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對日方的分析:“一團糟”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攻擊波飛機是到時間就起飛,根本沒有等待第一波攻擊飛機領隊的呼喚。
中途島的作戰方式可能受到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作戰經驗的影響&mdash&mdash當時淵田率領的空中打擊力量非常強大,是目标所無法抗拒的。
毫無疑問,戴維遜将軍對珍珠港的教訓仍然記憶猶新,他說:&ldquo各種設施均遭到破壞,我們對飛機的維修和加油的速度很慢,敵人應該發動第二波攻擊來摧毀我們停在地面上的飛機。
&rdquo 黑島認為南雲錯在對戰鬥機的使用上。
他認為,在這場戰鬥中,給航母提供盡可能強大的空中保護傘比為攻擊中途島的轟炸機護航更重要。
戰鬥機必須保護轟炸機,這是源田的信條。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黑島認為在中途島戰役中,南雲和源田在具體運用這條原則時不夠靈活,沒有随機應變。
他說:&ldquo過高估計戰鬥機的重要性,首先是來自襲擊珍珠港的成功,來自日本攻擊部隊在威克島戰鬥初期遇到的困難,也來自襲擊達爾文港的成功和攻擊錫蘭的戰績。
戰鬥機在這些戰鬥中的成就導緻日本人在中途島戰役中過高地估計了它們的能力。
&rdquo 讀者已看到第一航空艦隊零式機的飛行員是怎樣飛到筋疲力盡的。
如果航母上多一點戰鬥機,他們就有定期進行短暫休息的可能。
誰知道呢?那樣也許就會有足夠的截擊機來對付美國的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了。
宇垣批評了那種把航母&ldquo集中在一個戰鬥群&rdquo的做法,認為這&ldquo等于把許多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rdquo。
自戰争爆發直到這次戰役之前,這種編隊方法一直是成功的。
山口海軍少将一直反對分散兵力。
這一點通常足以使宇垣默不作聲。
但是中途島戰役暴露了這種編隊的缺點。
的确,當時日本人的航空母艦太密集了,一艘被發現就等于所有4艘都被發現。
評論者們的觀點出奇地一緻,都認為南雲一知道美特混艦隊裡有一艘航母,就應立即派飛機攻擊美艦隊,而無須考慮飛機上挂的是魚雷還是炸彈,也無須考慮有沒有截擊機掩護。
這種做法也許風險很大,但是事實證明,南雲這樣謹慎反而風險更大。
淵田和奧宮确信,當時山口催促立即發動進攻是正确的。
在&ldquo霧島号&rdquo上開會時,持批評态度的飛行員也持這樣的看法。
他們說,如果當時立即發動進攻,&ldquo即使我們的航母受俯沖轟炸機的攻擊,我們的損失也會比實際遭受的要輕得多&rdquo。
換句話說,即使美國人襲擊航母,日本人的飛機也已經升空,不會在甲闆上束手待斃。
源田說得更進一步,他事後的看法是,第一次接到&ldquo利根号&rdquo的偵察機關于發現美艦隊的報告,就應該立即停止轟炸機的重新裝彈作業。
當時他批準等待回收友永帶隊攻擊中途島後返回的飛機,而不是冒險命令他們在水上迫降。
&ldquo對我說來,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
&rdquo他反省說,&ldquo中途島海戰結束以來,我一直避免由于過分重視飛行員的生命而遲滞了作戰。
&rdquo這裡,源田記住了認真負責的軍官很難學到的這個教訓:戰局的發展也許會要求犧牲少數來保全多數。
在這種時候,對少數人的仁愛之情可能最終成為對大多數人的殘酷無情。
從濑戶内海出發前,南雲很可能就犯下了第一個錯誤。
襲擊珍珠港前,司令長官南雲曾持懷疑态度,這就促使像源田這樣一些參謀和淵田這樣一些飛行隊長去千方百計地驗證每一個想法,檢驗每一種戰術,訓練每一個人員使其技術達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他們認為自己将與強敵較量。
可是在出發攻擊中途島之前,在南雲身上已經看不到那種踏實穩重、講究實際的作風,更不用說還有什麼消極悲觀情緒了。
這時的南雲及其手下軍官趾高氣揚的程度,絲毫不亞于他們的飛行員和航母上的水兵,他們似乎放松了對部隊的要求。
千早總結說: 這4艘航母的艦員&hellip&hellip個個情緒高昂,還沒有同敵人較量,就覺得自己已經是勝利者了。
這種情況确實令人鼓舞。
但在現代戰争中這種态度和心理是異常危險的。
因為無論多麼小心謹慎都不為過,無論怎樣的計劃都不會太過周密、太過精确。
信心滿滿、情緒高昂的人往往容易輕舉妄動。
命運就是如此。
最終的厄運已經寫在牆上了,隻是肉眼凡胎的人沒有看見罷了。
&ldquo一切可能做的都做到了&rdquo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不合适。
然而,在指出南雲的錯誤之後,也必須指出,南雲和他的航空母艦艦長們是按照海軍最好的傳統戰法指揮作戰的。
由于這些戰術的運用,由于勇敢的零式機飛行員(雖然人數太少)的出色表現,由于美國人糟糕的命中率,南雲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之所以會出現最後那種敗局,是因為美國人交上了好運&mdash&mdash當魚雷機仍在實施攻擊的時候,俯沖轟炸機不期而至,與前者不謀而合、協同作戰,同時擊中了3艘日本航母。
如果沒有這短短的6分鐘,南雲滿可以成為勝利者,他的所有決策會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正确的。
膽怯會被說成是謹慎,猶豫不決會被說成是深思熟慮,僵硬刻闆會被說成是經驗之談。
而且,南雲不得不在一個注定要導緻失敗的戰略框架内行動。
十分值得稱贊的是,聯合艦隊的參謀們從不推卸自己的責任。
事實上,也确實有一些人幾乎是病态地熱衷于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中途島的作戰方式可能受到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作戰經驗的影響&mdash&mdash當時淵田率領的空中打擊力量非常強大,是目标所無法抗拒的。
毫無疑問,戴維遜将軍對珍珠港的教訓仍然記憶猶新,他說:&ldquo各種設施均遭到破壞,我們對飛機的維修和加油的速度很慢,敵人應該發動第二波攻擊來摧毀我們停在地面上的飛機。
&rdquo 黑島認為南雲錯在對戰鬥機的使用上。
他認為,在這場戰鬥中,給航母提供盡可能強大的空中保護傘比為攻擊中途島的轟炸機護航更重要。
戰鬥機必須保護轟炸機,這是源田的信條。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黑島認為在中途島戰役中,南雲和源田在具體運用這條原則時不夠靈活,沒有随機應變。
他說:&ldquo過高估計戰鬥機的重要性,首先是來自襲擊珍珠港的成功,來自日本攻擊部隊在威克島戰鬥初期遇到的困難,也來自襲擊達爾文港的成功和攻擊錫蘭的戰績。
戰鬥機在這些戰鬥中的成就導緻日本人在中途島戰役中過高地估計了它們的能力。
&rdquo 讀者已看到第一航空艦隊零式機的飛行員是怎樣飛到筋疲力盡的。
如果航母上多一點戰鬥機,他們就有定期進行短暫休息的可能。
誰知道呢?那樣也許就會有足夠的截擊機來對付美國的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機了。
宇垣批評了那種把航母&ldquo集中在一個戰鬥群&rdquo的做法,認為這&ldquo等于把許多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rdquo。
自戰争爆發直到這次戰役之前,這種編隊方法一直是成功的。
山口海軍少将一直反對分散兵力。
這一點通常足以使宇垣默不作聲。
但是中途島戰役暴露了這種編隊的缺點。
的确,當時日本人的航空母艦太密集了,一艘被發現就等于所有4艘都被發現。
評論者們的觀點出奇地一緻,都認為南雲一知道美特混艦隊裡有一艘航母,就應立即派飛機攻擊美艦隊,而無須考慮飛機上挂的是魚雷還是炸彈,也無須考慮有沒有截擊機掩護。
這種做法也許風險很大,但是事實證明,南雲這樣謹慎反而風險更大。
淵田和奧宮确信,當時山口催促立即發動進攻是正确的。
在&ldquo霧島号&rdquo上開會時,持批評态度的飛行員也持這樣的看法。
他們說,如果當時立即發動進攻,&ldquo即使我們的航母受俯沖轟炸機的攻擊,我們的損失也會比實際遭受的要輕得多&rdquo。
換句話說,即使美國人襲擊航母,日本人的飛機也已經升空,不會在甲闆上束手待斃。
源田說得更進一步,他事後的看法是,第一次接到&ldquo利根号&rdquo的偵察機關于發現美艦隊的報告,就應該立即停止轟炸機的重新裝彈作業。
當時他批準等待回收友永帶隊攻擊中途島後返回的飛機,而不是冒險命令他們在水上迫降。
&ldquo對我說來,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
&rdquo他反省說,&ldquo中途島海戰結束以來,我一直避免由于過分重視飛行員的生命而遲滞了作戰。
&rdquo這裡,源田記住了認真負責的軍官很難學到的這個教訓:戰局的發展也許會要求犧牲少數來保全多數。
在這種時候,對少數人的仁愛之情可能最終成為對大多數人的殘酷無情。
從濑戶内海出發前,南雲很可能就犯下了第一個錯誤。
襲擊珍珠港前,司令長官南雲曾持懷疑态度,這就促使像源田這樣一些參謀和淵田這樣一些飛行隊長去千方百計地驗證每一個想法,檢驗每一種戰術,訓練每一個人員使其技術達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他們認為自己将與強敵較量。
可是在出發攻擊中途島之前,在南雲身上已經看不到那種踏實穩重、講究實際的作風,更不用說還有什麼消極悲觀情緒了。
這時的南雲及其手下軍官趾高氣揚的程度,絲毫不亞于他們的飛行員和航母上的水兵,他們似乎放松了對部隊的要求。
千早總結說: 這4艘航母的艦員&hellip&hellip個個情緒高昂,還沒有同敵人較量,就覺得自己已經是勝利者了。
這種情況确實令人鼓舞。
但在現代戰争中這種态度和心理是異常危險的。
因為無論多麼小心謹慎都不為過,無論怎樣的計劃都不會太過周密、太過精确。
信心滿滿、情緒高昂的人往往容易輕舉妄動。
命運就是如此。
最終的厄運已經寫在牆上了,隻是肉眼凡胎的人沒有看見罷了。
&ldquo一切可能做的都做到了&rdquo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不合适。
然而,在指出南雲的錯誤之後,也必須指出,南雲和他的航空母艦艦長們是按照海軍最好的傳統戰法指揮作戰的。
由于這些戰術的運用,由于勇敢的零式機飛行員(雖然人數太少)的出色表現,由于美國人糟糕的命中率,南雲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之所以會出現最後那種敗局,是因為美國人交上了好運&mdash&mdash當魚雷機仍在實施攻擊的時候,俯沖轟炸機不期而至,與前者不謀而合、協同作戰,同時擊中了3艘日本航母。
如果沒有這短短的6分鐘,南雲滿可以成為勝利者,他的所有決策會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正确的。
膽怯會被說成是謹慎,猶豫不決會被說成是深思熟慮,僵硬刻闆會被說成是經驗之談。
而且,南雲不得不在一個注定要導緻失敗的戰略框架内行動。
十分值得稱贊的是,聯合艦隊的參謀們從不推卸自己的責任。
事實上,也确實有一些人幾乎是病态地熱衷于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