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裴奈爾應試畢重逢俄理維

關燈
如果不是我的誤解,唯有萬物之花才是可取的…… 費奈隆 俄理維當晚回到巴黎,一夜的休息已把精神恢複。

    天氣非常晴朗。

    刮淨了臉,洗了噴水浴,穿得整整齊齊,他便出門,周身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青春,與美。

    這時巴薩房還未睡醒。

     俄理維匆忙地跑向索邦[5]。

    這正是裴奈爾應受筆試的早晨。

    俄理維怎麼會知道?但也許他并不知道,他是探問消息去的。

    他走得很快。

    自從裴奈爾在他那兒借宿的那天晚上以後,他再沒有遇見過他的朋友。

    這其間,發生了多少變故!誰知道,也許他想在他朋友面前炫示自己,比想要和他見面的情緒還更迫切?可惜裴奈爾太不講究服裝!但這種趣味每是優裕的産物。

    俄理維得到這種經驗完全由于巴薩房伯爵的緣故。

     這天早晨裴奈爾應考的是筆試。

    他到正午才能出來。

    俄理維在院子中等着他。

    他遇到幾個認識的同學,拉拉手,便又走開了。

    他的服裝使他稍感拘束。

    但使他更為局促的是,當裴奈爾散場出來,跑往院子,向他伸出手去,叫着說: “多漂亮呀!” 俄理維自以為再不會臉紅,這時竟臉紅起來。

    雖然這話的語調非常坦直,但叫人怎麼能不看出其中的諷意呢?至于裴奈爾,他所穿的還是出奔時的那身衣服。

    他并不曾想到能遇見俄理維。

    他拉着他,邊問邊走。

    舊友重逢的快樂在他是非常突然的。

    如果最初他對他朋友服裝的精緻稍含微笑,實際并無惡意在内。

    他的心地非常坦直,并不愛譏刺别人。

     “我們一同吃中飯,怎麼樣?是的,下午一點半鐘我還得去考拉丁文。

    今天上午是法文。

    ” “滿意嗎?” “是的,我自己倒滿意。

    但我不知道我的議論是否能合閱卷人的口味。

    題目是論述拉封丹的四句詩: 我,巴那斯山之蝶。

     恰似善心的柏拉圖喻作人間傑作之蜜蜂。

     一身輕捷,掠過各事各物。

     穿梭花間,來回翩跹。

     你說,要是你,你會發表一些什麼意見?” “我會說拉封丹用這些詩句來描寫他自己,同時也就是替藝術家所作的一幅肖像,所謂藝術家即是隻對外在世界,對表面,對花感興趣的人。

    接着我就用一幅學者的,也即探究與發掘者的肖像來作對比,而最後證明學者所探究的正是藝術家所得到的。

    從事發掘的人,愈發掘愈深陷,愈深陷愈成盲目;因真理即是表象,神秘即是形象,而人身上最深奧的即是他的皮囊。

    ” 這最後的句子,俄理維是從巴薩房學來的,巴薩房自己又是有一天聽保羅·安布羅茲在一個沙龍中演講時帶回來的。

    一切未經印刷成帙的,在巴薩房認為都是合法的獲得,也即他所謂的“遊思”,總之,是别人的意思。

     裴奈爾從俄理維語調中的某種猶豫,覺出這決不能是他自己的句子。

    當時俄理維的聲音很不自然,裴奈爾正想問:“這是誰說的?”但除了不願開罪他的朋友外,他還怕聽人提到巴薩房的名字,這名字是俄理維至今謹慎地帶住在口邊的。

    因此裴奈爾隻好觊觎地迫視着他的朋友;而俄理維又再度臉紅起來。

     聽着傷感的俄理維發表與他所認識的完全相反的見解,裴奈爾的驚愕幾乎立時轉成激烈的憤慨,像是一陣突發的、驚襲的、難以抗拒的旋風。

    但這些見解固然在他認為荒謬,他的憤慨卻并不純然對此而發。

    退一步說,這些見解也不像一般所設想的那麼荒謬。

    他很可以拿來和他自己的對列在他那本記載相反意見的小冊子上。

    果真這些見解是俄理維自己的,他不會對他朋友,也不會對他朋友的見解,發生憤慨;但他覺得後面還隐藏着另一個人,因此這憤慨是對巴薩房而發的。

     “人們用來摧殘法國的,正是這類見解!”他以沉着而激忿的語聲喊着說。

    他故意張大其詞,企圖高淩于巴薩房之上。

    而他所說的使他自己也驚異起來,像是他的言詞先于他的思想。

    而實際上他上午試卷中的主意确是從這思想出發;但為謙遜起見,他厭惡在自己的語彙中,而尤其在和俄理維談話時,顯露他所謂的“誇大的情感”。

    因為一經表達,這些情感在他便認為不夠真切。

    因此俄理維從不曾聽到過他朋友提到“法國”的利益,這次是輪到他來表示驚異了。

    他瞪大着眼,已想不起再作微笑了。

    他已不認識他的裴奈爾。

    他茫然追随着說: “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