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哲理與人生觀

關燈
ash在本應成長的時期,思維反而萎縮甚至凋亡。

     從以人生觀為向導到以意識哲理為向導的轉變有多種方式。

    舉一種極端的特例:假使一個孩子是完全理性的,那麼這個轉變過程盡管可能依然十分困難,卻是有趣的、自然的&mdash&mdash這是一個證實的過程,并且在必要的時候會更正他對于人的存在的臆斷。

    于是,種種無以言說的感覺轉變為明确可述的知識,為他的人生軌迹建立了踏實的基礎,鋪下一條智慧之路。

    這個過程最終會形成一個充分整合的人格,一個思維和情感相協調的人,一個人生觀與意識信仰和諧的個體。

     哲學理念并不能替代一個人的人生觀,所以人生觀還會作為價值觀自發整合的總和繼續發揮其作用。

    然而哲學卻根據對于現實的完善、一貫的觀念,确立了情感整合的标準(隻要這些理念是理性的)。

    他現在可以用概念從外顯的形而上學中得出價值判斷,而不是用潛意識從價值判斷中得出暗含的形而上學。

    他的情感從此開始基于他深信不疑的判斷。

    思維決定情感。

     對于很多人而言,上述轉變的過程永遠都不會開始:他們從未嘗試整合他們的知識,獲得意識層面的信念,聽任那迷霧中的人生觀主導自己的人生。

     大多數人身上的轉變都差強人意,而且毫無章法。

    這就會導緻一種内在的基本矛盾&mdash&mdash一個人的意識信仰與他被壓迫、被淹沒(或者隻露出冰山一角)的人生觀之間的沖突。

    很多時候,這種轉變都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說人的信仰沒有成為一個經過充分整合的理念體系的一部分,而隻是衆多随機的、分立的、矛盾的想法,因此也就無法在思維與潛意識形而上學的對抗中把控自我。

    在一些情況下,一個人的人生觀比他所接受的想法要好(接近事實)得多。

    在另外的情況下,他的人生觀比他聲稱接受其實未能充分實踐的想法來得更差。

    諷刺的是,後者發生時,人的情感就在智慧的玩忽職守和背信棄義中乘虛而入了。

     為了生存,人必須有所動作;為了有所動作,人必須做出選擇;為了做出選擇,人必須明确價值規範;為了明确價值規範,人必須知道他是誰以及他在何處,即他必須知道自己的本質(包括他獲取知識的方式)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質,再确切說,他需要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也就是說,他需要哲學理念。

    他無法擺脫這樣的需求;他唯一可以決定的是自己選擇導引他的理念還是任憑機會安排。

     如果他的思維不能提供一個完整的存在觀,他的人生觀就會代替它提供存在觀。

    如果他屈服于糖衣炮彈對思維積年累月的轟炸&mdash&mdash屈服于傳統思想給予的堕落的非理性思想,或者哲理外表下的一派胡言&mdash&mdash如果他不再抵抗,深陷于渾渾噩噩的泥沼,逃避最基本的問題,而隻關心他日複一日的生活現實,他的人生觀就會被取而代之:這時他就有可能偏向善惡中的任一邊(大部分時候是惡的那邊),他就隻能聽任他從未知曉、無法把握也毫無認識的潛意識哲理的驅使了。

     然後随着恐懼、焦慮和迷惘年複一年地增長,他發現自己被一種未知的難以描述的末日之感籠罩着,就好像審判日在迫近。

    他恰恰不知道的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審判日&mdash&mdash每一天他都需要清算他的潛意識記錄在人生觀卷軸上的亵渎、謊言、矛盾、空虛。

    在這樣的心理記錄上,空行其實是最深的罪惡。

     人生觀的建立不是一勞永逸的事。

    它可以被改變,被修正&mdash&mdash在青年時期,人生觀還未固定時尤其簡單,在人的晚年則需要更長、更困難的過程。

    由于人生觀是情感的總和,它不能被意志直接改變。

    它的改變是自發的,但是需要人在改變了意識哲理的前提之下,經曆一個很長的心理學再修過程。

     無論一個人是否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也無論人生觀是否在客觀上與現實一緻,它在任何一個階段、在任何一種狀态下都完全屬于個人;它代表了人最深層次的價值觀;人以之為自我認同感。

     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