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關燈
小
中
大
而這時,我又産生了幾個問題。
“他們是在餐桌前吃飯,還是席地而坐?女人是否有單獨的房間?他們把亞麻衣服放在箱子裡還是擱在小櫥中?他們的房子是什麼形狀的?”假如我認為自己在書中的某些描寫是對的和符合事實的,我決不會輕易地改動。
我今天重讀這本書時,很想重新改寫結尾部分,這表明對自己作品的不滿意。
但是,我一直對自己給斯蒂芬帶來了那些麻煩以及他敦促我寫這本書的想法而由衷地感謝他。
無論如何,這本名為《死亡終局》的書如期寫完了。
不久之後,我寫了一部得意之作——一個全新的瑪麗·韋斯特馬科特,她的影象一直在我腦海裡,我早就想把她寫出來。
這是一位有個性的女人,她就是她,然而她卻總是被人誤解。
通過她自己的所做所為和對她思想感情的描寫,讀者會發現這一切。
她好像不斷地與自身重逢,而不是在認識自我,她由此而變得愈來愈局促不安。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由于她有生以來第一次無人陪伴,在真正寂寞中度過了四五天的時間。
這不是憑空杜撰的,我本人曾有過這種經曆。
那是在橫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途中,我困留在他鄉的旅店中,無法繼續旅行,周圍沒有一個講英語的,隻有當地人給你送飯,對你的話隻會點頭表示同意。
我無處可去,也見不到什麼人,一直滞留到再次上路。
随身帶的兩本書已翻爛了,隻好坐在那兒自我反剩書的開始,女主人公離開維多利亞去探望在國外結婚的女兒,當列車徐徐駛出車站時,地回頭望着站在站台上漸漸遠去的丈夫,看到丈夫像一個被解脫的人歡度假期,闊步離去時,她突然感到一陣突如其來的痛苦。
這太出乎意外了,她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當然,這是她的錯覺,她丈夫羅德尼很挂念她。
然而這顆不快的種子留在了腦海中,使她憂心忡忡。
随後,當她獨自一人開始設想時,她過去的生活便一幕幕地展現在眼前。
從寫作上講、這是很困難的。
我需要的是這種方式:輕松的,談心式的,但是又有種漸次緊張、令人心神不安的情緒。
一種人所共有的情感:我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究竟是幹什麼的?我所熱愛的人如何看等我?他們像我待他們那樣待我嗎?我剛好用了三天寫完這部小說,第三天是星期一,我向醫院請了假,因為這時我不敢中途停筆,得一氣呵成。
這部小說并不長,不過五萬字,但是它已在腦海裡構思很久了。
構思一部小說的過程真是種奇怪的感受,在六七年之久的時間裡,心裡始終明白自己終有一天會把它寫出來,把頭腦中的構思付諸于文字。
這有如讓它沖破薄霧,更加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我害怕思路的連貫性被打斷。
一旦我在亢奮中寫出第一章,那麼就要一直寫完最後一章,因為我清楚自己的思路所至,有種必須見諸于文字的感覺,這時無須注意細枝末節,所以我總是一氣呵成。
我不曾感到過自己已精疲力荊每當放下筆後,看到寫完的章節一字都無需改動時。
我倒頭便睡。
我記得那次一直睡了一天一夜才起床,飽飽地吃上一頓。
第二天就又去醫院了。
我的精神不比以往,人人都為我感到不安。
“你肯定是生病了,”他們說,“眼圈都黑了。
”其實這完全是疲勞過度的緣故。
然而,隻要寫作順利,疲勞過度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定名為《春天,我離開了》取白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詩句:“春天,我離開了你。
”我自己不知道這本書質量究竟如何,也許寫得很槽糕,毫無可取之處。
但我是懷着坦誠和真摯寫這部書的,它忠實于我的初衷,這是一個作者最引為驕傲的。
幾年之後,我又寫了一本以瑪麗·韋斯持馬科特為筆名的書。
書名是《玫瑰花與紫杉》。
這本書每每讀後都感到趣味盎然,盡管它不像《春天,我離開了》那樣令人愛不釋手。
我對書中的寓意考慮時間很長,應該說是從一九二九年就開始了。
盡管當時不過是個輪廓.但我知道總有——天會把它寫出來。
我做了件不同以往文學創作的事———出于思念親人而寫了一本書。
因為我遠離馬克斯,極少得到他的音訊,我時常強烈地回憶起我們
“他們是在餐桌前吃飯,還是席地而坐?女人是否有單獨的房間?他們把亞麻衣服放在箱子裡還是擱在小櫥中?他們的房子是什麼形狀的?”假如我認為自己在書中的某些描寫是對的和符合事實的,我決不會輕易地改動。
我今天重讀這本書時,很想重新改寫結尾部分,這表明對自己作品的不滿意。
但是,我一直對自己給斯蒂芬帶來了那些麻煩以及他敦促我寫這本書的想法而由衷地感謝他。
無論如何,這本名為《死亡終局》的書如期寫完了。
不久之後,我寫了一部得意之作——一個全新的瑪麗·韋斯特馬科特,她的影象一直在我腦海裡,我早就想把她寫出來。
這是一位有個性的女人,她就是她,然而她卻總是被人誤解。
通過她自己的所做所為和對她思想感情的描寫,讀者會發現這一切。
她好像不斷地與自身重逢,而不是在認識自我,她由此而變得愈來愈局促不安。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由于她有生以來第一次無人陪伴,在真正寂寞中度過了四五天的時間。
這不是憑空杜撰的,我本人曾有過這種經曆。
那是在橫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途中,我困留在他鄉的旅店中,無法繼續旅行,周圍沒有一個講英語的,隻有當地人給你送飯,對你的話隻會點頭表示同意。
我無處可去,也見不到什麼人,一直滞留到再次上路。
随身帶的兩本書已翻爛了,隻好坐在那兒自我反剩書的開始,女主人公離開維多利亞去探望在國外結婚的女兒,當列車徐徐駛出車站時,地回頭望着站在站台上漸漸遠去的丈夫,看到丈夫像一個被解脫的人歡度假期,闊步離去時,她突然感到一陣突如其來的痛苦。
這太出乎意外了,她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當然,這是她的錯覺,她丈夫羅德尼很挂念她。
然而這顆不快的種子留在了腦海中,使她憂心忡忡。
随後,當她獨自一人開始設想時,她過去的生活便一幕幕地展現在眼前。
從寫作上講、這是很困難的。
我需要的是這種方式:輕松的,談心式的,但是又有種漸次緊張、令人心神不安的情緒。
一種人所共有的情感:我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究竟是幹什麼的?我所熱愛的人如何看等我?他們像我待他們那樣待我嗎?我剛好用了三天寫完這部小說,第三天是星期一,我向醫院請了假,因為這時我不敢中途停筆,得一氣呵成。
這部小說并不長,不過五萬字,但是它已在腦海裡構思很久了。
構思一部小說的過程真是種奇怪的感受,在六七年之久的時間裡,心裡始終明白自己終有一天會把它寫出來,把頭腦中的構思付諸于文字。
這有如讓它沖破薄霧,更加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我害怕思路的連貫性被打斷。
一旦我在亢奮中寫出第一章,那麼就要一直寫完最後一章,因為我清楚自己的思路所至,有種必須見諸于文字的感覺,這時無須注意細枝末節,所以我總是一氣呵成。
我不曾感到過自己已精疲力荊每當放下筆後,看到寫完的章節一字都無需改動時。
我倒頭便睡。
我記得那次一直睡了一天一夜才起床,飽飽地吃上一頓。
第二天就又去醫院了。
我的精神不比以往,人人都為我感到不安。
“你肯定是生病了,”他們說,“眼圈都黑了。
”其實這完全是疲勞過度的緣故。
然而,隻要寫作順利,疲勞過度也是值得的。
這本書定名為《春天,我離開了》取白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詩句:“春天,我離開了你。
”我自己不知道這本書質量究竟如何,也許寫得很槽糕,毫無可取之處。
但我是懷着坦誠和真摯寫這部書的,它忠實于我的初衷,這是一個作者最引為驕傲的。
幾年之後,我又寫了一本以瑪麗·韋斯持馬科特為筆名的書。
書名是《玫瑰花與紫杉》。
這本書每每讀後都感到趣味盎然,盡管它不像《春天,我離開了》那樣令人愛不釋手。
我對書中的寓意考慮時間很長,應該說是從一九二九年就開始了。
盡管當時不過是個輪廓.但我知道總有——天會把它寫出來。
我做了件不同以往文學創作的事———出于思念親人而寫了一本書。
因為我遠離馬克斯,極少得到他的音訊,我時常強烈地回憶起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