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章 愛德華日記:再次訪問拉貝魯斯
關燈
小
中
大
,希望您能從旁促其實現,也許對您并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我太不能相信這些律師……或是,您為使我安心起見,不如現在就把這信封帶走……行不行?……我去取來。
” 他按着慣例邁着小步踉跄地出去了,回來時手上執着一個大信封。
“原諒我把信封已粘上了;這隻是手續。
您拿走吧!” 信封上在我的名字下,我瞥見用正楷書寫的:“待本人故世後啟封。
” “趕快放在您的口袋中,使我可以放心。
多謝您……唉!我一直在等着您來……” 在這一種嚴肅的瞬間,我常感到自身中一切仁慈的情緒頓時會轉成一種幾乎是宗教的出神之感,一種熱誠,一種使自身感到崇高,或是說得更切實一點,一種使自身超脫一切私利的聯系,像是失去自己,失去一切個人的情緒。
一個不曾有過這種實感的人,必然在這兒很難理解我的意思。
但我覺得拉貝魯斯倒是有同感的。
一切在我這方面的客套與辭令都是多餘的,不需要的,而且在我認為是不應該的,因此我隻緊緊地握着他那隻落在我手中的手。
他的眼睛放射出一種異樣的光輝。
在另一隻适才拿着信封的手上,他還有一張紙條: “這兒是他住址,因為現在我已知道他在哪兒。
‘薩斯費’,這地方您可知道?這在瑞士,但我查了地圖并沒有找到。
” “是的,”我說,“這是近切爾維諾峰的一個小村落。
” “這地方很遠嗎?” “也許不至于遠到我不能去。
” “什麼!您打算去嗎?……啊!您真是個好人!”他說,“我自己實在太老了。
而且,因為他母親的緣故……我也不能去。
可是我覺得如果……”他躊躇着在搜索一個适當的字眼,“隻要我能見到他,我就可以安心瞑目了。
” “可憐的朋友……我總盡一切人力所能做到的設法把他帶回來。
您一定能見到小波利,我答應您。
” “多謝……多謝……” 他激動地把我抱在他的手臂中。
“但您也得答應我不再去想……” “啊!那是另一回事。
”他頓時把我打住。
而想不使我堅持,為轉移我的注意力起見,立刻他換了話題: “試想前些天一個以前我學生的母親想請我去看戲!那已是一月前的事。
是法蘭西劇院的日場戲。
二十年來,我已不曾踏進過戲院。
那天上演的是雨果的《歐那尼》。
您知道這劇本?像是演得很不錯,因為人人都看得非常出神。
但對我,我痛苦得不能言喻。
如果不是由于禮貌,我絕對等不到散場……我們是坐在一個包廂中。
我的朋友們竭力勸我耐心一點。
我真想诘問觀衆。
啊!怎麼可能?怎麼可能?……” 最初我不明白他指的是什麼,我就問: “那些演員讓您覺得可氣嗎?” “當然。
但他們怎麼敢把這種猥亵的東西搬到舞台上去?……而觀衆反大聲喝彩!戲院中還有好些孩子們;做父母的明知這個劇本卻還把孩子們帶去……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而這樣的東西竟在一個國家劇院上演!” 這一位老實人的憤怒頗使我想發笑。
這時我簡直忍不住大笑了。
我向他争辯:任何戲劇藝術是不能不描寫情欲的。
他就反駁說,無論如何情欲的描寫總是一個壞例子。
這樣,辯論繼續相當時候;我就把激情的部分與樂隊中的某種銅樂器的怒号作比: “譬如說,貝多芬某一交響曲中雙管喇叭的加入,那您不是很歎賞的嗎?……” “但我并不歎賞,誰說我歎賞這種喇叭聲?”他幾乎盛怒地叫喊起來,“我怎麼能歎賞我所讨厭的?” 他全身顫栗。
他語調中的憤慨,或幾乎可說是敵意,不但出于我的意外,而且竟使他自己感覺驚異,因為接着他就用一種很沉靜的語調: “您可注意到近代音樂最大的努力,即在使往日我們認為不調和的諧音聽來可以忍受,或者竟使人感到某種愉快?” “對呀!”我說,“最終一切都應轉入和諧。
” “和諧!”他聳聳肩重複我的話,“在我看,這隻是使人習慣作惡。
以後感覺也遲鈍了,純潔也不要了,反應也差了,一切都容忍,接受……” “依您這樣說,人就不敢再給孩子們斷奶了。
” 但他并不理會我,隻顧繼續下去: “如果人再能覓回少年時代那種不甘妥協的剛愎,那時使我們最感憤慨的恐怕就應是自身今日的情況。
” 時間已不容許我們再來一次目
我太不能相信這些律師……或是,您為使我安心起見,不如現在就把這信封帶走……行不行?……我去取來。
” 他按着慣例邁着小步踉跄地出去了,回來時手上執着一個大信封。
“原諒我把信封已粘上了;這隻是手續。
您拿走吧!” 信封上在我的名字下,我瞥見用正楷書寫的:“待本人故世後啟封。
” “趕快放在您的口袋中,使我可以放心。
多謝您……唉!我一直在等着您來……” 在這一種嚴肅的瞬間,我常感到自身中一切仁慈的情緒頓時會轉成一種幾乎是宗教的出神之感,一種熱誠,一種使自身感到崇高,或是說得更切實一點,一種使自身超脫一切私利的聯系,像是失去自己,失去一切個人的情緒。
一個不曾有過這種實感的人,必然在這兒很難理解我的意思。
但我覺得拉貝魯斯倒是有同感的。
一切在我這方面的客套與辭令都是多餘的,不需要的,而且在我認為是不應該的,因此我隻緊緊地握着他那隻落在我手中的手。
他的眼睛放射出一種異樣的光輝。
在另一隻适才拿着信封的手上,他還有一張紙條: “這兒是他住址,因為現在我已知道他在哪兒。
‘薩斯費’,這地方您可知道?這在瑞士,但我查了地圖并沒有找到。
” “是的,”我說,“這是近切爾維諾峰的一個小村落。
” “這地方很遠嗎?” “也許不至于遠到我不能去。
” “什麼!您打算去嗎?……啊!您真是個好人!”他說,“我自己實在太老了。
而且,因為他母親的緣故……我也不能去。
可是我覺得如果……”他躊躇着在搜索一個适當的字眼,“隻要我能見到他,我就可以安心瞑目了。
” “可憐的朋友……我總盡一切人力所能做到的設法把他帶回來。
您一定能見到小波利,我答應您。
” “多謝……多謝……” 他激動地把我抱在他的手臂中。
“但您也得答應我不再去想……” “啊!那是另一回事。
”他頓時把我打住。
而想不使我堅持,為轉移我的注意力起見,立刻他換了話題: “試想前些天一個以前我學生的母親想請我去看戲!那已是一月前的事。
是法蘭西劇院的日場戲。
二十年來,我已不曾踏進過戲院。
那天上演的是雨果的《歐那尼》。
您知道這劇本?像是演得很不錯,因為人人都看得非常出神。
但對我,我痛苦得不能言喻。
如果不是由于禮貌,我絕對等不到散場……我們是坐在一個包廂中。
我的朋友們竭力勸我耐心一點。
我真想诘問觀衆。
啊!怎麼可能?怎麼可能?……” 最初我不明白他指的是什麼,我就問: “那些演員讓您覺得可氣嗎?” “當然。
但他們怎麼敢把這種猥亵的東西搬到舞台上去?……而觀衆反大聲喝彩!戲院中還有好些孩子們;做父母的明知這個劇本卻還把孩子們帶去……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而這樣的東西竟在一個國家劇院上演!” 這一位老實人的憤怒頗使我想發笑。
這時我簡直忍不住大笑了。
我向他争辯:任何戲劇藝術是不能不描寫情欲的。
他就反駁說,無論如何情欲的描寫總是一個壞例子。
這樣,辯論繼續相當時候;我就把激情的部分與樂隊中的某種銅樂器的怒号作比: “譬如說,貝多芬某一交響曲中雙管喇叭的加入,那您不是很歎賞的嗎?……” “但我并不歎賞,誰說我歎賞這種喇叭聲?”他幾乎盛怒地叫喊起來,“我怎麼能歎賞我所讨厭的?” 他全身顫栗。
他語調中的憤慨,或幾乎可說是敵意,不但出于我的意外,而且竟使他自己感覺驚異,因為接着他就用一種很沉靜的語調: “您可注意到近代音樂最大的努力,即在使往日我們認為不調和的諧音聽來可以忍受,或者竟使人感到某種愉快?” “對呀!”我說,“最終一切都應轉入和諧。
” “和諧!”他聳聳肩重複我的話,“在我看,這隻是使人習慣作惡。
以後感覺也遲鈍了,純潔也不要了,反應也差了,一切都容忍,接受……” “依您這樣說,人就不敢再給孩子們斷奶了。
” 但他并不理會我,隻顧繼續下去: “如果人再能覓回少年時代那種不甘妥協的剛愎,那時使我們最感憤慨的恐怕就應是自身今日的情況。
” 時間已不容許我們再來一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