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我們還能等到一次美學的文藝複興嗎?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那些在為未來奮鬥的人,現在就置身于美學的文藝複興當中。
&rdquo 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第二次翻譯安·蘭德的書,并為之作序,也很高興這部《浪漫主義宣言》可以和《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及《一月十六日夜》一起,加入中國讀者的收藏單。
《浪漫主義宣言》成書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
如今從21世紀的角度回顧上個世紀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我們眼前浮現的一定是&ldquo咆哮的20年代&rdquo的爵士樂、好萊塢、百老彙,以及從文學到雕塑的種種革命性的運動。
安·蘭德經曆了這一切。
她穿梭在好萊塢的人潮當中;她的劇作《一月十六日夜》在百老彙享有盛名;她生活在紐約,一個不知不覺間取代了巴黎成為全世界藝術中心的大都市。
面對藝術的空前繁榮,她崇拜、被崇拜,批判、被批判。
這個從蘇聯流亡到美國的小姑娘成長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哲學家,而《浪漫主義宣言》繼總銷量超過《聖經》的《源泉》和《阿特拉斯聳聳肩》之後,也成為20世紀藝術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安·蘭德作品登陸中國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她的名字在美國20世紀文學、哲學和社會運動中舉足輕重。
安·蘭德1905年出生于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聖彼得堡。
重壓的統治以及政變、暴亂的威脅并沒有扼殺她對藝術的熱愛,本書中多次提到她七歲時對藝術的見解。
她八歲開始寫劇本,十歲開始寫小說。
政治的動蕩毀掉了安·蘭德原本幸福祥和的中産階級家庭。
在結束了長時間颠沛流離的生活,完成學業後,1926年她遠渡重洋來到紐約。
輾轉來到好萊塢的她從群衆演員做起,最終通過寫作得以立足于美國主流社會。
《阿特拉斯聳聳肩》獲得極大成功之後,她的視野就不再集中于小說,而開始發展自己的哲學思想,遊走于各地巡回演講,在報紙雜志上刊文,直到晚年身體狀況開始惡化。
《浪漫主義宣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從1962年到1976年,安·蘭德創辦了刊物:《客觀主義者》(原名為《客觀主義者通訊》)和《安·蘭德通訊》,她既是這些刊物的發起者,也是每期的撰稿人。
本書收錄的是從1966年至1971年發行的《客觀主義者》中精選出的篇目。
安·蘭德的哲學思考全部注入在這些專欄文章中,之後她出版的每一部哲學作品基本都摘選了這兩種刊物中的文章。
安·蘭德文集作品,有的偏向于哲學,有的偏向于政治,而《浪漫主義宣言》探讨的是藝術和人生觀。
書中所選文章的一大共性是安·蘭德對同年代的藝術圈的不滿,然而本書的标題卻包含着一對矛盾。
&ldquo浪漫主義&rdquo是安·蘭德認為現代藝術所缺失的東西,而&ldquo宣言&rdquo卻恰恰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圈子中最流行的一種寫作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較有影響力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發表了各自的&ldquo宣言&rdquo,達利1950年也發表了《神秘主義宣言》以聲張自己的觀點。
這些宣言一般都以最直白的文字表述藝術家自己或者某個流派的主張,藝術也因此被賦予了更加廣泛的意義。
正因如此,《浪漫主義宣言》的标題蘊含着一種奇妙的辯證:一方面,安·蘭德将自己與跟自己人生觀不同、被自己&ldquo唾棄&rdquo的藝術家并列在一起;另一方面,她又聲稱,她的時代沒有浪漫主義。
這樣的一種情感貫穿本書,也貫穿安·蘭德一生的奮鬥。
由于《浪漫主義宣言》所選文章的時間跨度大,相互之間的連續性并不強。
非要勉強從中尋找聯系非但不能幫助讀者理解,反而會破壞這些文章内在的邏輯關系。
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給讀者提供我的幾點解讀,以抛磚引玉。
安·蘭德對藝術的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
這一領域至今存在很多争議,但是安·蘭德認為藝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沒有直接感知價值觀的能力,所以需要将人生觀和價值判斷轉化為有形的現實。
因此,她将藝術定義為&ldquo藝術家的形而上學價值判斷的選擇性重塑&rdquo,藝術的核心功能是傳遞人生觀。
這一點劃清了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界限,而安·蘭德認為後者不是藝術。
藝術必須是現實的&ldquo程式化&rdquo,也就是說,藝術家選擇出他眼前的現實,把那些值得成為藝術的元素重塑為藝術。
自然主義者放棄這樣的選擇,美其名曰&ldquo寫實&rdquo,在安·蘭德看來,這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藝術中的現實從來就不是現實本身,任何一個被藝術表達的對象都被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加入了藝術家思考的元素。
同樣的人,被雕塑、繪畫、文學和舞台重塑之
我知道的是:那些在為未來奮鬥的人,現在就置身于美學的文藝複興當中。
&rdquo 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第二次翻譯安·蘭德的書,并為之作序,也很高興這部《浪漫主義宣言》可以和《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及《一月十六日夜》一起,加入中國讀者的收藏單。
《浪漫主義宣言》成書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
如今從21世紀的角度回顧上個世紀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我們眼前浮現的一定是&ldquo咆哮的20年代&rdquo的爵士樂、好萊塢、百老彙,以及從文學到雕塑的種種革命性的運動。
安·蘭德經曆了這一切。
她穿梭在好萊塢的人潮當中;她的劇作《一月十六日夜》在百老彙享有盛名;她生活在紐約,一個不知不覺間取代了巴黎成為全世界藝術中心的大都市。
面對藝術的空前繁榮,她崇拜、被崇拜,批判、被批判。
這個從蘇聯流亡到美國的小姑娘成長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哲學家,而《浪漫主義宣言》繼總銷量超過《聖經》的《源泉》和《阿特拉斯聳聳肩》之後,也成為20世紀藝術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安·蘭德作品登陸中國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她的名字在美國20世紀文學、哲學和社會運動中舉足輕重。
安·蘭德1905年出生于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聖彼得堡。
重壓的統治以及政變、暴亂的威脅并沒有扼殺她對藝術的熱愛,本書中多次提到她七歲時對藝術的見解。
她八歲開始寫劇本,十歲開始寫小說。
政治的動蕩毀掉了安·蘭德原本幸福祥和的中産階級家庭。
在結束了長時間颠沛流離的生活,完成學業後,1926年她遠渡重洋來到紐約。
輾轉來到好萊塢的她從群衆演員做起,最終通過寫作得以立足于美國主流社會。
《阿特拉斯聳聳肩》獲得極大成功之後,她的視野就不再集中于小說,而開始發展自己的哲學思想,遊走于各地巡回演講,在報紙雜志上刊文,直到晚年身體狀況開始惡化。
《浪漫主義宣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從1962年到1976年,安·蘭德創辦了刊物:《客觀主義者》(原名為《客觀主義者通訊》)和《安·蘭德通訊》,她既是這些刊物的發起者,也是每期的撰稿人。
本書收錄的是從1966年至1971年發行的《客觀主義者》中精選出的篇目。
安·蘭德的哲學思考全部注入在這些專欄文章中,之後她出版的每一部哲學作品基本都摘選了這兩種刊物中的文章。
安·蘭德文集作品,有的偏向于哲學,有的偏向于政治,而《浪漫主義宣言》探讨的是藝術和人生觀。
書中所選文章的一大共性是安·蘭德對同年代的藝術圈的不滿,然而本書的标題卻包含着一對矛盾。
&ldquo浪漫主義&rdquo是安·蘭德認為現代藝術所缺失的東西,而&ldquo宣言&rdquo卻恰恰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圈子中最流行的一種寫作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較有影響力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發表了各自的&ldquo宣言&rdquo,達利1950年也發表了《神秘主義宣言》以聲張自己的觀點。
這些宣言一般都以最直白的文字表述藝術家自己或者某個流派的主張,藝術也因此被賦予了更加廣泛的意義。
正因如此,《浪漫主義宣言》的标題蘊含着一種奇妙的辯證:一方面,安·蘭德将自己與跟自己人生觀不同、被自己&ldquo唾棄&rdquo的藝術家并列在一起;另一方面,她又聲稱,她的時代沒有浪漫主義。
這樣的一種情感貫穿本書,也貫穿安·蘭德一生的奮鬥。
由于《浪漫主義宣言》所選文章的時間跨度大,相互之間的連續性并不強。
非要勉強從中尋找聯系非但不能幫助讀者理解,反而會破壞這些文章内在的邏輯關系。
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給讀者提供我的幾點解讀,以抛磚引玉。
安·蘭德對藝術的原理做了大量的研究。
這一領域至今存在很多争議,但是安·蘭德認為藝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沒有直接感知價值觀的能力,所以需要将人生觀和價值判斷轉化為有形的現實。
因此,她将藝術定義為&ldquo藝術家的形而上學價值判斷的選擇性重塑&rdquo,藝術的核心功能是傳遞人生觀。
這一點劃清了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界限,而安·蘭德認為後者不是藝術。
藝術必須是現實的&ldquo程式化&rdquo,也就是說,藝術家選擇出他眼前的現實,把那些值得成為藝術的元素重塑為藝術。
自然主義者放棄這樣的選擇,美其名曰&ldquo寫實&rdquo,在安·蘭德看來,這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
藝術中的現實從來就不是現實本身,任何一個被藝術表達的對象都被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加入了藝術家思考的元素。
同樣的人,被雕塑、繪畫、文學和舞台重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