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後,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畸形。
這并不取決于藝術家看待現實的角度,而取決于藝術家的希冀。
所謂藝術,不是讨論這個世界&ldquo現在怎麼樣&rdquo,而是這個世界&ldquo可以怎麼樣&rdquo,未來&ldquo應該怎麼樣&rdquo。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話題是&ldquo人&rdquo,因為安·蘭德認為隻有人性可以為現實添加形而上學的内涵,故能産生藝術。
例如,繪畫的本質既不是它的顔料、線條,也不是它受畫框限制的空間,而是藝術家在其中傳遞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藝術無論如何,都不能獨立于人而存在&mdash&mdash藝術必須是人的鏡子。
安·蘭德信仰人的理性和意志,認為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
她認為人的一生就是追逐理想的一生,而這個理想一般都是遙不可及的。
因此,文學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支援這種追求,為讀者勾勒他們想成為的人,鋪展美好世界的藍圖。
她做到了這一點,她創作的小說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一定激發了很多人心中久久沉睡的理想。
以上的思想深深地紮根于安·蘭德的整個哲學思想當中。
她提出的客觀主義哲學可以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的一句話來總結:&ldquo我的哲學就是個人至上,以個人幸福為其人生的意義,以獲得利益為最高尚的活動,以理性為其絕對的原則。
&rdquo個人主義永遠矗立在安·蘭德創作小說的最中心。
安·蘭德作為哲學家所論證的和作為文學家所宣揚的都是個人價值淩駕于其他一切價值,而個人的理想也是最高貴的理想。
藝術不僅僅是人的鏡子,也是時代的鏡子。
安·蘭德經曆了俄國和美國意識形态的巨大反差,又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主義的猖獗,有理由厭惡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在她的時代的瘋狂和泛濫。
她認為這樣的意識形态、政治體制和藝術風格,都在蠶食人類的理性,威脅人類的個人意志。
自然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前者強調統計學的大多數,并以此作為道德的準繩,而在安·蘭德看來這恰恰是一種美學犯罪和道德犯罪。
在本書中她說道:&ldquo美學中浪漫主義的徹底毀滅就像倫理學中道德的徹底毀滅和政治學中資本主義的徹底毀滅一樣。
&rdquo在冷戰的背景下,她将自然主義和集權主義視為等同的威脅,這與她的時代是分不開的。
應該注意的是,安·蘭德的藝術本身就有着哲學和政治的雙重基礎。
她在本書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哲學上,她認為亞裡士多德開啟了人類思想的大門,解開了套在人類靈魂上的枷鎖;政治上,她認為隻有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才是保護人類的物質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唯一制度。
她沒有看到冷戰的結束&mdash&mdash相反,她所一見鐘情的美國制度,也在新政等的影響下不斷地喪失民主和自由。
她于是用筆來宣洩她的擔憂,她發現浪漫主義是跟她理想的哲學和理想的政治所對應的藝術流派,于是誕生了她的藝術理論。
回顧了安·蘭德藝術的理論基礎,再來看她的許多觀點、許多激進的言辭便可以說得通。
例如,安·蘭德在本書中近乎瘋狂地反對攝影,這一點遭到很多後人的攻擊。
她認為攝影隻是一種愚蠢技術的體現,完全剝奪了人選擇和創造的能力。
在她活躍的年代,攝影的技術稱不上有多高明,膠片技術在發展之初确實缺乏創新的空間,設備也較為笨重。
她指的是,這樣的攝影毫無篩選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等于是讓客觀現實左右了人的意志。
安·蘭德從未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但認為這很明顯不符合藝術的标準。
另外,傳統藝術之于攝影本就存在着微妙的關系,這不是安·蘭德的發明,但是她給出了二者之間矛盾的一個說法。
藝術需要時間的沉澱,藝術是時代的縮影。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有什麼思想,有什麼哲學,有什麼價值觀,就會産生什麼藝術,以及生發出相對應的文化和政治。
安·蘭德也認為她的時代沒有藝術,她認為浪漫主義早已銷聲匿迹,&ldquo頂級、純粹、始終如一的藝術家&rdquo少之又少。
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受到安·蘭德諷刺和批評的藝術家大多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小說獎,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輝煌,但安·蘭德依然擔心他們所引領的藝術航行的方向。
《浪漫主義宣言》不僅僅是閱讀安·蘭德諸多著作的優秀參考,也是閱讀藝術、閱讀時代大潮流的優秀指導。
安·蘭德說她把一生獻給&ldquo偉大的人類&rdquo。
也許她的衆多觀點被很多批評家認為稍有偏頗,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永不放棄對&ldquo偉大&rdquo的向往和追求。
人應該生而偉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時代在我們的努力下可以成為也應該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
鄭齊
這并不取決于藝術家看待現實的角度,而取決于藝術家的希冀。
所謂藝術,不是讨論這個世界&ldquo現在怎麼樣&rdquo,而是這個世界&ldquo可以怎麼樣&rdquo,未來&ldquo應該怎麼樣&rdquo。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話題是&ldquo人&rdquo,因為安·蘭德認為隻有人性可以為現實添加形而上學的内涵,故能産生藝術。
例如,繪畫的本質既不是它的顔料、線條,也不是它受畫框限制的空間,而是藝術家在其中傳遞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藝術無論如何,都不能獨立于人而存在&mdash&mdash藝術必須是人的鏡子。
安·蘭德信仰人的理性和意志,認為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
她認為人的一生就是追逐理想的一生,而這個理想一般都是遙不可及的。
因此,文學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支援這種追求,為讀者勾勒他們想成為的人,鋪展美好世界的藍圖。
她做到了這一點,她創作的小說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一定激發了很多人心中久久沉睡的理想。
以上的思想深深地紮根于安·蘭德的整個哲學思想當中。
她提出的客觀主義哲學可以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的一句話來總結:&ldquo我的哲學就是個人至上,以個人幸福為其人生的意義,以獲得利益為最高尚的活動,以理性為其絕對的原則。
&rdquo個人主義永遠矗立在安·蘭德創作小說的最中心。
安·蘭德作為哲學家所論證的和作為文學家所宣揚的都是個人價值淩駕于其他一切價值,而個人的理想也是最高貴的理想。
藝術不僅僅是人的鏡子,也是時代的鏡子。
安·蘭德經曆了俄國和美國意識形态的巨大反差,又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主義的猖獗,有理由厭惡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在她的時代的瘋狂和泛濫。
她認為這樣的意識形态、政治體制和藝術風格,都在蠶食人類的理性,威脅人類的個人意志。
自然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前者強調統計學的大多數,并以此作為道德的準繩,而在安·蘭德看來這恰恰是一種美學犯罪和道德犯罪。
在本書中她說道:&ldquo美學中浪漫主義的徹底毀滅就像倫理學中道德的徹底毀滅和政治學中資本主義的徹底毀滅一樣。
&rdquo在冷戰的背景下,她将自然主義和集權主義視為等同的威脅,這與她的時代是分不開的。
應該注意的是,安·蘭德的藝術本身就有着哲學和政治的雙重基礎。
她在本書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哲學上,她認為亞裡士多德開啟了人類思想的大門,解開了套在人類靈魂上的枷鎖;政治上,她認為隻有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才是保護人類的物質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唯一制度。
她沒有看到冷戰的結束&mdash&mdash相反,她所一見鐘情的美國制度,也在新政等的影響下不斷地喪失民主和自由。
她于是用筆來宣洩她的擔憂,她發現浪漫主義是跟她理想的哲學和理想的政治所對應的藝術流派,于是誕生了她的藝術理論。
回顧了安·蘭德藝術的理論基礎,再來看她的許多觀點、許多激進的言辭便可以說得通。
例如,安·蘭德在本書中近乎瘋狂地反對攝影,這一點遭到很多後人的攻擊。
她認為攝影隻是一種愚蠢技術的體現,完全剝奪了人選擇和創造的能力。
在她活躍的年代,攝影的技術稱不上有多高明,膠片技術在發展之初确實缺乏創新的空間,設備也較為笨重。
她指的是,這樣的攝影毫無篩選地記錄下鏡頭前的一切,等于是讓客觀現實左右了人的意志。
安·蘭德從未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但認為這很明顯不符合藝術的标準。
另外,傳統藝術之于攝影本就存在着微妙的關系,這不是安·蘭德的發明,但是她給出了二者之間矛盾的一個說法。
藝術需要時間的沉澱,藝術是時代的縮影。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有什麼思想,有什麼哲學,有什麼價值觀,就會産生什麼藝術,以及生發出相對應的文化和政治。
安·蘭德也認為她的時代沒有藝術,她認為浪漫主義早已銷聲匿迹,&ldquo頂級、純粹、始終如一的藝術家&rdquo少之又少。
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受到安·蘭德諷刺和批評的藝術家大多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小說獎,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輝煌,但安·蘭德依然擔心他們所引領的藝術航行的方向。
《浪漫主義宣言》不僅僅是閱讀安·蘭德諸多著作的優秀參考,也是閱讀藝術、閱讀時代大潮流的優秀指導。
安·蘭德說她把一生獻給&ldquo偉大的人類&rdquo。
也許她的衆多觀點被很多批評家認為稍有偏頗,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永不放棄對&ldquo偉大&rdquo的向往和追求。
人應該生而偉大,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時代在我們的努力下可以成為也應該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
鄭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