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對美方的分析:指揮英明加“運氣好”
關燈
小
中
大
與許多評論珍珠港事件的美國人一樣,大多數中途島戰役的日本分析家都錯誤地認為問題出在自己國家:有些該做的事沒做,有些不該做的倒做了。
珍珠港事件後的美國和中途島戰役後的日本,都未能承認自己當時沒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認為美國人在中途島戰役中隻是被動地從敵人的錯誤中取得了好處的看法,與認為日本人在珍珠港的勝利完全在于美國人的過失的看法一樣,都是錯誤的。
美國人确實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而不隻是避免了失敗。
對美國來說,破譯JN25密碼是非常值得稱贊的。
源田和他的同僚已經估計到海軍密碼總有一天會被破譯,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美國人已經将其破譯,并能像他們一樣完整地譯讀。
源田認為美國人&ldquo認真努力,盡量獲取有關日本的情報&rdquo,這是美國獲勝的原因之一。
宇垣則懷疑美國人在發現攻略部隊之前,可能就獲悉了日本的作戰計劃,但他從未想到密碼會被破譯,至少他在日記中沒有提到這一點。
倒是一些低級軍官比較敏感,他們私下裡認為美國人一定是破譯了他們的海軍密碼,&ldquo否則他們絕不可能使用3艘航母從側翼向我們的艦隊發起集中攻擊&rdquo。
&ldquo海波&rdquo的成就要歸功于羅奇福特及其同僚的熟練技術和獻身精神。
盡管羅奇福特似乎把誘使日本人證實&ldquoAF&rdquo就是中途島的手法視為圈套而已,80然而我們認為,他想出了這麼巧妙的主意應當受到高度贊賞。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尼米茲向金海軍上将介紹羅奇福特的卓越貢獻,建議給他授勳時,金竟一口拒絕。
他的理由是,不應該因為中途島戰役中情報工作做得好而突出哪一個人。
若按這個邏輯推論下去,那麼就沒有一個人可以立功受獎了,因為人類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集體努力的産物。
如此看來,在金的眼裡,情報工作對赢得戰鬥的勝利來說很重要,但不那麼體面。
當然,如果尼米茲沒有接受羅奇福特對形勢的估計并據此采取行動,&ldquo海波&rdquo所提供的情報就毫無用處。
這也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的标志&mdash&mdash相信和信賴自己的參謀人員,有效地使用專家。
尼米茲早已擺脫了陳舊的&ldquo博物館情結&rdquo的束縛。
這種心理狀态曾使許多情報專家鑽進了死胡同。
他們純粹為了貯存數據資料,而不是将其付諸實際應用。
尼米茲對情報的觀念是動态的:事實是高品位的礦石,有待于仔細篩選,然後用提煉出的高純度金屬(準确的情報)鍛造出克敵制勝的武器。
由于這一突破,才有了美國後來那些成功的戰略。
尼米茲獲悉日本以南雲的航母艦隊為前導向中途島進發後,他不僅知道了自己作戰的地點及大緻時間,而且知道仗該怎麼打。
這将是一場空戰,因此他把戰列艦留在西海岸,不讓它們成為戰鬥中的點綴。
他必須讓每一艘可用的航母都發揮作用,因此他才要求竭盡全力搶修&ldquo約克城号&rdquo,使其能夠參戰。
迅速修複&ldquo約克城号&rdquo是一項巨大的成就,是一個帶戲劇性的初步勝利。
相比之下,日本人在修理&ldquo翔鶴号&rdquo和對&ldquo瑞鶴号&rdquo進行補充的問題上拖拖拉拉,滿以為沒有這兩艘參加過襲擊珍珠港的戰艦,他們也能把美太平洋艦隊吃掉。
但是知道敵人會在何時、何地及怎樣發動進攻并不等于已經勝券在握。
預警本身不可能帶來軍艦或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和飛機。
這些都不會像《聖經》裡的面包和魚那樣奇迹般地出現。
中途島的勝利離不開軍隊和地方的情報工作以及對所獲情報的巧妙運用。
尼米茲沒有被朝他駛來的龐大敵艦隊吓倒。
如果他看到氣勢洶洶的日本艦隊和自己手上的實際力量,把雙方的實力進行一番對比,暗自認為這個仗沒法打,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可以決定暫時放棄中途島,把寶貴的航空母艦
珍珠港事件後的美國和中途島戰役後的日本,都未能承認自己當時沒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認為美國人在中途島戰役中隻是被動地從敵人的錯誤中取得了好處的看法,與認為日本人在珍珠港的勝利完全在于美國人的過失的看法一樣,都是錯誤的。
美國人确實在中途島戰役中取得了勝利,而不隻是避免了失敗。
對美國來說,破譯JN25密碼是非常值得稱贊的。
源田和他的同僚已經估計到海軍密碼總有一天會被破譯,但他們做夢也沒想到美國人已經将其破譯,并能像他們一樣完整地譯讀。
源田認為美國人&ldquo認真努力,盡量獲取有關日本的情報&rdquo,這是美國獲勝的原因之一。
宇垣則懷疑美國人在發現攻略部隊之前,可能就獲悉了日本的作戰計劃,但他從未想到密碼會被破譯,至少他在日記中沒有提到這一點。
倒是一些低級軍官比較敏感,他們私下裡認為美國人一定是破譯了他們的海軍密碼,&ldquo否則他們絕不可能使用3艘航母從側翼向我們的艦隊發起集中攻擊&rdquo。
&ldquo海波&rdquo的成就要歸功于羅奇福特及其同僚的熟練技術和獻身精神。
盡管羅奇福特似乎把誘使日本人證實&ldquoAF&rdquo就是中途島的手法視為圈套而已,80然而我們認為,他想出了這麼巧妙的主意應當受到高度贊賞。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尼米茲向金海軍上将介紹羅奇福特的卓越貢獻,建議給他授勳時,金竟一口拒絕。
他的理由是,不應該因為中途島戰役中情報工作做得好而突出哪一個人。
若按這個邏輯推論下去,那麼就沒有一個人可以立功受獎了,因為人類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集體努力的産物。
如此看來,在金的眼裡,情報工作對赢得戰鬥的勝利來說很重要,但不那麼體面。
當然,如果尼米茲沒有接受羅奇福特對形勢的估計并據此采取行動,&ldquo海波&rdquo所提供的情報就毫無用處。
這也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的标志&mdash&mdash相信和信賴自己的參謀人員,有效地使用專家。
尼米茲早已擺脫了陳舊的&ldquo博物館情結&rdquo的束縛。
這種心理狀态曾使許多情報專家鑽進了死胡同。
他們純粹為了貯存數據資料,而不是将其付諸實際應用。
尼米茲對情報的觀念是動态的:事實是高品位的礦石,有待于仔細篩選,然後用提煉出的高純度金屬(準确的情報)鍛造出克敵制勝的武器。
由于這一突破,才有了美國後來那些成功的戰略。
尼米茲獲悉日本以南雲的航母艦隊為前導向中途島進發後,他不僅知道了自己作戰的地點及大緻時間,而且知道仗該怎麼打。
這将是一場空戰,因此他把戰列艦留在西海岸,不讓它們成為戰鬥中的點綴。
他必須讓每一艘可用的航母都發揮作用,因此他才要求竭盡全力搶修&ldquo約克城号&rdquo,使其能夠參戰。
迅速修複&ldquo約克城号&rdquo是一項巨大的成就,是一個帶戲劇性的初步勝利。
相比之下,日本人在修理&ldquo翔鶴号&rdquo和對&ldquo瑞鶴号&rdquo進行補充的問題上拖拖拉拉,滿以為沒有這兩艘參加過襲擊珍珠港的戰艦,他們也能把美太平洋艦隊吃掉。
但是知道敵人會在何時、何地及怎樣發動進攻并不等于已經勝券在握。
預警本身不可能帶來軍艦或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和飛機。
這些都不會像《聖經》裡的面包和魚那樣奇迹般地出現。
中途島的勝利離不開軍隊和地方的情報工作以及對所獲情報的巧妙運用。
尼米茲沒有被朝他駛來的龐大敵艦隊吓倒。
如果他看到氣勢洶洶的日本艦隊和自己手上的實際力量,把雙方的實力進行一番對比,暗自認為這個仗沒法打,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可以決定暫時放棄中途島,把寶貴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