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熟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人的地址。
不久,她就把這些都分理出來。
她聽說原來麥琪就讀學校的潘茜娜特·T太太已經不同于從前了,學校每況愈下。
丁太大已經心灰意懶了。
母親卻說,我可以暫時試讀一段時間再說。
這種對待教育的态度在如今是難以讓人苟同的,可在母親看來,去一所學校試讀就如同光顧某家餐館一般。
對一家餐館隻探頭瞧一眼是無法作出評判的,得親自走進去品嘗一下它的萊看。
要是不喜歡,就盡快離開那裡。
在當時,人們也不必為畢業證書發愁。
并不介意畢業證書上的成績是優秀還是一般,很少考慮它對未來前途的影響。
當時學校裡教授的内容似乎并不怎麼使我感興趣。
曆史課好像正在講“福隆德”運動①,這段曆史我早已從曆史小說所熟知了。
地理課學的也是“福隆德”運動時期的地理,我被那些舊時的法國各省概況搞得暈頭轉向。
課堂上還講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各個月份的名稱。
我的法語聽寫糟糕透了,大大出乎任課教師的意外,她簡直難以相信。
“這的确是不可能的。
你的法語說得這麼好,聽寫中競出現了二十五處錯誤,二十五處呀!”班裡其他同學的聽寫錯誤沒有超出五個的。
我為此而惹人注目。
如果想想我個人的成長環境,就不足為怪了,因為我是完全通過會話學習法語的。
在法語課的其他方面,如文學、背誦等等,我是班裡的優秀生;但在法語語法、拼寫方面,我幾乎是班裡成績最差的學生。
老師們覺得我很棘手,為我而感到羞愧,我自己對此卻不以為然—— ①“福隆德”運動又稱投石黨運動,系1648一1653年法國反專制制度的政治運動. ——譯注。
教授我鋼琴的是一位叫萊格朗德太太的老教師,她在那所學校執教多年。
她最喜歡運用的教學方式是與她的學生一起彈奏。
她堅持要求學生學會讀樂譜。
我的識譜能力還算不錯,可是與萊格朗德太太一起彈奏卻是活受罪。
我們倆并排坐在一條像琴凳一樣的長凳上,萊格朗德太太肥胖的身體就占去了一大半的位置,靠琴中部的那隻胳膊肘把我頂得很遠。
她彈奏起來激情滿懷,臂肘大幅度移動,叉腰似地向外撐着,結果使坐在身旁學琴的學生在合奏時不得不緊緊夾着那隻手臂彈奏。
憑借着我的某些天賦,我幾乎總能對付着彈奏二重奏的低音部分。
萊枯朗德太太也樂于這樣,因為她非常欣賞自己的演奏,而高音卻又最能抒發胸臆。
有時,由于她滿腔激情和專心緻志地埋頭彈琴,沒有注意到我的低音部分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聲音了。
我時而躊躇地彈上一小節,遠遠地落在她的後面,我試着跟上她的彈奏,卻又不知道進行到什麼地方了。
我信手彈起來,力圖跟她同步。
可是,因為我們是看着譜彈奏.所以我不可能每次都預先找到該彈的地方。
突然,一個極不合諧音把萊格朗德太大從音樂的陶醉中驚醒。
她嘎然止住,兩手懸在空中、厲聲說道:“喂,你剛才彈了些什麼,小家夥?難聽死了!”她的斥責毫不過分,的的确确太難聽了。
我們接着又重新彈起。
當然了,假若我要是負責高音部分,稍有差錯,即刻就能被察覺。
但總的來說,我們配合得還不錯。
萊格朗德太太在彈奏的整個過程中不住地喘息和鼓鼻,胸部一起——伏,不時地發出一聲聲呻吟。
這些舉動使人惶恐而又讓人消魂。
可她身上散發着的強烈氣味卻又不那麼令人愉快。
學期末,要舉行一個音樂會。
我被安排演奏兩首樂曲,一首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另一首是《阿拉貢小夜曲》或者類似的什麼曲子。
我突然厭惡起《阿拉貢小夜曲》來。
不知是什麼原因,我發現它特别不好彈。
按理來說,它應該遠比貝多芬的作品容易。
我排練貝多芬的作品進步很大,但《阿拉貢小夜曲》的彈奏卻始終很差,毫無進展。
我越全力以赴檀練習,越感到心慌意亂。
在睡夢中也在琢磨怎樣演奏。
夜裡被将會發生的各種不測所驚醒——琴鍵突然壞了,不得不中途換用風琴演奏,要不然就是我遲到了,或者音樂會已在前一天晚上舉行過了……現在想來,這些夢屬實在荒唐。
就在音樂會将要舉行的前兩天,我發高燒,學校把我的母親也找了來。
醫生找不出發燒的起因,但他提議取消我在音樂會上的演奏,搬到校外休養兩三天,等開過音樂會後再回來.我無法表達我對他無盡的感激之情,盡管與此同時也感到本來立志成功但卻敗下陣來的懊喪。
我還記得在蓋耶小姐辦的女子學校時,平日我在班裡的算術是拔尖的,誰知在一次考試中卻成了全班的最末一名。
讀考卷上的題的時候,不知怎麼搞的,我的大腦中止了運轉。
有些人平時學習不怎麼樣,可是考試的時候競能通過,而且得分很高;有些人在平日彈奏得很差,一旦到了觀衆面前,卻能發揮得比平日好。
也有一些人則恰恰相反。
我就屬于後一類人。
這顯然也促使我選擇了恰當的職業。
作為一名作家,最幸運的就是可以獨處,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專心寫作。
它雖然也會令人焦慮、煩惱,讓人頭痛,使人在安排明知能安排得好,卻一時又很難理出頭緒的故事情節時絞盡腦汁,但是作為作家,卻不緻在公衆面前當場出醜。
我如釋重負地回到了學校,心緒格外地好。
我趕忙試着彈了一下《阿拉貢小夜曲》。
這一次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彈得都好,但仍舊不甚理想。
我繼續跟着萊格朗德太太學習貝多芬奏鳴曲的剩餘部分。
她對我感到失望,因為我本應為她赢得一些贊譽,不過她仍舊待我和善,慰勉我,說我對音樂的感受力強。
我曾在巴黎度過了兩個冬天和一個夏天,那些都是我生活很最快活的日子,各種各樣有趣的事情時有發生。
祖父的一位舊友也住在那兒,他的女兒,當時正在巴黎演出的大型歌劇《浮士德》中扮演瑪格麗特。
我去觀看了她的演出。
寄宿學校是不組織學生看《浮土德》的一一這一劇目被認為“不适宜少女”們觀看。
我倒覺得人們過高地估計這些易受腐蝕的少女們了。
要想看懂瑪格麗特窗前發生了什麼有傷風化的事,還真需要有比當時的少女們所具備的多得多的知識。
在巴黎觀看演出時,我對瑪格麗特為何锒铛入獄感到困惑。
我以為她是偷了珠寶才坐牢。
我從未想到她懷了孕,生下的孩子天折了。
學校組織我們看的大多是歌喜劇,《卡門》、《繡花女》、《曼侬》。
《卡門》是我最喜歡的一部。
我在大歌劇院除了《浮土德》,還看過《湯豪舍》。
母親帶我去裁縫店,從那時起,我開始講究穿戴了。
我高高興興地在那兒訂做了一件銀灰色的雙皺夜禮服。
在此之前,還從未打扮得像個成年人。
我們通過母親帶來的那些引見信進入了法國人的社交界。
在當時,美國姑娘受人歡迎。
法國的貴胄們可以與美國富翁們的千金締姻。
我雖遠算不上是富家小姐,父親卻也是公認的美國人,而所有的美國人又都被認為是有錢的。
這是一個奇特的、冠冕堂皇的舊式社會。
我接觸到的法國人都是那麼彬彬有禮,舉止莊重。
在一個少女的眼裡,再沒有比這更刻闆的了。
盡管如此,我也學會了最客套的禮貌言辭。
還跟一位叫華盛頓·勞伯的先生學會了跳舞和得體的舉止,了解到《華盛頓郵報》、波士頓及其他一些事情。
我還了解到遍布世界各大都市的社交界。
最使我厭惡的是圖畫課。
母親固執己見,執意不許我放棄這門課程。
“女孩子應該學會畫水粉畫。
” 就這樣,每隔兩個星期,就有一位忠厚的青年女子來找我,硬是陪着我乘地鐵或公共汽車去花市附近的一個畫室(當時在巴黎,少女是不能獨自一人出門的)。
我和一群姑娘一起學習繪畫,學畫水杯中的紫羅蘭,小罐中的百合花以及黑色花瓶中的水仙。
那位教授繪畫的女士在我們的座位中間來回踱步,不時地發出幾聲令人不安的嗟歎。
複活節期間,我們參觀遊覽了凡爾賽、楓丹白露以及其他一些名勝。
回來後,母親像以往一樣突然告訴我,說她決定我不再回T太太的學校了。
“我有些看不上那所學校。
”她說,“講授的課程都很乏味,完全不同于麥琪上學的時候了。
我打算回英國,已為你安排好了,去霍格小姐辦的學校就讀。
” 我聽後隻是略感突然。
在T太太的學校裡我生活得很愉快,并不是特别想要回去。
實際上,換一個新的地方的主意似乎更吸引人。
我總是喜歡新鮮,不知道這能說明我的愚蠢還是随和——當然了,我自己倒希望是後者。
這樣,我來到霍格女校。
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隻是英語占了絕對優勢。
我喜歡這所學校,但也發現校園裡的生活有些單調。
我有了一位優秀的音樂教師,隻是不及跟萊格朗德太太學琴時那麼有趣。
盡管校方嚴禁學生說英語,可是大家卻始終用英語交談。
沒有誰肯在法語上花很多功夫。
在霍格女校,校外活動得不到鼓勵,甚至可以說是不允許的。
這倒使我擺脫了外出補習繪畫的煩擾
不久,她就把這些都分理出來。
她聽說原來麥琪就讀學校的潘茜娜特·T太太已經不同于從前了,學校每況愈下。
丁太大已經心灰意懶了。
母親卻說,我可以暫時試讀一段時間再說。
這種對待教育的态度在如今是難以讓人苟同的,可在母親看來,去一所學校試讀就如同光顧某家餐館一般。
對一家餐館隻探頭瞧一眼是無法作出評判的,得親自走進去品嘗一下它的萊看。
要是不喜歡,就盡快離開那裡。
在當時,人們也不必為畢業證書發愁。
并不介意畢業證書上的成績是優秀還是一般,很少考慮它對未來前途的影響。
當時學校裡教授的内容似乎并不怎麼使我感興趣。
曆史課好像正在講“福隆德”運動①,這段曆史我早已從曆史小說所熟知了。
地理課學的也是“福隆德”運動時期的地理,我被那些舊時的法國各省概況搞得暈頭轉向。
課堂上還講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各個月份的名稱。
我的法語聽寫糟糕透了,大大出乎任課教師的意外,她簡直難以相信。
“這的确是不可能的。
你的法語說得這麼好,聽寫中競出現了二十五處錯誤,二十五處呀!”班裡其他同學的聽寫錯誤沒有超出五個的。
我為此而惹人注目。
如果想想我個人的成長環境,就不足為怪了,因為我是完全通過會話學習法語的。
在法語課的其他方面,如文學、背誦等等,我是班裡的優秀生;但在法語語法、拼寫方面,我幾乎是班裡成績最差的學生。
老師們覺得我很棘手,為我而感到羞愧,我自己對此卻不以為然—— ①“福隆德”運動又稱投石黨運動,系1648一1653年法國反專制制度的政治運動. ——譯注。
教授我鋼琴的是一位叫萊格朗德太太的老教師,她在那所學校執教多年。
她最喜歡運用的教學方式是與她的學生一起彈奏。
她堅持要求學生學會讀樂譜。
我的識譜能力還算不錯,可是與萊格朗德太太一起彈奏卻是活受罪。
我們倆并排坐在一條像琴凳一樣的長凳上,萊格朗德太太肥胖的身體就占去了一大半的位置,靠琴中部的那隻胳膊肘把我頂得很遠。
她彈奏起來激情滿懷,臂肘大幅度移動,叉腰似地向外撐着,結果使坐在身旁學琴的學生在合奏時不得不緊緊夾着那隻手臂彈奏。
憑借着我的某些天賦,我幾乎總能對付着彈奏二重奏的低音部分。
萊枯朗德太太也樂于這樣,因為她非常欣賞自己的演奏,而高音卻又最能抒發胸臆。
有時,由于她滿腔激情和專心緻志地埋頭彈琴,沒有注意到我的低音部分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聲音了。
我時而躊躇地彈上一小節,遠遠地落在她的後面,我試着跟上她的彈奏,卻又不知道進行到什麼地方了。
我信手彈起來,力圖跟她同步。
可是,因為我們是看着譜彈奏.所以我不可能每次都預先找到該彈的地方。
突然,一個極不合諧音把萊格朗德太大從音樂的陶醉中驚醒。
她嘎然止住,兩手懸在空中、厲聲說道:“喂,你剛才彈了些什麼,小家夥?難聽死了!”她的斥責毫不過分,的的确确太難聽了。
我們接着又重新彈起。
當然了,假若我要是負責高音部分,稍有差錯,即刻就能被察覺。
但總的來說,我們配合得還不錯。
萊格朗德太太在彈奏的整個過程中不住地喘息和鼓鼻,胸部一起——伏,不時地發出一聲聲呻吟。
這些舉動使人惶恐而又讓人消魂。
可她身上散發着的強烈氣味卻又不那麼令人愉快。
學期末,要舉行一個音樂會。
我被安排演奏兩首樂曲,一首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另一首是《阿拉貢小夜曲》或者類似的什麼曲子。
我突然厭惡起《阿拉貢小夜曲》來。
不知是什麼原因,我發現它特别不好彈。
按理來說,它應該遠比貝多芬的作品容易。
我排練貝多芬的作品進步很大,但《阿拉貢小夜曲》的彈奏卻始終很差,毫無進展。
我越全力以赴檀練習,越感到心慌意亂。
在睡夢中也在琢磨怎樣演奏。
夜裡被将會發生的各種不測所驚醒——琴鍵突然壞了,不得不中途換用風琴演奏,要不然就是我遲到了,或者音樂會已在前一天晚上舉行過了……現在想來,這些夢屬實在荒唐。
就在音樂會将要舉行的前兩天,我發高燒,學校把我的母親也找了來。
醫生找不出發燒的起因,但他提議取消我在音樂會上的演奏,搬到校外休養兩三天,等開過音樂會後再回來.我無法表達我對他無盡的感激之情,盡管與此同時也感到本來立志成功但卻敗下陣來的懊喪。
我還記得在蓋耶小姐辦的女子學校時,平日我在班裡的算術是拔尖的,誰知在一次考試中卻成了全班的最末一名。
讀考卷上的題的時候,不知怎麼搞的,我的大腦中止了運轉。
有些人平時學習不怎麼樣,可是考試的時候競能通過,而且得分很高;有些人在平日彈奏得很差,一旦到了觀衆面前,卻能發揮得比平日好。
也有一些人則恰恰相反。
我就屬于後一類人。
這顯然也促使我選擇了恰當的職業。
作為一名作家,最幸運的就是可以獨處,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專心寫作。
它雖然也會令人焦慮、煩惱,讓人頭痛,使人在安排明知能安排得好,卻一時又很難理出頭緒的故事情節時絞盡腦汁,但是作為作家,卻不緻在公衆面前當場出醜。
我如釋重負地回到了學校,心緒格外地好。
我趕忙試着彈了一下《阿拉貢小夜曲》。
這一次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彈得都好,但仍舊不甚理想。
我繼續跟着萊格朗德太太學習貝多芬奏鳴曲的剩餘部分。
她對我感到失望,因為我本應為她赢得一些贊譽,不過她仍舊待我和善,慰勉我,說我對音樂的感受力強。
我曾在巴黎度過了兩個冬天和一個夏天,那些都是我生活很最快活的日子,各種各樣有趣的事情時有發生。
祖父的一位舊友也住在那兒,他的女兒,當時正在巴黎演出的大型歌劇《浮士德》中扮演瑪格麗特。
我去觀看了她的演出。
寄宿學校是不組織學生看《浮土德》的一一這一劇目被認為“不适宜少女”們觀看。
我倒覺得人們過高地估計這些易受腐蝕的少女們了。
要想看懂瑪格麗特窗前發生了什麼有傷風化的事,還真需要有比當時的少女們所具備的多得多的知識。
在巴黎觀看演出時,我對瑪格麗特為何锒铛入獄感到困惑。
我以為她是偷了珠寶才坐牢。
我從未想到她懷了孕,生下的孩子天折了。
學校組織我們看的大多是歌喜劇,《卡門》、《繡花女》、《曼侬》。
《卡門》是我最喜歡的一部。
我在大歌劇院除了《浮土德》,還看過《湯豪舍》。
母親帶我去裁縫店,從那時起,我開始講究穿戴了。
我高高興興地在那兒訂做了一件銀灰色的雙皺夜禮服。
在此之前,還從未打扮得像個成年人。
我們通過母親帶來的那些引見信進入了法國人的社交界。
在當時,美國姑娘受人歡迎。
法國的貴胄們可以與美國富翁們的千金締姻。
我雖遠算不上是富家小姐,父親卻也是公認的美國人,而所有的美國人又都被認為是有錢的。
這是一個奇特的、冠冕堂皇的舊式社會。
我接觸到的法國人都是那麼彬彬有禮,舉止莊重。
在一個少女的眼裡,再沒有比這更刻闆的了。
盡管如此,我也學會了最客套的禮貌言辭。
還跟一位叫華盛頓·勞伯的先生學會了跳舞和得體的舉止,了解到《華盛頓郵報》、波士頓及其他一些事情。
我還了解到遍布世界各大都市的社交界。
最使我厭惡的是圖畫課。
母親固執己見,執意不許我放棄這門課程。
“女孩子應該學會畫水粉畫。
” 就這樣,每隔兩個星期,就有一位忠厚的青年女子來找我,硬是陪着我乘地鐵或公共汽車去花市附近的一個畫室(當時在巴黎,少女是不能獨自一人出門的)。
我和一群姑娘一起學習繪畫,學畫水杯中的紫羅蘭,小罐中的百合花以及黑色花瓶中的水仙。
那位教授繪畫的女士在我們的座位中間來回踱步,不時地發出幾聲令人不安的嗟歎。
複活節期間,我們參觀遊覽了凡爾賽、楓丹白露以及其他一些名勝。
回來後,母親像以往一樣突然告訴我,說她決定我不再回T太太的學校了。
“我有些看不上那所學校。
”她說,“講授的課程都很乏味,完全不同于麥琪上學的時候了。
我打算回英國,已為你安排好了,去霍格小姐辦的學校就讀。
” 我聽後隻是略感突然。
在T太太的學校裡我生活得很愉快,并不是特别想要回去。
實際上,換一個新的地方的主意似乎更吸引人。
我總是喜歡新鮮,不知道這能說明我的愚蠢還是随和——當然了,我自己倒希望是後者。
這樣,我來到霍格女校。
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隻是英語占了絕對優勢。
我喜歡這所學校,但也發現校園裡的生活有些單調。
我有了一位優秀的音樂教師,隻是不及跟萊格朗德太太學琴時那麼有趣。
盡管校方嚴禁學生說英語,可是大家卻始終用英語交談。
沒有誰肯在法語上花很多功夫。
在霍格女校,校外活動得不到鼓勵,甚至可以說是不允許的。
這倒使我擺脫了外出補習繪畫的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