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藝術的精神認識論

關燈
的每個詞都包括了無數的同類實體。

    一個概念就好比是一串明确定義項的數列,兩端都能無限枚舉,包含了所有該類的對象。

    例如,&ldquo人&rdquo這個概念就包含了所有現在活着的人,曾經生活過或是将會生活着的人。

    這樣的人的數量多得一個人不能感知他們全部,更不用說研究他們或者在他們中有所發現了。

     語言作為一種視聽符号的代碼,起到了将抽象轉化為實體的作用。

    或者更明确地說,它将抽象轉化為了實體的精神認識論等價物,即一些數量可控的明确對象。

     (精神認識論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認知過程,即人自覺的意識和不自覺的潛意識之間的相互所用。

    ) 讀者可以想想看,任何一句話涉及的複雜概念整合,從小孩子們的叽叽喳喳到科學家的課題報告都不例外。

    讀者也可以想想看,簡單膚淺的定義通過一個漫長的概念鍊條上升到越來越高的概念水平,這個過程形成的複雜的等級架構,沒有一台電腦可以做到。

    人類就是通過這些鍊條來汲取和留存他們對于現實的知識。

     但這還是精神認識論功能中相當淺顯的部分,還有一些更複雜的部分沒有提到。

     這個更複雜的部分就是現實知識的應用&mdash&mdash即衡量現狀、選定目标,并照此引導人的行為。

    要完成這個過程,人需要另一個概念鍊條,依附于原先的鍊條之上,不過又與之隔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更加複雜的:這就是規範概念的鍊條。

     如果說認知概念識别了現實,那麼規範概念則是在分析現實,從而産生價值觀的取向和一系列反應。

    認知概念關注的是&ldquo什麼是什麼”規範概念關注的則是&ldquo什麼應怎麼樣&rdquo(在人力所能控制的範圍内)。

     倫理是一門規範科學,它基于哲學的兩個認知學分支:形而上學和認識論。

    一個人要想知道他應做什麼,就必須首先知道他是誰以及他在何處,即他的本質(包括他的認知方式)和他所在世界的本質。

    (至于某種倫理系統的形而上學基礎正确與否,與我們讨論的并無關聯;如果它是錯誤的,這一謬誤會使得整個道德系統無法運行。

    我們這裡僅讨論倫理對形而上學的依賴性。

    ) 我們的世界對于人類而言是明晰可知的還是玄妙不可知的呢?人能不能在這個世界找到幸福,或者人是不是一定無法擺脫無助、沮喪的命運呢?人是有權利選擇他們的目标并完成這些目标、引導自己生命的嗎?人是不是命運的玩物呢?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這些問題都屬于形而上學的範疇,但是它們的答案決定着人們将接受并實踐何種倫理;它們的答案就是形而上學和倫理之間的橋梁。

    盡管形而上學本身不是一門規範科學,這類問題的答案卻展示出形而上學價值判斷在人思維中的功能,因為形而上學為其他一切價值觀搭建了基礎。

     在意識或潛意識中,時而外顯時而暗含的,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對于存在的整體認知才能整合價值、明确目标、規劃未來,使自己的人生得以維系,而不至于成為一盤散沙&mdash&mdash同時人也會意識到形而上學的價值判斷無處不在,深深地融入自己的選擇、決定和行動中。

     形而上學&mdash&mdash研究現實的基礎本質的科學&mdash&mdash涉及不可勝數的抽象概念。

    它包含了一個人感知的所有實體,涵蓋了海量的知識和長鍊的概念,超越了任何一個人的自覺意識所能集中的容量。

    但是人需要如此數量的知識和意識作為指導&mdash&mdash他也必定需要一種力量把它們召喚到完全的有意識的聚焦點上。

     這種力量就是藝術。

     藝術是現實根據藝術家的形而上學價值判斷的選擇性重塑。

     通過選擇性重塑,藝術分離并整合了現實中代表人對于自我和存在的基本觀點的部分。

    藝術家從不計其數的實體中&mdash&mdash從互不相幹,紊亂無序,(看起來)自相矛盾的特征、行為和個體中&mdash&mdash分離出他認為具有形而上學重要性的實體,然後再加以整合,把它們轉化成一個代表某個概念的獨立新實體。

     例如,有兩個雕塑:一個是希臘的神像,另一個是中世紀的畸形人像。

    它們都表現了形而上學對人的一種推測;都投射着藝術家對于人類本性的觀點;都代表了各自文化中哲學觀念的有形化産物。

     藝術是有形化的形而上學。

    藝術将人的概念投影到意識的感知層面,使得人可以直接理解那些概念,就好像他們是感知對象一樣。

     如上所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