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公案
關燈
小
中
大
幾時成佛?&rdquo州雲:&ldquo待虛空落地。
&rdquo僧雲:&ldquo虛空幾時落地?&rdquo州雲:&ldquo待柏樹子成佛。
&rdquo 而後,大慧禅師注釋道: &ldquo看此話,不得作柏樹子不成佛想,虛空不落地想,畢竟如何?虛空落地時,柏樹子成佛;柏樹子成佛時,虛空落地,定也思之!&rdquo[29]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禅家倡導在任何場合都使用順應日常生活的至為具體的表現手段。
但是,其具體施教接化手段又宛如外星人所作所為,而與現實世界的常識性經驗相矛盾。
雖然禅家施教接化手段看起來似乎完全否定,但是禅家始終緻力于表現具體而特殊的世界。
雖然禅家與常識情理世界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但并不否定這個世界,禅家采用的就是這種效果精彩顯著的施教接化手段。
禅家力圖用完全新奇的觀點來改造舊世界,這一點與哥白尼的思維行動如出一轍。
我剛才談到,禅的信心并非通俗意義範疇的信仰,既無&ldquo主&rdquo亦無&ldquo客&rdquo,屬于&ldquo無信仰之信仰&rdquo。
目的在于強調在這個感覺和知性的世界上重疊着一個真實的世界。
如果理解了這一觀點,感覺和知性的世界就等同于真實的世界,也就等同于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禅家的&ldquo信心&rdquo始終具有創造性,我們由此而時時刻刻開創着新的生活。
禅家的世界毫無腐朽之物,換言之,禅不是任憑虛空的概念及抽象和普遍的概念現象所主宰之物。
大慧禅師在《示妙智居士》中引用了這樣一段話頭: 在昔歸宗拭眼禅師,曾有僧問:&ldquo如何是佛?&rdquo宗雲:&ldquo我向汝道,汝還信否?&rdquo僧雲:&ldquo和尚誠言焉敢不信。
&rdquo宗雲:&ldquo隻汝便是!&rdquo僧聞宗語谛審思惟。
良久曰:&ldquo隻某便是,佛卻如何保任?&rdquo宗曰:&ldquo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rdquo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
關于這段證悟因緣,大慧禅師評論道: &ldquo這僧初無決定信,聞歸宗直指之言。
猶懷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
歸宗老婆心切,向他所秉執處,以金剛王寶劍,用事劈面便揮,這僧方在萬仞崖頭獨足而立,被歸宗一揮,始肯放身舍命。
&rdquo[30] 從邏輯理論觀點來看,公案将有關人的本性和命運,以及其他宗教、哲學的一切疑問彙集于公案一問之中,對于集中解決諸般矛盾極為有益。
公案本身毫無任何操縱奇迹的魔力,而隻不過是一塊所謂&ldquo敲門磚&rdquo或&ldquo指月的手指&rdquo。
我們的重要目的在于通過敲門磚或指向月亮的手指,即借助公案更順利、更快捷地抵達見性證悟的境界,所以公案與見性證悟二者關系密切。
作為一種經驗的&ldquo悟&rdquo屬于心理範疇,因此公案也具有心理層次的因素。
公案的方式完全屬于非邏輯性,同時又完全屬于邏輯性。
僅就公案疑難的解決方法而言,存在着邏輯性的一面。
毋庸贅言,這種邏輯并不為多數人所理解。
禅家對&ldquo扇子非為扇子,故為扇子&rdquo的理解與其稱之為理解,不如稱其為超理性,這與我們的心理毫無相幹。
但是所有的理解,不論純粹抑或抽象的理解都是基于經驗的産物,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屬于心理範疇。
雖然&ldquo悟&rdquo具有獨自的心理和邏輯内涵,但是絕不可認為&ldquo悟&rdquo就是由某種經驗的心理和邏輯内涵所構成的,&ldquo悟&rdquo中蘊藏着來自精神的某種因素。
這種所謂精神性、超自然性,甚至超合理性之物就是我們所讨論的禅。
悟的心理層次與意識的情意層次的相互結合,發生于以大慧禅師所稱的&ldquo決定心&rdquo挑戰公案之時。
解開公案疑難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而這種努力來源于頑強的意志。
保持由公案所激發的理性好奇心需要堅定的決心。
當然,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決心,破解公案時更是如此。
禅師的作用在于磨耗參禅者的精力,判斷評估參禅者的進步狀态和程度,禅師往往不停地催促參禅者發奮向前。
參禅者與禅師最初的語言接觸并非一件惱人之事,因為可以運用語言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想法。
但是幾個回合下來以後,參禅者與禅師之間的語言交鋒達到&ldquo對決&rdquo階段後,參禅者往往陷入有口無言、手足無措的窘境。
參禅者彙集禅堂打坐參禅時,時常被年長的師兄強迫着領到禅師的丈室。
這種強迫性的&ldquo導引&rdquo表面上看來完全不合道理,因為破解公案必須依靠本人的主觀努力,而與他人的客觀相助無關,而事實上這種看似十分強迫的人為手段往往有助于參禅者獲得證悟體驗,可以有效地培養參禅者的所謂&ldquo決定心&rdquo,可以使意志較為薄弱的參禅者參禅悟道的信念更加堅定。
參禅者的意識一般都是在某種人為的改造或刺激之下而進入證悟狀态的準備階段的,所以不論有無強迫性&ldquo導引&rdquo,将意識提高到高度集中狀态是極為重要的。
将意識提高到隻保留自身所追求的兩條前進道路的最高度緊張的狀态。
其中一條道路為遭遇挫折而脫離到意識之外,而另一條道路則為超越極限而開辟出&ldquo悟&rdquo這一嶄新的天地。
探索公案之初,應該樹立明确而堅定的目标。
如果不能有意識地經常用既定目标激勵自身,則将難以消除心理上的緊張情緒而導緻自身努力的目标破滅。
即使幸運地抵達了證悟境界,樹立一個堅定的目标也将使參禅者增加強烈的自尊心。
參禅者之所以脫離了正确的軌道,其原因在于參禅者本身的某種素質的欠缺。
一般來說,一切事物總是自然而然地不斷向前發展,參解公案也是如此。
經過刻苦努力通常能獲得預期的結果,即抵達十全十美的徹悟境界。
毋庸贅言,這裡所說的&ldquo自然而然&rdquo&ldquo理所當然&rdquo與&ldquo超自然&rdquo&ldquo超邏輯&rdquo的意義相同。
由此可見,抵達證悟終點之前毫不松懈的&ldquo決定心&rdquo及決心的心理因素十分重要,它相當于某一邏輯理論法則始終朝着最終目标而探求真理。
本來,邏輯理論法則作為消除人的精神不安的手段無能為力,所以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但我們在這一過程中被推到了斷壁懸崖頂端。
迄今為止,我們一步一步地按照邏輯理論思維方式走了過來,終于抵達了無底深淵的邊緣。
由于已經身臨絕境,所以無路可退。
在這個緊要關頭,&ldquo決定心&rdquo将發揮作用而創造奇迹,這個作用就是飛躍懸崖斷壁的作用。
在這種場合,作為邏輯理論手段的意識将讓位于與精神融為一體的意識。
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在位于火、水流淌的彼岸的彌陀的相邀之下,沿&ldquo白道&rdquo而行進的階段,也就是被現身于混沌烏黑雲端的神的慈愛所環抱。
這一思維變化的過程,各類不同宗教分别稱之為開悟、拯救、解脫、複活、往生淨土等等。
&ldquo悟&rdquo為禅家用語,禅的所有一切都始于悟,而終于&ldquo忘卻&rdquo悟。
始終作為悟而存在的&ldquo悟&rdquo并非&ldquo悟&rdquo,這種&ldquo悟&rdquo被稱之為&ldquo臭氣熏天之悟&rdquo。
所謂&ldquo悟&rdquo必須在證悟過程中丢棄&ldquo悟&rdquo本身,這種産物才可以稱之為&ldquo悟&rdquo。
本來,悟與心理及邏輯理論毫無關聯。
随着公案制度的發展,心理因素自然而然地對悟産生了影響作用。
公案制度下的悟,作為發自&ldquo無意識者&rdquo内心深處的自然産物,其純粹的特異性雖然略有喪失,但在參禅者的意識中被強行加了人為和心理因素的色彩。
因此,心理因素日益受到重視。
禅林古德們主張,如若缺乏堅定不移的至誠心,則難以使公案的銅牆鐵壁屈服于參禅者的進攻。
關于這個問題,下面我将再次引用大慧禅師所闡述的觀點加以說明。
公案禅制度對習禅問道的重要作用顯現于宋代的圓悟和大慧兩位禅師以後。
大慧被公認為反對宏智(1091~1157)倡導的&ldquo默照禅&rdquo的公案創始者。
大慧認為宏智一派所倡導的&ldquo默照禅&rdquo将導緻一切意識内容的空洞化,其結果将扼殺禅的生命,使禅變成石頭般的冰冷僵硬之物,故而加以強烈譴責。
宏智一派則認為,&ldquo公案禅&rdquo占主導地位的禅修方法手段過于人工雕琢,作為達到證悟的手段,将混亂的觀念導入了主觀意識,而加以駁斥。
上述論争的優劣利弊姑且不論,大慧主張,堅強的意志對于禅修來說至關重要。
大慧在緻其俗家弟子妙明居士的長信中闡述了自身的有關見解: 既辦此心,要理會這一着子。
先須立決定志,觸境逢緣,或逆或順,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種種邪說。
用應緣時,常以無常迅速生死二字,貼在鼻孔尖頭上。
又如欠了人萬百貫債,無錢還得,被債主守定門戶,憂愁怕怖千思萬量,求還不可得。
若常存此心,則有趣向分。
若半進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裡無智愚夫。
何以故?為渠百不知百不解,卻無許多惡知惡覺作障礙,一味守愚而已。
古德有言:&ldquo研窮至理以悟為則。
&rdquo 近年以來,多有不信悟底宗師,說悟為诳呼人,說悟為建立,說悟為把定,說悟為落在第二頭。
披卻獅子皮,作野幹鳴者,不可勝數。
不具擇法眼者,往往遭此輩幻惑,不可不審而思,思而察也。
[31] 天目山的高峰原妙(?~1295)的見解與大慧禅師較為相近: 若論此事。
隻要當人的有切心。
才有切心,真疑便起。
真疑起時,不屬漸次,直下便能塵勞頓息,昏散屏除。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行亦不知行,坐亦不知坐,寒亦不知寒,熱亦不知熱,吃茶不知茶,吃飯不知飯,終日呆憃憃地,卻似個泥塑木雕底。
故謂牆壁無殊,才有遮境界現前,即是到家之消息也。
決定去他不遠也,巴得構也,撮得着也,隻待時刻而已。
又卻不得見恁麼說,起一念精進心求之。
又卻不得将心待之,又卻不得要一念縱之,又卻不得要一念棄之。
直須堅凝正念,以悟為則。
當此之際,有八萬四千魔軍,在汝六根門頭伺候。
所有一切奇異殊勝善惡應驗之事,随汝心設,随汝心生,随汝心求,随汝心現。
凡有所欲,無不遂之。
汝若瞥起毫厘差别心,拟生纖塵妄想念。
即便堕他圈缋即便被他做主,即便聽他指揮,便乃口說魔話,心行魔行,反诽他非,自譽真道。
般若正因,從茲永泯,菩提種子,不複生芽。
劫劫生生,常為伴侶。
當知此諸魔境,皆從自心所起,自心所生。
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天台雲,汝之伎倆有盡,我之不采無窮,誠哉是言也。
但隻要一切處放教冷冰冰地去,平妥妥地去,純清絕點去,一念萬年去,如個守屍鬼子。
守來守去,疑團子欻然爆地一聲,管取驚天動地。
[32] 如果将所謂&ldquo疑團子&rdquo譯成英文的話,可能會使人産生異樣的感覺。
中文的原意為&ldquo疑團&rdquo或&ldquo疑念之症結&rdquo,具體是指破解公案至某一階段時參禅者的心理活動狀态,并非理性用語,而是指心理意識步入絕境的一種狀态。
&ldquo疑&rdquo字看似具有理性因素,而在這裡是指參禅者心理意識的封鎖狀态,即思維的流動遭到封鎖,止步不前而凍結成一個僵死的團塊形狀。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集中的狀态。
心理意識被這一&ldquo團塊&rdquo完全占領,通暢的思想理念的潮流堵塞不通而形成了&ldquo疑團&rdquo。
這道封鎖線被突破之時即為證悟,即心理意識再次恢複正常活動的瞬間。
心理意識突然覺察到其本身的變化,這種變化具有超越心理作用的意義。
團塊消失,疑念化解,一個迄今為止難以想象的嶄新境界展現在了參禅者的面前。
(六)拳打腳踢 破解公案,僅僅依靠&ldquo決定心&rdquo不可能達到目的。
當某種危機來臨之際,心理意識往往由失足落入的&ldquo壕溝&rdquo發生轉變,所以這時需要來自外界他人的某種撞擊。
所謂必要的撞擊一般表現為憤怒、義憤、屈辱等激烈的情緒興奮形式。
在這種激情的刺激下,往往可以獲得某種異常的力量,從而打破平素所設計的意識限界。
換言之,激烈的情緒波動,能夠喚醒我們心中平素未曾意識到的不可思議的力量。
孔子的弟子顔淵問仁,子曰:&ldquo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dquo[33]這裡談到了沖破束縛自己手腳的障礙的重要性。
由此看來,需要運用某種異常手段來刺激當事者本人。
禅師對于人的這一心理層次異常清楚,所以選擇極為适當的時機加以實踐,譬如對禅修弟子拳打腳踢等等。
這些看似冷漠粗暴的接化施教手段絕非出自禅師心中的憤慨,而是禅師利用弟子們的不滿和憤慨情緒而施行的引導手段。
伊達自得(1802~1877)為日本明治初年紀州藩主的重臣,因惹怒主人而被迫蟄居家中。
他借此難得機會開始專心緻志地研究三藏。
經數年獲得了自由之身以後,他又矢志禅修,經人介紹,拜在以接機施教手段嚴厲而聞名禅林的京都某禅師門下參禅修道。
伊達自以為參得了公案而前往禅師處禀報,不料禅師一言未發而将他暴打了一頓。
禅師的這番舉動深深地挫傷了這位具有強烈自尊心的老年強悍武士。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憤怒而向身為介紹人的友人訴說了内心的苦衷:&ldquo我雖苟為武士,但迄今為止還未曾遭受過來自君主或雙親的如此有損體面的虐待,這類無禮之徒實在讓人難以忍耐。
我一定要和這個假和尚好好地算算賬。
我先割了他的腦袋,然後自己切腹自殺,不然實在難以忍受這般羞辱。
&rdquo 這位友人聞之泰然而道:&ldquo你割了和尚的頭又有什麼用呢?和尚的心中壓根兒就不存在&lsquo我&rsquo這個字眼,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為了&lsquo禅&rsquo這個字。
你倒是應該仔細地想一想,拳打腳踢一定自有緣由。
&rdquo 伊達隻得告别友人,閉門隐居,開始聚精會神地冥思苦想公案。
數日後,宛如天色破曉,心中豁然明朗,終于破解了公案的真谛。
于是,他立刻趕到禅師的丈室,向禅師禀報了透徹的見解。
今北洪川(1816~1892)為日本近世著名禅師。
年輕時曾為儒者,由于心靈始終不得滿足,25歲便轉身投入禅門,落發為僧。
他的師父大拙和尚以接化手段狠辣峻烈而聞名禅林,對待今北洪川更為嚴格。
有一天,今北洪川奉禅師之命為來客燒豆腐湯。
由于他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廚師訓練,所以把一塊好端端的豆腐切得稀爛。
禅師為此勃然大怒,一氣之下要把他趕出寺門。
作為第三者,一般都會認為這個處罰未免過重,況且洪川本人也低頭認錯并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但禅師就是不依不饒,不肯善罷甘休。
今北洪川這個剛入門不久的小和尚無所适從,沮喪到了極點。
一個平素經常照顧他的師兄目睹了這一切,主動好言勸解禅師,平息了他心頭的怒火。
其後,今北洪川因聞禅師說禅而有所啟發,誤以為已經證悟。
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弦的是如下兩句: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34] 這兩句有名的七言絕句,曾經喚起鐮倉圓覺寺的創建者佛光國師對禅法的深切關心。
日後,今北洪川接任了圓覺寺的管長(住持)。
但是,大拙禅師對今北洪川的所謂證悟見解根本不屑一顧。
禅師近乎無情的排斥态度驅使今北洪川更加集中自身的思維和直覺能力,專心緻志于禅修。
但是,今北洪川還是陷入了絕境,迷失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失去了後退的方法。
每次向禅師禀報自身的禅修見解,得到的都是禅師無條件的斥責,乃至不分青紅皂白的毆打。
今北洪川失望沮喪至極,為阻擋自身精神覺醒的所作惡業的重負而悲泣。
但是,其師一如既往地毫不留情,一言一行都充滿了憎惡之心。
雖然今北洪川對自身所處的不幸慘狀深感悲哀,但是他絕沒有氣餒和動搖,反而愈發恭敬地全力照料當時正在患病的禅師。
日複一日,極為艱難的禅修生活使今北洪川的體質逐漸衰弱,食欲減退、面色蒼白。
同門的學人不禁暗自擔心洪川可能不久就要屈服于嚴峻的考驗。
但是,今北洪川本人的心境卻完全不同,因為他确信自己已經逐漸地适應了這一禅修環境,正在日益進步。
有一天晚上,今北洪川來到禅堂,同門的僧衆都外出參加佛事活動,空無一人。
他專心緻志地參禅了一夜,甚至連天明也沒有察覺,隻是恍恍惚惚地聽到了報晨的擊闆聲音。
終于,他覺察到自己已經行進到了即将破解&l
&rdquo僧雲:&ldquo虛空幾時落地?&rdquo州雲:&ldquo待柏樹子成佛。
&rdquo 而後,大慧禅師注釋道: &ldquo看此話,不得作柏樹子不成佛想,虛空不落地想,畢竟如何?虛空落地時,柏樹子成佛;柏樹子成佛時,虛空落地,定也思之!&rdquo[29]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禅家倡導在任何場合都使用順應日常生活的至為具體的表現手段。
但是,其具體施教接化手段又宛如外星人所作所為,而與現實世界的常識性經驗相矛盾。
雖然禅家施教接化手段看起來似乎完全否定,但是禅家始終緻力于表現具體而特殊的世界。
雖然禅家與常識情理世界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但并不否定這個世界,禅家采用的就是這種效果精彩顯著的施教接化手段。
禅家力圖用完全新奇的觀點來改造舊世界,這一點與哥白尼的思維行動如出一轍。
我剛才談到,禅的信心并非通俗意義範疇的信仰,既無&ldquo主&rdquo亦無&ldquo客&rdquo,屬于&ldquo無信仰之信仰&rdquo。
目的在于強調在這個感覺和知性的世界上重疊着一個真實的世界。
如果理解了這一觀點,感覺和知性的世界就等同于真實的世界,也就等同于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禅家的&ldquo信心&rdquo始終具有創造性,我們由此而時時刻刻開創着新的生活。
禅家的世界毫無腐朽之物,換言之,禅不是任憑虛空的概念及抽象和普遍的概念現象所主宰之物。
大慧禅師在《示妙智居士》中引用了這樣一段話頭: 在昔歸宗拭眼禅師,曾有僧問:&ldquo如何是佛?&rdquo宗雲:&ldquo我向汝道,汝還信否?&rdquo僧雲:&ldquo和尚誠言焉敢不信。
&rdquo宗雲:&ldquo隻汝便是!&rdquo僧聞宗語谛審思惟。
良久曰:&ldquo隻某便是,佛卻如何保任?&rdquo宗曰:&ldquo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rdquo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
關于這段證悟因緣,大慧禅師評論道: &ldquo這僧初無決定信,聞歸宗直指之言。
猶懷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
歸宗老婆心切,向他所秉執處,以金剛王寶劍,用事劈面便揮,這僧方在萬仞崖頭獨足而立,被歸宗一揮,始肯放身舍命。
&rdquo[30] 從邏輯理論觀點來看,公案将有關人的本性和命運,以及其他宗教、哲學的一切疑問彙集于公案一問之中,對于集中解決諸般矛盾極為有益。
公案本身毫無任何操縱奇迹的魔力,而隻不過是一塊所謂&ldquo敲門磚&rdquo或&ldquo指月的手指&rdquo。
我們的重要目的在于通過敲門磚或指向月亮的手指,即借助公案更順利、更快捷地抵達見性證悟的境界,所以公案與見性證悟二者關系密切。
作為一種經驗的&ldquo悟&rdquo屬于心理範疇,因此公案也具有心理層次的因素。
公案的方式完全屬于非邏輯性,同時又完全屬于邏輯性。
僅就公案疑難的解決方法而言,存在着邏輯性的一面。
毋庸贅言,這種邏輯并不為多數人所理解。
禅家對&ldquo扇子非為扇子,故為扇子&rdquo的理解與其稱之為理解,不如稱其為超理性,這與我們的心理毫無相幹。
但是所有的理解,不論純粹抑或抽象的理解都是基于經驗的産物,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屬于心理範疇。
雖然&ldquo悟&rdquo具有獨自的心理和邏輯内涵,但是絕不可認為&ldquo悟&rdquo就是由某種經驗的心理和邏輯内涵所構成的,&ldquo悟&rdquo中蘊藏着來自精神的某種因素。
這種所謂精神性、超自然性,甚至超合理性之物就是我們所讨論的禅。
悟的心理層次與意識的情意層次的相互結合,發生于以大慧禅師所稱的&ldquo決定心&rdquo挑戰公案之時。
解開公案疑難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而這種努力來源于頑強的意志。
保持由公案所激發的理性好奇心需要堅定的決心。
當然,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決心,破解公案時更是如此。
禅師的作用在于磨耗參禅者的精力,判斷評估參禅者的進步狀态和程度,禅師往往不停地催促參禅者發奮向前。
參禅者與禅師最初的語言接觸并非一件惱人之事,因為可以運用語言自由地表達自身的想法。
但是幾個回合下來以後,參禅者與禅師之間的語言交鋒達到&ldquo對決&rdquo階段後,參禅者往往陷入有口無言、手足無措的窘境。
參禅者彙集禅堂打坐參禅時,時常被年長的師兄強迫着領到禅師的丈室。
這種強迫性的&ldquo導引&rdquo表面上看來完全不合道理,因為破解公案必須依靠本人的主觀努力,而與他人的客觀相助無關,而事實上這種看似十分強迫的人為手段往往有助于參禅者獲得證悟體驗,可以有效地培養參禅者的所謂&ldquo決定心&rdquo,可以使意志較為薄弱的參禅者參禅悟道的信念更加堅定。
參禅者的意識一般都是在某種人為的改造或刺激之下而進入證悟狀态的準備階段的,所以不論有無強迫性&ldquo導引&rdquo,将意識提高到高度集中狀态是極為重要的。
将意識提高到隻保留自身所追求的兩條前進道路的最高度緊張的狀态。
其中一條道路為遭遇挫折而脫離到意識之外,而另一條道路則為超越極限而開辟出&ldquo悟&rdquo這一嶄新的天地。
探索公案之初,應該樹立明确而堅定的目标。
如果不能有意識地經常用既定目标激勵自身,則将難以消除心理上的緊張情緒而導緻自身努力的目标破滅。
即使幸運地抵達了證悟境界,樹立一個堅定的目标也将使參禅者增加強烈的自尊心。
參禅者之所以脫離了正确的軌道,其原因在于參禅者本身的某種素質的欠缺。
一般來說,一切事物總是自然而然地不斷向前發展,參解公案也是如此。
經過刻苦努力通常能獲得預期的結果,即抵達十全十美的徹悟境界。
毋庸贅言,這裡所說的&ldquo自然而然&rdquo&ldquo理所當然&rdquo與&ldquo超自然&rdquo&ldquo超邏輯&rdquo的意義相同。
由此可見,抵達證悟終點之前毫不松懈的&ldquo決定心&rdquo及決心的心理因素十分重要,它相當于某一邏輯理論法則始終朝着最終目标而探求真理。
本來,邏輯理論法則作為消除人的精神不安的手段無能為力,所以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但我們在這一過程中被推到了斷壁懸崖頂端。
迄今為止,我們一步一步地按照邏輯理論思維方式走了過來,終于抵達了無底深淵的邊緣。
由于已經身臨絕境,所以無路可退。
在這個緊要關頭,&ldquo決定心&rdquo将發揮作用而創造奇迹,這個作用就是飛躍懸崖斷壁的作用。
在這種場合,作為邏輯理論手段的意識将讓位于與精神融為一體的意識。
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在位于火、水流淌的彼岸的彌陀的相邀之下,沿&ldquo白道&rdquo而行進的階段,也就是被現身于混沌烏黑雲端的神的慈愛所環抱。
這一思維變化的過程,各類不同宗教分别稱之為開悟、拯救、解脫、複活、往生淨土等等。
&ldquo悟&rdquo為禅家用語,禅的所有一切都始于悟,而終于&ldquo忘卻&rdquo悟。
始終作為悟而存在的&ldquo悟&rdquo并非&ldquo悟&rdquo,這種&ldquo悟&rdquo被稱之為&ldquo臭氣熏天之悟&rdquo。
所謂&ldquo悟&rdquo必須在證悟過程中丢棄&ldquo悟&rdquo本身,這種産物才可以稱之為&ldquo悟&rdquo。
本來,悟與心理及邏輯理論毫無關聯。
随着公案制度的發展,心理因素自然而然地對悟産生了影響作用。
公案制度下的悟,作為發自&ldquo無意識者&rdquo内心深處的自然産物,其純粹的特異性雖然略有喪失,但在參禅者的意識中被強行加了人為和心理因素的色彩。
因此,心理因素日益受到重視。
禅林古德們主張,如若缺乏堅定不移的至誠心,則難以使公案的銅牆鐵壁屈服于參禅者的進攻。
關于這個問題,下面我将再次引用大慧禅師所闡述的觀點加以說明。
公案禅制度對習禅問道的重要作用顯現于宋代的圓悟和大慧兩位禅師以後。
大慧被公認為反對宏智(1091~1157)倡導的&ldquo默照禅&rdquo的公案創始者。
大慧認為宏智一派所倡導的&ldquo默照禅&rdquo将導緻一切意識内容的空洞化,其結果将扼殺禅的生命,使禅變成石頭般的冰冷僵硬之物,故而加以強烈譴責。
宏智一派則認為,&ldquo公案禅&rdquo占主導地位的禅修方法手段過于人工雕琢,作為達到證悟的手段,将混亂的觀念導入了主觀意識,而加以駁斥。
上述論争的優劣利弊姑且不論,大慧主張,堅強的意志對于禅修來說至關重要。
大慧在緻其俗家弟子妙明居士的長信中闡述了自身的有關見解: 既辦此心,要理會這一着子。
先須立決定志,觸境逢緣,或逆或順,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種種邪說。
用應緣時,常以無常迅速生死二字,貼在鼻孔尖頭上。
又如欠了人萬百貫債,無錢還得,被債主守定門戶,憂愁怕怖千思萬量,求還不可得。
若常存此心,則有趣向分。
若半進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裡無智愚夫。
何以故?為渠百不知百不解,卻無許多惡知惡覺作障礙,一味守愚而已。
古德有言:&ldquo研窮至理以悟為則。
&rdquo 近年以來,多有不信悟底宗師,說悟為诳呼人,說悟為建立,說悟為把定,說悟為落在第二頭。
披卻獅子皮,作野幹鳴者,不可勝數。
不具擇法眼者,往往遭此輩幻惑,不可不審而思,思而察也。
[31] 天目山的高峰原妙(?~1295)的見解與大慧禅師較為相近: 若論此事。
隻要當人的有切心。
才有切心,真疑便起。
真疑起時,不屬漸次,直下便能塵勞頓息,昏散屏除。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行亦不知行,坐亦不知坐,寒亦不知寒,熱亦不知熱,吃茶不知茶,吃飯不知飯,終日呆憃憃地,卻似個泥塑木雕底。
故謂牆壁無殊,才有遮境界現前,即是到家之消息也。
決定去他不遠也,巴得構也,撮得着也,隻待時刻而已。
又卻不得見恁麼說,起一念精進心求之。
又卻不得将心待之,又卻不得要一念縱之,又卻不得要一念棄之。
直須堅凝正念,以悟為則。
當此之際,有八萬四千魔軍,在汝六根門頭伺候。
所有一切奇異殊勝善惡應驗之事,随汝心設,随汝心生,随汝心求,随汝心現。
凡有所欲,無不遂之。
汝若瞥起毫厘差别心,拟生纖塵妄想念。
即便堕他圈缋即便被他做主,即便聽他指揮,便乃口說魔話,心行魔行,反诽他非,自譽真道。
般若正因,從茲永泯,菩提種子,不複生芽。
劫劫生生,常為伴侶。
當知此諸魔境,皆從自心所起,自心所生。
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天台雲,汝之伎倆有盡,我之不采無窮,誠哉是言也。
但隻要一切處放教冷冰冰地去,平妥妥地去,純清絕點去,一念萬年去,如個守屍鬼子。
守來守去,疑團子欻然爆地一聲,管取驚天動地。
[32] 如果将所謂&ldquo疑團子&rdquo譯成英文的話,可能會使人産生異樣的感覺。
中文的原意為&ldquo疑團&rdquo或&ldquo疑念之症結&rdquo,具體是指破解公案至某一階段時參禅者的心理活動狀态,并非理性用語,而是指心理意識步入絕境的一種狀态。
&ldquo疑&rdquo字看似具有理性因素,而在這裡是指參禅者心理意識的封鎖狀态,即思維的流動遭到封鎖,止步不前而凍結成一個僵死的團塊形狀。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集中的狀态。
心理意識被這一&ldquo團塊&rdquo完全占領,通暢的思想理念的潮流堵塞不通而形成了&ldquo疑團&rdquo。
這道封鎖線被突破之時即為證悟,即心理意識再次恢複正常活動的瞬間。
心理意識突然覺察到其本身的變化,這種變化具有超越心理作用的意義。
團塊消失,疑念化解,一個迄今為止難以想象的嶄新境界展現在了參禅者的面前。
(六)拳打腳踢 破解公案,僅僅依靠&ldquo決定心&rdquo不可能達到目的。
當某種危機來臨之際,心理意識往往由失足落入的&ldquo壕溝&rdquo發生轉變,所以這時需要來自外界他人的某種撞擊。
所謂必要的撞擊一般表現為憤怒、義憤、屈辱等激烈的情緒興奮形式。
在這種激情的刺激下,往往可以獲得某種異常的力量,從而打破平素所設計的意識限界。
換言之,激烈的情緒波動,能夠喚醒我們心中平素未曾意識到的不可思議的力量。
孔子的弟子顔淵問仁,子曰:&ldquo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dquo[33]這裡談到了沖破束縛自己手腳的障礙的重要性。
由此看來,需要運用某種異常手段來刺激當事者本人。
禅師對于人的這一心理層次異常清楚,所以選擇極為适當的時機加以實踐,譬如對禅修弟子拳打腳踢等等。
這些看似冷漠粗暴的接化施教手段絕非出自禅師心中的憤慨,而是禅師利用弟子們的不滿和憤慨情緒而施行的引導手段。
伊達自得(1802~1877)為日本明治初年紀州藩主的重臣,因惹怒主人而被迫蟄居家中。
他借此難得機會開始專心緻志地研究三藏。
經數年獲得了自由之身以後,他又矢志禅修,經人介紹,拜在以接機施教手段嚴厲而聞名禅林的京都某禅師門下參禅修道。
伊達自以為參得了公案而前往禅師處禀報,不料禅師一言未發而将他暴打了一頓。
禅師的這番舉動深深地挫傷了這位具有強烈自尊心的老年強悍武士。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憤怒而向身為介紹人的友人訴說了内心的苦衷:&ldquo我雖苟為武士,但迄今為止還未曾遭受過來自君主或雙親的如此有損體面的虐待,這類無禮之徒實在讓人難以忍耐。
我一定要和這個假和尚好好地算算賬。
我先割了他的腦袋,然後自己切腹自殺,不然實在難以忍受這般羞辱。
&rdquo 這位友人聞之泰然而道:&ldquo你割了和尚的頭又有什麼用呢?和尚的心中壓根兒就不存在&lsquo我&rsquo這個字眼,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為了&lsquo禅&rsquo這個字。
你倒是應該仔細地想一想,拳打腳踢一定自有緣由。
&rdquo 伊達隻得告别友人,閉門隐居,開始聚精會神地冥思苦想公案。
數日後,宛如天色破曉,心中豁然明朗,終于破解了公案的真谛。
于是,他立刻趕到禅師的丈室,向禅師禀報了透徹的見解。
今北洪川(1816~1892)為日本近世著名禅師。
年輕時曾為儒者,由于心靈始終不得滿足,25歲便轉身投入禅門,落發為僧。
他的師父大拙和尚以接化手段狠辣峻烈而聞名禅林,對待今北洪川更為嚴格。
有一天,今北洪川奉禅師之命為來客燒豆腐湯。
由于他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廚師訓練,所以把一塊好端端的豆腐切得稀爛。
禅師為此勃然大怒,一氣之下要把他趕出寺門。
作為第三者,一般都會認為這個處罰未免過重,況且洪川本人也低頭認錯并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但禅師就是不依不饒,不肯善罷甘休。
今北洪川這個剛入門不久的小和尚無所适從,沮喪到了極點。
一個平素經常照顧他的師兄目睹了這一切,主動好言勸解禅師,平息了他心頭的怒火。
其後,今北洪川因聞禅師說禅而有所啟發,誤以為已經證悟。
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弦的是如下兩句: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34] 這兩句有名的七言絕句,曾經喚起鐮倉圓覺寺的創建者佛光國師對禅法的深切關心。
日後,今北洪川接任了圓覺寺的管長(住持)。
但是,大拙禅師對今北洪川的所謂證悟見解根本不屑一顧。
禅師近乎無情的排斥态度驅使今北洪川更加集中自身的思維和直覺能力,專心緻志于禅修。
但是,今北洪川還是陷入了絕境,迷失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失去了後退的方法。
每次向禅師禀報自身的禅修見解,得到的都是禅師無條件的斥責,乃至不分青紅皂白的毆打。
今北洪川失望沮喪至極,為阻擋自身精神覺醒的所作惡業的重負而悲泣。
但是,其師一如既往地毫不留情,一言一行都充滿了憎惡之心。
雖然今北洪川對自身所處的不幸慘狀深感悲哀,但是他絕沒有氣餒和動搖,反而愈發恭敬地全力照料當時正在患病的禅師。
日複一日,極為艱難的禅修生活使今北洪川的體質逐漸衰弱,食欲減退、面色蒼白。
同門的學人不禁暗自擔心洪川可能不久就要屈服于嚴峻的考驗。
但是,今北洪川本人的心境卻完全不同,因為他确信自己已經逐漸地适應了這一禅修環境,正在日益進步。
有一天晚上,今北洪川來到禅堂,同門的僧衆都外出參加佛事活動,空無一人。
他專心緻志地參禅了一夜,甚至連天明也沒有察覺,隻是恍恍惚惚地聽到了報晨的擊闆聲音。
終于,他覺察到自己已經行進到了即将破解&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