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藝術與人生觀

關燈
領、字斟句酌,每個字句都經得起推敲,整體輪廓鮮明&mdash&mdash它的意識層次屬于一個&ldquoA就是A&rdquo的世界,一切都能夠被人的意識所感知,并要求人的意識時刻發揮其功用。

     一個總是被感官的迷霧影響,大部分時間都遊離于精力的焦點以外的人會以含混不清、沉郁昏暗的&ldquo神秘&rdquo風格創作,并與此類作品産生共鳴。

    它們大多不得要領、若即若離、不明不白,表象脫離存在,存在脫離實際&mdash&mdash它的意識層次屬于一個&ldquoA可以不是A&rdquo的世界,一切都暧昧不明,人的意識也沒有發揮功能之處。

     風格是藝術中最複雜、最說明問題,也最莫可名狀的元素。

    藝術家遭受的與常人相同的(或者是更多的)痛苦,在藝術作品中被放大了。

    例如:薩爾瓦多·達利[9]的風格有着理性精神認識論的明晰,但他的大部分作品(也許不是全部)都使用了十分非理性的叛逆題材。

    弗美爾的畫作中也體現了類似的沖突,不過比達利的要稍微弱一些。

    他常将風格上的水潔冰清和自然主義黯淡的形而上學結合起來。

    另一個風格上的極端是所謂&ldquo開放式&rdquo畫風[10]的故弄玄虛和視覺扭曲,上至倫勃朗[11]&mdash&mdash下至以立體主義[12],力圖用與人的感知正相反的意象(多個視角同時出現)瓦解人的意識,并采用以文為代表的與意識背道而馳的藝術形式。

     作家的風格可能表現出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雨果),或者是飄忽不定的抽象概念和脫離現實的情感組成的大混亂(托馬斯·沃爾夫[13]),或者是來自一位伶牙俐齒的記者的幽默風趣和口無遮攔(辛克萊·劉易斯),或者是來自一位批評家的敏銳、有條理但卻溫和的輕描淡寫(約翰·歐漢拉[14]),或者是來自一位反道德主義者的謹慎細緻的字斟句酌(福樓拜[15]),或者是來自于二流作家矯揉造作的拾人牙慧(衆多不值一提的現當代作家)。

     風格傳達的是&ldquo人生觀的精神認識論&rdquo,即藝術家日常感受最多的心理機能。

    因此風格在藝術中極為重要&mdash&mdash對于藝術家和觀者都是如此&mdash&mdash也正因如此,藝術的重要性才是極為個人的。

    于藝術家為表達,于觀者為對自我意識的證實,也就是對他意志效力的證實,也就是對他自尊的證實(或是對僞自尊的證實)。

     不過醜話說在前頭,美學判斷的标準不可混與其他。

    人生觀是藝術的源頭,但它不是評價一個藝術家或美學家的唯一條件,更不是美學判斷的标準。

    情感不是認知的工具。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mdash&mdash哲學家不會用感覺和情感作為判斷标準分析任何一個哲學分支,所以美學也是一樣。

    人生觀作為一種專業方法還遠遠不夠。

    美學家,以及所有試圖評判藝術作品的人,必須在情感之外有所引導。

     一個人是否同意藝術家傳達的哲理與其作品作為藝術品的美學價值無關。

    他不需要與藝術家多麼志同道合(也不需要多麼欣賞他的作品)就可以評判他的作品。

    從本質上來講,客觀的評判需要一個人能夠辨别藝術家的主題,也就是作品的抽象含義(隻關注于作品中的證據,而排除作品外的一切考慮),然後分析藝術家是如何傳達這一主題的,即把藝術家的主題作為标準,評判作品中純粹的美學元素,也就是他成功表現(或者沒能成功表現)他的人生觀所使用的技術手段(或技術手段的匮乏)。

     (貫通一切藝術、無視一切個人意念、統領所有客觀評判的美學原理,不在我們的讨論範圍之内。

    我隻是想明确一點,也就是這些原則是由美學定義的&mdash&mdash而這項任務已經被現代哲學毀得面目全非。

    ) 由于藝術是由哲學組成的,如下的說法就不是自相矛盾:&ldquo這是一個很棒的藝術作品,但是我不喜歡它。

    &rdquo&mdash&mdash假如一個人有着如下的考慮:前半句是指純粹的美學評價,而後半句進入了更深的哲學層次,引入了除美學價值之外的因素。

     個人取向也極大地決定了一個人是否喜歡某個藝術作品&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