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愛德華日記:與莎弗洛尼斯加談話
關燈
小
中
大
“我認為要治愈他并不一定需要去恐吓他。
他父親死後生活上的變遷已足使他對這事淡忘,而離開華沙也就可以使他避免再受他朋友的影響。
單借恐吓是得不到什麼好結果的。
當我知道這事的真相以後,和他提起過去的一切,我就使他明白:可恥的是他不去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偏愛幻想中的幸福。
我又對他說,經過一番努力所得的報償才是真正的幸福。
總之,我絕不把他的惡習形容得漆黑可怕,我隻很明白地告訴他,這僅是一種貪懶的習慣;實際,我也的确這樣相信;不過是一種最隐秘,最陰險的惰性……” 她說到這兒,我就記起拉羅什富科《箴言集》中的一段,我想指給她看。
雖然我能背誦,但仍去把那本小書找了來,因為我每次旅行沒有不把它帶在身邊的。
我念給她聽: “在一切欲念中,我們自己所最不注意到的是惰性;它是一切欲念中最厲害,最陰險的一種,雖然它的暴力并不明顯,而為它所破壞的一切也不易發現……借惰性取得安息是心靈所感受的無上樂趣,人每能因此突然放棄最熱烈的追求,最堅定的決心。
為給這欲念以一種真确的概念,我們必須說惰性正像是心靈的福佑,它對心靈所感受的遺憾給以慰藉,它替代了一切未曾獲得的幸福。
” 莎弗洛尼斯加便對我說:“難道您以為拉羅什富科寫這一段文章時,他暗地所指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談的那些事嗎?” “也很可能;雖然我并不相信。
我們這些古典作家們的作品每蘊藏着無窮的解說。
他們文字真确性的令人可愛正因為不走極端。
” 我要求她把波利那馳名的“護身符”拿給我看。
她說她已沒有,她早已給了另一個人,那人對波利很感興趣,要求她把波利的“護身符”送他作為紀念。
“那位先生叫做斯托洛維魯,是我在您到這兒以前遇到的。
” 我告訴莎弗洛尼斯加我曾在旅館的登記簿上看到這人的名字,而我很想知道是否就是同一個人。
據她對我的描寫,無疑決不會是另一個人;但她所能告訴我的關于他的一切,無一能滿足我的好奇心。
我僅得到這樣一個概念:這人很和氣,很殷勤,她認為他很聰明,但也頗帶惰性,她又笑着加上說:“如果我還敢再用這字的話。
”我也和她談了我所知道的斯托洛維魯,由此必然不能不提到昔日我們相處的補習學校,以及蘿拉的一家人(蘿拉自己也已把她的身世告訴過她),最後談及拉貝魯斯老人,他和小波利的親屬關系,以及我來此時曾允諾把這孩子給他帶回巴黎等等。
因為莎弗洛尼斯加曾對我說過,她并不以波利再和他母親同住為然,這時我就順口問她:“何不把他放在雅善斯補習學校呢?”對她提出這建議時,我尤其設想到老祖父莫大的喜悅:知道波利已回來,住在他老朋友所辦的學校,他随時都能去看他……但替孩子着想我并不以為把他送入那學校對他會有什麼益處。
莎弗洛尼斯加答應再作考慮;但我所告訴她的一切使她極感興趣。
莎弗洛尼斯加認為小波利已臻痊愈,這已足證實她治療的得法。
但我怕她言之過早,自然我不願和她争辯;而且我承認這孩子的種種怪癖幾乎已全消除。
但我總覺得:為避免醫生時刻監視的目光起見,他的病症隻是更往身體的内部隐匿起來,而如今且已波及他的心靈。
正像當時手淫的習慣革除以後接着神經就起擾亂,如今則又轉作某種不易覺察的憂懼。
莎弗洛尼斯加眼見波利追随勃洛霞投向一種稚氣的神秘主義,而深感不安,這也确是事實。
以她的智力,她不難理解眼前波利所追求的這種新的“心靈的福音”,與他昔日借手技所得的,兩者間實在相差無幾,而雖然身體方面所受的損害較少,但一樣不借努力,而僅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夢幻。
但當我對她提到這一點時,她就回答說,像波利與勃洛霞這一類孩子不能不有一種離奇的糧食,一旦廢止,勃洛霞會堕入絕望之境,而波利會趨向一種極低級的唯物主義!此外,她又認為她不該去打破孩子們的熱望,她明知他們的所謂信仰純屬子虛,但她願認作是一種求升華、求晉級的企圖,是啟導,是自護……以及諸如此類的用詞。
她自己對教會的教義并不相信,但她承認“信心”的靈驗。
她很感動地談起這兩個孩子同念《啟示錄》時的虔誠與熱切,他們靈魂的潔淨,以及他們與天使的交談。
和一切女人一樣,莎弗洛尼斯加處處自相矛盾。
但她說得對:我的确不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但也不是個帶惰性的人。
我很希望雅善斯補習學校與巴黎的環境能将波利養成為一個實幹苦幹的人,使他從此擺脫一切虛幻的追求;這才是他真正的得救。
我相信莎弗洛尼斯加已同意把波利交托給我,但無疑她會一同送他到巴黎,親自替他設法安置在雅善斯家,這樣,她使波利的母親可以安心,她自信不難得到她的贊同。
他父親死後生活上的變遷已足使他對這事淡忘,而離開華沙也就可以使他避免再受他朋友的影響。
單借恐吓是得不到什麼好結果的。
當我知道這事的真相以後,和他提起過去的一切,我就使他明白:可恥的是他不去追求真正的幸福,而偏愛幻想中的幸福。
我又對他說,經過一番努力所得的報償才是真正的幸福。
總之,我絕不把他的惡習形容得漆黑可怕,我隻很明白地告訴他,這僅是一種貪懶的習慣;實際,我也的确這樣相信;不過是一種最隐秘,最陰險的惰性……” 她說到這兒,我就記起拉羅什富科《箴言集》中的一段,我想指給她看。
雖然我能背誦,但仍去把那本小書找了來,因為我每次旅行沒有不把它帶在身邊的。
我念給她聽: “在一切欲念中,我們自己所最不注意到的是惰性;它是一切欲念中最厲害,最陰險的一種,雖然它的暴力并不明顯,而為它所破壞的一切也不易發現……借惰性取得安息是心靈所感受的無上樂趣,人每能因此突然放棄最熱烈的追求,最堅定的決心。
為給這欲念以一種真确的概念,我們必須說惰性正像是心靈的福佑,它對心靈所感受的遺憾給以慰藉,它替代了一切未曾獲得的幸福。
” 莎弗洛尼斯加便對我說:“難道您以為拉羅什富科寫這一段文章時,他暗地所指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談的那些事嗎?” “也很可能;雖然我并不相信。
我們這些古典作家們的作品每蘊藏着無窮的解說。
他們文字真确性的令人可愛正因為不走極端。
” 我要求她把波利那馳名的“護身符”拿給我看。
她說她已沒有,她早已給了另一個人,那人對波利很感興趣,要求她把波利的“護身符”送他作為紀念。
“那位先生叫做斯托洛維魯,是我在您到這兒以前遇到的。
” 我告訴莎弗洛尼斯加我曾在旅館的登記簿上看到這人的名字,而我很想知道是否就是同一個人。
據她對我的描寫,無疑決不會是另一個人;但她所能告訴我的關于他的一切,無一能滿足我的好奇心。
我僅得到這樣一個概念:這人很和氣,很殷勤,她認為他很聰明,但也頗帶惰性,她又笑着加上說:“如果我還敢再用這字的話。
”我也和她談了我所知道的斯托洛維魯,由此必然不能不提到昔日我們相處的補習學校,以及蘿拉的一家人(蘿拉自己也已把她的身世告訴過她),最後談及拉貝魯斯老人,他和小波利的親屬關系,以及我來此時曾允諾把這孩子給他帶回巴黎等等。
因為莎弗洛尼斯加曾對我說過,她并不以波利再和他母親同住為然,這時我就順口問她:“何不把他放在雅善斯補習學校呢?”對她提出這建議時,我尤其設想到老祖父莫大的喜悅:知道波利已回來,住在他老朋友所辦的學校,他随時都能去看他……但替孩子着想我并不以為把他送入那學校對他會有什麼益處。
莎弗洛尼斯加答應再作考慮;但我所告訴她的一切使她極感興趣。
莎弗洛尼斯加認為小波利已臻痊愈,這已足證實她治療的得法。
但我怕她言之過早,自然我不願和她争辯;而且我承認這孩子的種種怪癖幾乎已全消除。
但我總覺得:為避免醫生時刻監視的目光起見,他的病症隻是更往身體的内部隐匿起來,而如今且已波及他的心靈。
正像當時手淫的習慣革除以後接着神經就起擾亂,如今則又轉作某種不易覺察的憂懼。
莎弗洛尼斯加眼見波利追随勃洛霞投向一種稚氣的神秘主義,而深感不安,這也确是事實。
以她的智力,她不難理解眼前波利所追求的這種新的“心靈的福音”,與他昔日借手技所得的,兩者間實在相差無幾,而雖然身體方面所受的損害較少,但一樣不借努力,而僅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夢幻。
但當我對她提到這一點時,她就回答說,像波利與勃洛霞這一類孩子不能不有一種離奇的糧食,一旦廢止,勃洛霞會堕入絕望之境,而波利會趨向一種極低級的唯物主義!此外,她又認為她不該去打破孩子們的熱望,她明知他們的所謂信仰純屬子虛,但她願認作是一種求升華、求晉級的企圖,是啟導,是自護……以及諸如此類的用詞。
她自己對教會的教義并不相信,但她承認“信心”的靈驗。
她很感動地談起這兩個孩子同念《啟示錄》時的虔誠與熱切,他們靈魂的潔淨,以及他們與天使的交談。
和一切女人一樣,莎弗洛尼斯加處處自相矛盾。
但她說得對:我的确不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但也不是個帶惰性的人。
我很希望雅善斯補習學校與巴黎的環境能将波利養成為一個實幹苦幹的人,使他從此擺脫一切虛幻的追求;這才是他真正的得救。
我相信莎弗洛尼斯加已同意把波利交托給我,但無疑她會一同送他到巴黎,親自替他設法安置在雅善斯家,這樣,她使波利的母親可以安心,她自信不難得到她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