智、反複無常、逃避、怯懦,談不上什麼重大的抉擇,也不怎麼性命攸關&mdash&mdash它們堆在一起,就成了這個像沒擰緊的水龍頭一樣把價值觀全都遺漏幹淨的人的虛度的生活。
把這樣瑣碎的沖突和《源泉》中蓋爾·華納德在霍華德·洛克的法庭上[7]展現的價值觀沖突相比&mdash&mdash你就會馬上得出結論,哪一個才是在美學上表現價值觀沖突的後果的正确方式。
藝術一個很重要的屬性是通用性,所以我想要強調,蓋爾·華納德的沖突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抽象概念,可以在縮小範圍之後适用于一個雜貨店售貨員的沖突。
但是雜貨店售貨員的價值觀沖突不可能适用于蓋爾·華納德,甚至也不适用于另一位雜貨店售貨員。
小說的情節和摩天大樓的鋼結構功能相同;它決定着其他一切元素的使用、放置和分配。
人物的數目、背景、描寫、對白、心理活動,等等這些,都被情節所能涉及的内容所限制,即它們都必須被整合于事件中,并推進故事的進展。
就像一個人不能不顧建築的結構承載堆太多重物或懸挂過多裝飾一樣,人也不能在小說中不顧情節加入過多無關的元素。
兩種情況導緻的後果都是一樣的:結構的崩塌。
如果小說中的人物總是大段陳述他們的想法,但是他們的想法又與他們的行為和故事的走勢無關,那麼這部小說就是十分拙劣的。
這類作品的一個例子是托馬斯·曼的作品《魔山》[8]。
其中的人物總是打斷故事以陳述對生活的思考,然後故事&mdash&mdash如果那還可以被稱作故事的話&mdash&mdash又繼續下去。
另一個有關但卻有些不同的拙劣小說作品的例子是西奧多·德萊塞的作品《美國悲劇》[9]。
在該書中,作者試圖給一個老掉牙的故事附以與之情節無關、不被情節體現的主題。
故事毫無新意:一個堕落的懦夫殺害了他已經懷孕的妻子,然後準備迎娶一位繼承了萬貫家财的女寡婦。
根據作者的自述,它聲稱自己的主題是:&ldquo資本主義的邪惡本質。
&rdquo 在評判一部小說時,你需要謹記含義是依靠情節表達出來的,因為情節形成了故事。
假如小說中發生的隻是&ldquo男孩遇到了女孩&rdquo,再加之以關于深奧話題的晦澀讨論,它還是&ldquo男孩遇到了女孩&rdquo。
這說明了優秀小說的如下核心原則:小說的主題和情節必須是完全整合的&mdash&mdash就像理智的人的思維和肉體或者想法和行為一樣完全整合。
我把主題和小說中各個事件的紐帶稱為情節主題。
它是把抽象主題&ldquo翻譯&rdquo為故事的第一部,沒有它就不可能把情節搭建起來。
&ldquo情節主題&rdquo是故事的核心沖突或者&ldquo情景&rdquo&mdash&mdash它是用行為傳達的沖突,與主題相協調,同時也足夠複雜,可以創造一系列有意義的事件。
小說的主題是其抽象含義的核心&mdash&mdash情節主題是其事件的核心。
舉例而言,《阿特拉斯聳聳肩》的主題是:&ldquo思維在人的存在中的角色。
&rdquo情節主題則是:&ldquo人的思維面對利他的集體主義社會的抗争。
&rdquo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ldquo社會對下等人的不公。
&rdquo情節主題則是:&ldquo一個獲釋罪犯在法律的無情代表的追捕下經曆的逃亡一生。
&rdquo 《飄》的主題是:&ldquo南北戰争對美國南部社會的影響。
&rdquo情節主題則是:&ldquo一個女人愛上了一位代表舊秩序的男人,卻同時被一位代表新秩序的男人愛着的情感糾葛。
&rdquo(瑪格麗特·米歇爾的能力在這部小說中主要就體現在三角戀的進展依托于南北戰争的進展,而且通過簡單的情節架構和其他代表南部社會不同階級的角色相關聯。
) 把重要的主題和複雜的情節整合起來是作家面臨的最困難的任務,極少有人能夠做到。
這方面的大師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你想研究最高深的文字藝術,就應該研究小說中的事件是如何從主題中生發出來,又反之表達、闡釋主題,使之戲劇化:整合完美到沒有其他事件可以傳達該主題,也沒有其他主題可以創造該事件。
(附帶說一句,雨果總是打斷他的故事以插入與他的題材相關的曆史論述。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寫作習慣,但是在19世紀這是許多作家的通病。
它并不能抹殺雨果的成就,因為把這些論述從書中删去,小說的結構不會被打亂。
而且盡管這些論述和小說格格不入,它們依然在文學上精妙絕倫。
) 由于情節是有目的的行為的戲劇化産物,它就必須基于沖突;可以是一個人物的内在沖突,也可以是兩個或多個人物目标和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由于目标不能自發地實現自我,有目的的追求過程在被戲劇化時就不得不包括許多困難;一定會産生一些矛盾、一些鬥争&mdash&mdash行為的鬥争,不一定是肉體的打鬥。
由于藝術是價值觀的有形化産物,沒有什麼比格鬥、追擊、逃脫以及各種與心理沖突和價值觀内涵無關的行為在美學上更加拙劣、更加愚蠢的了。
那樣的行為既不是情節,也不是情節的替代品&mdash&mdash但是很多水平欠佳的作家希望用它們來替代情節,尤其是在先進的電視劇中。
這就是洗劫文壇的身心二分理論的另一弊端。
與行為隔離的想法和心理狀态不能被稱為一個故事&mdash&mdash同樣,與想法和價值觀隔離的行為也不能被稱為一個故事。
由于行為的本質取決于行為者的本質,小說中的行為就需要從人物的品質上生發,必須與人物的本性一緻。
這就自然而然地讓我們想到了小說的第三個屬性&mdash&mdash刻畫。
3.刻畫。
刻畫是對某一人物獨特而與衆不同的人格的基本屬性的描寫。
刻畫要求極端的選擇能力。
認識世界上最複雜的存在;作者的任務是從無邊無際的錯綜複雜中選取基本要素,然後再創造出一個擁有舉手投足的細節以使之足夠真實的個體人物。
這個人物應當是一個抽象,但看起來應當像一個實體;它具有抽象概念的普遍性,也同時有人的不可複刻的獨特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隻有通過兩種信息源來了解身邊的人:我們通過他們做了什麼和他們說了什麼來評價他們(尤其是前者)。
與此類似,小說的刻畫也隻有兩種方式:行為和對白。
對某一人物的肖像描寫可以幫助小說的刻畫,關于人物的想法和感受的心理描寫及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也可以幫助小說的刻畫。
但是它們都不過是輔助的方式,失去了行為和對白兩大支柱,它們的效果微乎其微。
為了重塑人物的現實,作者必須展示他的一舉一動。
在刻畫上,作家會犯的一大錯誤是用陳述表明人物的性格,卻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這些陳述。
例如,如果作者不斷地告訴我們他的主人公是一個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多愁善感、俠肝義膽的人物,而他所做的無非是愛着女主角
把這樣瑣碎的沖突和《源泉》中蓋爾·華納德在霍華德·洛克的法庭上[7]展現的價值觀沖突相比&mdash&mdash你就會馬上得出結論,哪一個才是在美學上表現價值觀沖突的後果的正确方式。
藝術一個很重要的屬性是通用性,所以我想要強調,蓋爾·華納德的沖突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抽象概念,可以在縮小範圍之後适用于一個雜貨店售貨員的沖突。
但是雜貨店售貨員的價值觀沖突不可能适用于蓋爾·華納德,甚至也不适用于另一位雜貨店售貨員。
小說的情節和摩天大樓的鋼結構功能相同;它決定着其他一切元素的使用、放置和分配。
人物的數目、背景、描寫、對白、心理活動,等等這些,都被情節所能涉及的内容所限制,即它們都必須被整合于事件中,并推進故事的進展。
就像一個人不能不顧建築的結構承載堆太多重物或懸挂過多裝飾一樣,人也不能在小說中不顧情節加入過多無關的元素。
兩種情況導緻的後果都是一樣的:結構的崩塌。
如果小說中的人物總是大段陳述他們的想法,但是他們的想法又與他們的行為和故事的走勢無關,那麼這部小說就是十分拙劣的。
這類作品的一個例子是托馬斯·曼的作品《魔山》[8]。
其中的人物總是打斷故事以陳述對生活的思考,然後故事&mdash&mdash如果那還可以被稱作故事的話&mdash&mdash又繼續下去。
另一個有關但卻有些不同的拙劣小說作品的例子是西奧多·德萊塞的作品《美國悲劇》[9]。
在該書中,作者試圖給一個老掉牙的故事附以與之情節無關、不被情節體現的主題。
故事毫無新意:一個堕落的懦夫殺害了他已經懷孕的妻子,然後準備迎娶一位繼承了萬貫家财的女寡婦。
根據作者的自述,它聲稱自己的主題是:&ldquo資本主義的邪惡本質。
&rdquo 在評判一部小說時,你需要謹記含義是依靠情節表達出來的,因為情節形成了故事。
假如小說中發生的隻是&ldquo男孩遇到了女孩&rdquo,再加之以關于深奧話題的晦澀讨論,它還是&ldquo男孩遇到了女孩&rdquo。
這說明了優秀小說的如下核心原則:小說的主題和情節必須是完全整合的&mdash&mdash就像理智的人的思維和肉體或者想法和行為一樣完全整合。
我把主題和小說中各個事件的紐帶稱為情節主題。
它是把抽象主題&ldquo翻譯&rdquo為故事的第一部,沒有它就不可能把情節搭建起來。
&ldquo情節主題&rdquo是故事的核心沖突或者&ldquo情景&rdquo&mdash&mdash它是用行為傳達的沖突,與主題相協調,同時也足夠複雜,可以創造一系列有意義的事件。
小說的主題是其抽象含義的核心&mdash&mdash情節主題是其事件的核心。
舉例而言,《阿特拉斯聳聳肩》的主題是:&ldquo思維在人的存在中的角色。
&rdquo情節主題則是:&ldquo人的思維面對利他的集體主義社會的抗争。
&rdquo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ldquo社會對下等人的不公。
&rdquo情節主題則是:&ldquo一個獲釋罪犯在法律的無情代表的追捕下經曆的逃亡一生。
&rdquo 《飄》的主題是:&ldquo南北戰争對美國南部社會的影響。
&rdquo情節主題則是:&ldquo一個女人愛上了一位代表舊秩序的男人,卻同時被一位代表新秩序的男人愛着的情感糾葛。
&rdquo(瑪格麗特·米歇爾的能力在這部小說中主要就體現在三角戀的進展依托于南北戰争的進展,而且通過簡單的情節架構和其他代表南部社會不同階級的角色相關聯。
) 把重要的主題和複雜的情節整合起來是作家面臨的最困難的任務,極少有人能夠做到。
這方面的大師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你想研究最高深的文字藝術,就應該研究小說中的事件是如何從主題中生發出來,又反之表達、闡釋主題,使之戲劇化:整合完美到沒有其他事件可以傳達該主題,也沒有其他主題可以創造該事件。
(附帶說一句,雨果總是打斷他的故事以插入與他的題材相關的曆史論述。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寫作習慣,但是在19世紀這是許多作家的通病。
它并不能抹殺雨果的成就,因為把這些論述從書中删去,小說的結構不會被打亂。
而且盡管這些論述和小說格格不入,它們依然在文學上精妙絕倫。
) 由于情節是有目的的行為的戲劇化産物,它就必須基于沖突;可以是一個人物的内在沖突,也可以是兩個或多個人物目标和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由于目标不能自發地實現自我,有目的的追求過程在被戲劇化時就不得不包括許多困難;一定會産生一些矛盾、一些鬥争&mdash&mdash行為的鬥争,不一定是肉體的打鬥。
由于藝術是價值觀的有形化産物,沒有什麼比格鬥、追擊、逃脫以及各種與心理沖突和價值觀内涵無關的行為在美學上更加拙劣、更加愚蠢的了。
那樣的行為既不是情節,也不是情節的替代品&mdash&mdash但是很多水平欠佳的作家希望用它們來替代情節,尤其是在先進的電視劇中。
這就是洗劫文壇的身心二分理論的另一弊端。
與行為隔離的想法和心理狀态不能被稱為一個故事&mdash&mdash同樣,與想法和價值觀隔離的行為也不能被稱為一個故事。
由于行為的本質取決于行為者的本質,小說中的行為就需要從人物的品質上生發,必須與人物的本性一緻。
這就自然而然地讓我們想到了小說的第三個屬性&mdash&mdash刻畫。
3.刻畫。
刻畫是對某一人物獨特而與衆不同的人格的基本屬性的描寫。
刻畫要求極端的選擇能力。
認識世界上最複雜的存在;作者的任務是從無邊無際的錯綜複雜中選取基本要素,然後再創造出一個擁有舉手投足的細節以使之足夠真實的個體人物。
這個人物應當是一個抽象,但看起來應當像一個實體;它具有抽象概念的普遍性,也同時有人的不可複刻的獨特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隻有通過兩種信息源來了解身邊的人:我們通過他們做了什麼和他們說了什麼來評價他們(尤其是前者)。
與此類似,小說的刻畫也隻有兩種方式:行為和對白。
對某一人物的肖像描寫可以幫助小說的刻畫,關于人物的想法和感受的心理描寫及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也可以幫助小說的刻畫。
但是它們都不過是輔助的方式,失去了行為和對白兩大支柱,它們的效果微乎其微。
為了重塑人物的現實,作者必須展示他的一舉一動。
在刻畫上,作家會犯的一大錯誤是用陳述表明人物的性格,卻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持這些陳述。
例如,如果作者不斷地告訴我們他的主人公是一個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多愁善感、俠肝義膽的人物,而他所做的無非是愛着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