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随時有可能再次遭到威脅”

關燈
!&rdquo反正他知道自己的說的是什麼。

     對羅奇福特的親密同事萊頓來說,這一階段也是對勝利保持清醒頭腦的時候。

    萊頓後來說:&ldquo在珍珠港事件的時候,他們根本不願聽我的;可是到中途島戰役的時候,他們願聽了。

    &rdquo 但是,還沒有人能使埃蒙斯為此唱贊歌。

    5月15日,埃蒙斯又一次發出警告,解釋已經在夏威夷實行的軍事管制法。

    他說: 真正的侵略和戰争的恐怖已經在我們頭上降臨。

    現在我們這裡随時有可能再次遭到威脅。

     民衆和軍隊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使這一戰區作好準備,以便對付任何事變。

     尼米茲下令作好&ldquo以艦隊對付入侵&rdquo的準備,這引起埃蒙斯的反對,因為這樣第七航空隊的轟炸機就要聽從太平洋艦隊的指揮。

    5月中旬,他向尼米茲送出一份陸軍情報部對形勢的分析材料,并附上自己表示贊同的理由。

    他指出海軍的作戰計劃是基于對敵方意圖的估計而不是基于對敵方能力的估計。

    而敵人是有能力再次進攻瓦胡島的。

     埃蒙斯說得很對。

    珍珠港事件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慘痛的教訓:如果美國人不去研究日本人能夠幹些什麼,而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日本人可能幹些什麼,那麼,什麼樣的事情都會發生。

    但麻煩的是,在當時情況下,尼米茲沒有選擇餘地。

    他的艦艇和飛機數量有限,不足以對付山本的所有作戰方案。

    不過,尼米茲能夠、而且确實指派了一名參謀&mdash&mdash詹姆斯·M.斯蒂爾海軍上校&mdash&mdash對萊頓、羅奇福特及他們同事的分析逐點提出過質疑。

     埃蒙斯在華盛頓的許多上司甚至更懷疑。

    俗話說:&ldquo如果一件事聽起來太好,不像是真的,倒可能是真的。

    &rdquo這些情報中有一些看來言過其實,正如陸軍參謀長喬治·C.馬歇爾在國會珍珠港事件調查委員會上作證時說的: &hellip&hellip當時日軍的一支部隊把中途島作為其郵政地址,這使我們非常不安。

    他們這樣公開暴露自己的企圖似乎有點太過分了。

    後來敵人的艦隊真的出現了,我們才松了口氣。

    因為要是我們真的上了敵人的當,把數量有限的艦艇都集中到中途島海域,而日本人卻進攻他處,那麼他們就不會遇到任何抵抗了。

     由于當時馬歇爾根本不了解全部情況,或是由于他這些年來忘記了一些情況,所以他把獲悉日本作戰計劃的功勞歸于&ldquo魔術&rdquo&mdash&mdash它破譯了日本最高層的外交密碼,即美國人所稱的&ldquo紫密&rdquo13。

    但是他強調指出,不能對情報機構提供的所有情況都信以為真: &hellip&hellip我們不得不進行仔細核查,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就會吃大虧。

    如果對方政府善于此道,突然發現我們破譯了他們的密碼,正在截獲他們的情報,他們必然會竭盡全力将計就計,将我們引入災難。

     尼米茲當然知道一旦他估計錯誤,後果會多麼嚴重。

    但是海軍之所以在他肩上綴上4顆星并任命他為太平洋艦隊司令,就是要他作出這種極為痛苦卻又深謀遠慮的決策,如果這些決策導緻慘敗,就得引咎自責,因此,他繼續收縮戰線。

    當時哈爾西的第十六特混艦隊在距珊瑚海戰場約1000海裡處活動。

    将海軍陸戰隊一個中隊的戰鬥機留駐努美阿後,哈爾西率2艘航空母艦、4艘重巡洋艦、8艘驅逐艦及2艘油船,繼續在這一帶偵察。

    美國艦隊總司令指示其特混艦隊不得超越岸基飛機空中掩護的範圍,哈爾西非常生氣,感到這簡直就像打斷了他的雙腿,使他動彈不得。

    5月15日,哈爾西怒氣未消,就接到尼米茲要他返回珍珠港的命令。

     艦上、岸上,美國部隊都在加緊戰役準備。

    這時,日本海軍開始意識到他們為珊瑚海海戰的所謂勝利付出的真正代價。

    &ldquo第五航空母艦戰隊的傷亡名單報了上來,&rdquo三和在5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 &ldquo瑞鶴号&rdquo空勤人員損失約40%,&ldquo翔鶴号&rdquo損失約30%。

    從傷亡名單看,戰鬥非常激烈。

     高橋赫一海軍少佐陣亡&hellip&hellip天哪! 但是我們必須記住,救國就需要這種精神,即空戰人員火一般的戰鬥精神。

    這種精神應該在帝國海軍中發揚光大。

     冷靜、可靠的高橋是空襲珍珠港時的俯沖轟炸機隊隊長,他的死對日本人是個沉重的打擊。

    日本海軍早期取得的每一次空戰勝利都消耗了其力量之本&mdash&mdash富有戰鬥經驗的飛行員隊伍。

    剛剛培養出來的新飛行員無論多麼求戰心切,多麼勇敢頑強,都不能完全代替像高橋這樣技術娴熟的沙場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