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哲理與人生觀

關燈
激發怎樣的感情,就基于哪些事物符合一個人的自我觀點。

    對于一個很有自尊的人而言,将第一組事物統一起來的情感是崇敬、欣喜、使命感;将第二組事物統一起來的情感是厭惡或煩惱。

    對于一個缺乏自尊的人而言,将第一組事物統一起來的情感是恐懼、怨恨、負罪感;将第二組事物統一起來的情感是恐懼的解脫、安心、被動狀态下慵懶的安全感。

     盡管這樣的情感抽象概念會發展為人的形而上學觀念,追本溯源,它的根本還是在于一個人對自己和自身存在的觀點。

    形成他的情感抽象概念的是如下内在的潛意識的選擇标準:&ldquo對我重要的是什麼&rdquo或&ldquo什麼樣的環境對于我來說是合理的、舒适的&rdquo。

    一個人潛意識中的形而上學觀念是與現實相共鳴還是相違背,能夠産生的巨大心理學結果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

     人生觀的形成過程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ldquo重要&rdquo一詞。

    這個概念屬于價值觀的範疇,因為它默認了如下問題的答案:重要&mdash&mdash對誰重要呢?然而這個詞的含義與道德價值範疇中該詞的含義不同。

    &ldquo重要&rdquo的不意味着一定是&ldquo好&rdquo的,它的釋義其實是&ldquo可以引起關注的品質、特性或地位&rdquo(《美國大學詞典》)。

    那麼到底是什麼總是可以引起關注呢?現實。

     &ldquo重要&rdquo&mdash&mdash就其本意來說,忽略它在某些特定的字面意思&mdash&mdash是一個形而上學術語。

    它歸屬于形而上學中與倫理學相關的部分,即歸屬于有關人本性的基本觀點的部分。

    這種觀點可以回答如下問題:世界是可知的嗎?人有能力選擇嗎?人生目标是可以達到的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ldquo形而上學的價值判斷&rdquo,因為它們為倫理奠定了基礎。

     隻有那些他認為&ldquo重要&rdquo或是逐漸意識到其&ldquo重要&rdquo的價值觀,那些代表了他暗含的對于現實的觀念的價值觀,才可能留存在一個人的潛意識裡,并形成他的人生觀。

     &ldquo理解能力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聽爸爸媽媽的話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自理能力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讓别人開心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為自己的目标努力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少樹敵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我的生命很重要&rdquo&mdash&mdash&ldquo既然這樣我幹嗎要惹事呢?&rdquo人類的靈魂(我所謂的&ldquo靈魂&rdquo即指&ldquo意識&rdquo)産生于自我雕琢&mdash&mdash每個人在自我雕琢的過程中都走過了上述的問與答。

     人的基本價值觀經過整合之後的總和就是他的人生觀。

     人生觀代表了一個人早期的價值整合,它會在人獲取知識以達到完全的概念控制并把控他内在機制的過程中,保持一種流動的、可塑的、易于更正的狀态。

    完全的概念控制是指意識主導的認知整合過程,也就是:人生的意識哲理。

     一個人到青春期時,知識儲備已經足以處理許多基本問題;正是在這個時期,他意識到他需要将零散的人生觀&ldquo轉譯&rdquo為有意識的形式。

    于是他在這個時期将這種探尋視為人生的意義,他探尋原則、理想、價值觀,他最迫切想得到的是自我肯定。

    由于我們的反理性的文化對于這個舉足輕重的轉變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反而是想盡辦法遏制、削弱、貶斥這種轉變,其結果就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缺乏理性,以緻心煩意亂,情緒波動異常。

    這個現象在如今尤其突顯。

    他們遭受的痛苦與慘遭堕胎的胎兒遭受的痛苦相似&mdash&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