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宣言&rdquo[1]在字典裡的解釋是:&ldquo由政府、首腦或組織發表的,關于意圖、觀點、理念或思想的公開聲明。
&rdquo(《蘭登書屋英語字典》,大學版,一九六八年) 因此,我必須要提前聲明,這個宣言不是以任何組織和藝術運動的名義發表的,隻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當今的藝術潮流中早已經沒有了浪漫主義的身影。
如果未來的某一天又會有浪漫主義興起的話,那麼本書将榮幸地成為一隻推手。
根據我的哲學理念,一個人要切忌在沒有闡明理由的情況下表達他的&ldquo意圖、觀點、理念或思想&rdquo&mdash&mdash比如在沒有充分考慮它們的現實背景的情況下讨論這些。
正因如此,所謂的宣言&mdash&mdash有關我自己的個人理念和思想&mdash&mdash其實在本書的末尾,在闡述完使得我具有這些理念和思想的理論基礎之後。
這些屬于宣言的部分是本書的第十一章&ldquo我為何寫作&rdquo和第十章&ldquo《九三年》序&rdquo的一部分。
我建議那些認為藝術是出離理性之外的人最好還是放下本書:他們會找不到任何共鳴。
那些認為一切皆屬理性的人則會将本書視為理性美學的基石。
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基石的缺失,當今的藝術才會變得如此烏煙瘴氣、污穢不堪。
從第六章借用這樣一句話:&ldquo美學體系中浪漫主義的沒落&mdash&mdash就好像道德體系中個人主義的沒落或是政治體系中資本主義的沒落一樣&mdash&mdash都來自于哲學闡釋的匮乏&hellip&hellip這三種情形都與最基礎的價值觀本質相關,然而闡幽探赜又不曾有。
這就使得問題的關鍵在讨論中反而被認為無關宏旨,因此價值觀就被那些不知道他們丢失了什麼或者為什麼丢失了這些東西的人打入冷宮。
&rdquo 就浪漫主義來說,我一向認為我是聯結迷霧中的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座橋梁。
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驚鴻一瞥讓我有幸見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閃耀的文化氛圍的最後一抹餘晖(創造這一切的當然不是俄國,而是西方世界)。
這團文化之火強烈得不可能一瞬間熄滅:即便是在蘇維埃政權之下,我在大學學習時雨果的《呂意·布拉斯》[2]和席勒的《唐·卡洛》[3]依然是戲劇的保留劇目。
這些劇目不是被當作曆史片段的複刻重鑄,而是被看作當今世界的美學欣賞。
這代表了大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水準。
如果一個人目睹了那樣的藝術&mdash&mdash或者推而廣之:那樣的文化竟然曾經存在過&mdash&mdash&ldquo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dquo。
需要強調,我沒有在講那個年代的物質生活,也沒有在講那個年代的政治,更沒有在講那個年代的八卦新聞,而是在講那個年代的&ldquo人生觀&rdquo。
當時的藝術投射出一種令人瞠目的人文自由以及深度,例如對基本問題的追求,對更高标準的追求,對無盡創造的追求,對無限可能的追求,尤其是對人性本位的追求。
這樣的存在主義[4]氛圍(後來被歐洲的哲學風潮與政治體制毀滅殆盡)依然有利于今天的人,例如人與人之間、人與生活之間的友善和自信。
很多評論家都提到過,對于那些沒有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人而言,很難用語言向他們描述當時的氛圍。
我曾經無法理解人們為什麼把這樣的話挂在嘴邊、記在心上,然而卻自甘堕落,直到我更深入地審視了我的同齡人和上一代人。
他們放棄了戰前年代的那種氛圍,同時也放棄了賦予生活意義的一切:信念、目标、價值觀、未來。
他們的靈魂被抽幹,變成了可悲的廢人,時不時地為自己的絕望人生呻吟。
他們背叛了精神,可是他們現在又不能夠接受當今的文化低谷,他們無法忘記他們之前親眼看到的那段更高貴的時代。
但他們不能或者不願深究是誰毀滅了那個時代,所以他們要麼詛咒世界,要麼鼓動人們在毫無意義的教條中,例如宗教和傳統中,苟且偷生,要麼一言不發。
既不能停止對那樣一個願望的憧憬,又無法為之奮鬥,他們就抄了一條&ldquo近道&rdquo:他們決定放棄屬于那個時代的價值觀。
這裡指的奮鬥實際上是&mdash&mdash思考。
現在讓我驚訝的是,人們竟然如此固執地與邪惡為伍,竟然如此輕松地就能放手他們認為美好的一切。
我的字典裡從沒有過放棄。
如果
&rdquo(《蘭登書屋英語字典》,大學版,一九六八年) 因此,我必須要提前聲明,這個宣言不是以任何組織和藝術運動的名義發表的,隻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當今的藝術潮流中早已經沒有了浪漫主義的身影。
如果未來的某一天又會有浪漫主義興起的話,那麼本書将榮幸地成為一隻推手。
根據我的哲學理念,一個人要切忌在沒有闡明理由的情況下表達他的&ldquo意圖、觀點、理念或思想&rdquo&mdash&mdash比如在沒有充分考慮它們的現實背景的情況下讨論這些。
正因如此,所謂的宣言&mdash&mdash有關我自己的個人理念和思想&mdash&mdash其實在本書的末尾,在闡述完使得我具有這些理念和思想的理論基礎之後。
這些屬于宣言的部分是本書的第十一章&ldquo我為何寫作&rdquo和第十章&ldquo《九三年》序&rdquo的一部分。
我建議那些認為藝術是出離理性之外的人最好還是放下本書:他們會找不到任何共鳴。
那些認為一切皆屬理性的人則會将本書視為理性美學的基石。
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基石的缺失,當今的藝術才會變得如此烏煙瘴氣、污穢不堪。
從第六章借用這樣一句話:&ldquo美學體系中浪漫主義的沒落&mdash&mdash就好像道德體系中個人主義的沒落或是政治體系中資本主義的沒落一樣&mdash&mdash都來自于哲學闡釋的匮乏&hellip&hellip這三種情形都與最基礎的價值觀本質相關,然而闡幽探赜又不曾有。
這就使得問題的關鍵在讨論中反而被認為無關宏旨,因此價值觀就被那些不知道他們丢失了什麼或者為什麼丢失了這些東西的人打入冷宮。
&rdquo 就浪漫主義來說,我一向認為我是聯結迷霧中的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座橋梁。
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驚鴻一瞥讓我有幸見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閃耀的文化氛圍的最後一抹餘晖(創造這一切的當然不是俄國,而是西方世界)。
這團文化之火強烈得不可能一瞬間熄滅:即便是在蘇維埃政權之下,我在大學學習時雨果的《呂意·布拉斯》[2]和席勒的《唐·卡洛》[3]依然是戲劇的保留劇目。
這些劇目不是被當作曆史片段的複刻重鑄,而是被看作當今世界的美學欣賞。
這代表了大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水準。
如果一個人目睹了那樣的藝術&mdash&mdash或者推而廣之:那樣的文化竟然曾經存在過&mdash&mdash&ldquo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rdquo。
需要強調,我沒有在講那個年代的物質生活,也沒有在講那個年代的政治,更沒有在講那個年代的八卦新聞,而是在講那個年代的&ldquo人生觀&rdquo。
當時的藝術投射出一種令人瞠目的人文自由以及深度,例如對基本問題的追求,對更高标準的追求,對無盡創造的追求,對無限可能的追求,尤其是對人性本位的追求。
這樣的存在主義[4]氛圍(後來被歐洲的哲學風潮與政治體制毀滅殆盡)依然有利于今天的人,例如人與人之間、人與生活之間的友善和自信。
很多評論家都提到過,對于那些沒有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的人而言,很難用語言向他們描述當時的氛圍。
我曾經無法理解人們為什麼把這樣的話挂在嘴邊、記在心上,然而卻自甘堕落,直到我更深入地審視了我的同齡人和上一代人。
他們放棄了戰前年代的那種氛圍,同時也放棄了賦予生活意義的一切:信念、目标、價值觀、未來。
他們的靈魂被抽幹,變成了可悲的廢人,時不時地為自己的絕望人生呻吟。
他們背叛了精神,可是他們現在又不能夠接受當今的文化低谷,他們無法忘記他們之前親眼看到的那段更高貴的時代。
但他們不能或者不願深究是誰毀滅了那個時代,所以他們要麼詛咒世界,要麼鼓動人們在毫無意義的教條中,例如宗教和傳統中,苟且偷生,要麼一言不發。
既不能停止對那樣一個願望的憧憬,又無法為之奮鬥,他們就抄了一條&ldquo近道&rdquo:他們決定放棄屬于那個時代的價值觀。
這裡指的奮鬥實際上是&mdash&mdash思考。
現在讓我驚訝的是,人們竟然如此固執地與邪惡為伍,竟然如此輕松地就能放手他們認為美好的一切。
我的字典裡從沒有過放棄。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