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禅之概觀
關燈
小
中
大
禅,為佛教諸家學說之一。
禅的宗旨強調:唯有禅宗繼承了正統佛教的精髓。
禅宗主張:不拘流派,如果佛教各宗派教理教義中缺少禅的思想因素,或其宗派的傳人缺乏禅的思維頭腦,則難以純粹地稱其教理教義為佛教。
因此,禅者稱禅體現了佛教誕生和發展的全部過程。
佛教興起于禅并且大成于禅。
如若從佛教中剔除了禅的成分,佛教則将喪失稱之為佛教的緣由。
如果承認禅宗的這一明确主張符合客觀事實的話,也就意味着贊同如下結論:禅不僅僅是佛教的一個流派,禅代表了整個佛教。
然而,佛教發展傳承的曆史揭示:至少在日本,禅分流形成了佛教中一個特殊的派别,并且擁有完整的宗派制度。
筆者準備在以下幾章中着重闡明&ldquo禅乃佛教之精髓&rdquo這一主張。
在本章中,着重分析論述如下命題:不僅僅在教理教義方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禅也可以稱為一種極為特殊的修行方式。
(一)如何是佛 首先,禅的特色表現在禅師接化初參門人弟子的手段方面。
禅門獨特至極的接化施教手段,往往将初參者推入一籌莫展而無路可行的窘境。
例如,禅師面對初參者&ldquo如何是禅&rdquo這一滿腔誠意的疑問,禅師的回答五花八門: &ldquo猛火著油煎。
&rdquo[1] &ldquo猢上樹尾連颠。
&rdquo[2] &ldquo碌磚。
&rdquo[3] &ldquo揚眉瞬目。
&rdquo[4] 例一: 某日,一位修建禅寺庭園的弟子前去拜見禅師,咨請禅法妙谛。
其師便曰:&ldquo等到什麼人都不在的時候,你再來。
那時候說給你聽。
&rdquo 翌日,那位弟子環視周圍确無一人,就再次來到禅師丈室,乞求禅師開示真谛。
禅師催促弟子道:&ldquo來!你再往前一點兒來!&rdquo弟子遵照禅師吩咐向前挪動一步。
禅師開口道出了這樣一句話:&ldquo這個禅就是有口說不出,有話講不了的東西呀!&rdquo 例二: 翠微無學禅師也曾留下了類似的語錄。
清平山的令遵禅師(875~919)初參翠微禅師,開口便問: &ldquo如何是西來意?&rdquo微曰:&ldquo待無人即向汝說。
&rdquo師良久曰:&ldquo無人也,請和尚說。
&rdquo微下禅床,引師入竹園。
師又曰:&ldquo無人也,請和尚說。
&rdquo微指竹曰:&ldquo這竿得恁麼長,那竿得恁麼短。
&rdquo[5] 這不僅僅是一條完全超越了常規的&ldquo定義&rdquo,而且從中找尋不到與咨問内容有所關聯的隻言片語。
禅問世以來,出現了與禅師數量相等的類似&ldquo定義&rdquo。
那麼,禅者又是如何對待被尊為祖師的佛陀呢?禅師嘴上的佛陀也都是如出一轍嗎? 例一: 某僧問椑樹慧省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曰:&ldquo貓兒上露柱。
&rdquo曰:&ldquo學人不會。
&rdquo師曰:&ldquo問取露柱去。
&rdquo[6] 大意為:一位僧人請教椑樹慧省禅師:&ldquo什麼是佛?&rdquo師說:&ldquo貓兒爬上露柱。
&rdquo僧百思不解而說:&ldquo弟子不明白。
&rdquo師說:&ldquo你去問露柱吧!&rdquo 例二: 某僧問靈觀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出舌示之。
其僧禮謝。
師曰:&ldquo住!住!你見甚麼便禮拜?&rdquo曰:&ldquo謝和尚慈悲,出舌相示。
&rdquo師曰:&ldquo老僧近日舌上生瘡。
&rdquo[7] 大意為:某僧問靈觀禅師:&ldquo什麼是佛?&rdquo靈觀禅師聞之,出舌示之。
那個僧人向他禮謝。
師見狀說:&ldquo停下!停下!你看見了什麼便禮拜?&rdquo僧便答道:&ldquo感謝和尚的慈悲,伸出舌頭讓我看。
&rdquo師說:&ldquo老僧近日舌頭上生瘡了。
&rdquo 例三: 某僧問霍山景通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便打,僧亦打。
師曰:&ldquo汝打我有道理,我打汝無道理。
&rdquo僧無語。
師又打趁出。
[8] 大意為:某僧問霍山景通禅師:&ldquo什麼是佛?&rdquo師聞之便打僧,僧亦還手打師。
師說:&ldquo你打我有道理,我打你沒有道理。
&rdquo僧啞口無言。
師又将其打出室外。
例四: 石頭希遷禅師(700~790)之法嗣招提慧朗禅師拜師座下,問曰: &ldquo如何是佛?&rdquo頭曰:&ldquo汝無佛性。
&rdquo師曰:&ldquo蠢動含靈又作麼生?&rdquo頭曰:&ldquo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rdquo曰:&ldquo慧朗為甚麼卻無?&rdquo頭曰:&ldquo為汝不肯承當。
&rdquo[9] 大意為:招提慧朗禅師拜問石頭希遷禅師道:&ldquo什麼是佛?&rdquo石頭和尚道:&ldquo你沒有佛性。
&rdquo慧朗禅師聞之反問道:&ldquo蠢動含靈怎麼解釋呢?&rdquo石頭和尚道:&ldquo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rdquo慧朗禅師又問道:&ldquo慧朗我為什麼沒有佛性呢?&rdquo石頭和尚道:&ldquo因為你不肯承當。
&rdquo 例五: 某僧拜問丹霞山義安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曰:&ldquo如何是上座?&rdquo曰:&ldquo恁麼即無異去也。
&rdquo師曰:&ldquo誰向汝道?&rdquo[10] 大意為:某僧拜問丹霞山義安禅師道:&ldquo什麼是佛?&rdquo師說:&ldquo什麼是上座?&rdquo僧聞之問:&ldquo為什麼相提并論呢?&rdquo師說:&ldquo誰告訴你的?&rdquo 例一中出現的&ldquo露柱&rdquo(露在外面之柱,指法堂或佛殿外正面之圓柱。
與瓦礫、牆壁、燈籠等俱屬無生命之物,禅宗用以表示無情、非情等意&mdash&mdash譯者注)是禅問答中經常被借用的話頭,因為它是禅院建築物内部存在的普普通通的物體。
某僧問石頭希遷禅師曰:&ldquo如何是西來意?&rdquo石頭希遷禅師答道:&ldquo問取露柱。
&rdquo僧不解師意曰:&ldquo學人不會。
&rdquo師曰:&ldquo我更不會。
&rdquo[11] &ldquo如何是禅?&rdquo&ldquo如何是佛?&rdquo我們可以由禅林古德針對諸如此類的疑問而做出的回答中明了禅的宗旨。
綜上所述,與&ldquo如何是禅&rdquo這一參問相同,參禅者對于&ldquo如何是佛&rdquo這一參問也各有己見,衆口不一。
因此,禅師往往利用各種接化手段來啟發參禅者領悟。
其手段往往不合常理,脫離正常人的思維方式而無法以言辭表達。
禅是佛教的一種形式,被認為是佛教的精髓,然而它實際上和佛教的&ldquo佛&rdquo字似乎沾不上邊。
如果我們根據一般常識來判斷所謂&ldquo禅&rdquo的話,那麼我們将會感到自身所立足的大地仿佛從腳下消失而去。
也就是說,所謂合理的思維方式對于評價禅的&ldquo真&rdquo與&ldquo僞&rdquo是毫無用處的,也可以說禅師們所熱衷的諸如此類的接化施教手段,完完全全地脫離了正常思維的理解範圍。
因此,我們隻能這樣認為:所謂禅的特征完全在于其非合理性,即在于超越了我們合乎邏輯的理解能力之處。
本來,所謂宗教一般具有僅僅依靠理論而難以完整表述的某種特點,一般往往有賴于&ldquo天啟&rdquo或&ldquo信受&rdquo。
例如,由一切皆無而創造了世界的&ldquo神&rdquo之存在,既無法從理論上得到證明,也無法根據切身體驗而證實,而隻能依據信仰來接受。
但是,我們絕不能認為禅的非合理性等同于宗教的非合理性。
被稱為佛教真髓的禅,到底和&ldquo猿猴上樹&rdquo&ldquo貓攀房梁&rdquo有何關聯?到底和&ldquo舉眉眨眼&rdquo有何關聯?&ldquo貓攀房梁&rdquo又有何具體含義?如果我們面對房梁去尋找答案,房梁又将給予我們怎樣的說明和啟示?事實上,我們透過禅林古德的諸如此類的話頭到底可以得到些什麼結論呢? 禅林古德們針對佛陀或禅所代表的真谛而闡述的話頭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他們嘴上的佛陀不外乎是貓呀、房梁呀等諸如此類的客觀存在之物,然而所謂神性、清淨性、神聖性等都孕育其中。
依據我們普通人的思維觀念,這些客觀存在之物與&ldquo佛&rdquo,即與宗教信仰對象相關聯的諸般觀念毫無瓜葛。
也就是說,貓的身上并沒有被光籠罩,房梁與十字架也毫不相幹。
前邊提到過一段公案,古德對弟子耳語:&ldquo隻有你一個人的時候,我才能把禅的真谛講給你聽。
&rdquo這樣看來,禅的精神真谛,似乎隻有通過個人之間的授受才能得以傳承;求法弟子依照禅師吩咐向前接近一步、再走一步,仿佛禅的真谛隻能如此這般竊竊私語才能加以相傳。
弟子秉承師命向前兩步準備洗耳恭聽禅師教誨,不料禅師教示的并不是什麼禅法真谛,相反卻是所謂&ldquo真谛不可言傳&rdquo之類的說教。
這段話頭裡到底蘊涵着怎樣一個事實呢?是弟子沒有理解禅師&ldquo向前&rdquo這一吩咐呢,還是當時弟子并沒有&ldquo向前&rdquo呢?或者是這段話頭裡還蘊含着更為深遠的意境?當禅師脫口說出&ldquo這個禅就是有口說不出,有話講不了的東西呀&rdquo,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而弟子對于禅這一真理一無所知的言談舉止不正是&ldquo自家撞着&rdquo嗎? 這段話頭看起來像是一出獨幕&ldquo喜劇&rdquo。
難道這真的就是一出&ldquo喜劇&rdquo嗎?難道話頭中沒有蘊藏着人的智慧理性嗎?禅師的&ldquo無言&rdquo教示,以及弟子愚拙的言談舉止中難道沒有蘊藏着任何更為深奧的精神哲理嗎? 第二段話頭也涉及了禅的真谛。
禅師避而不談是否能夠用語言将其表達出來,而隻是手指竹竿評長論短,絲毫沒有提及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的禅法之奧秘。
這裡又蘊藏着什麼啟示和教誨呢?可以肯定,竹竿并沒有向翠微和令遵傳達任何有關信息。
但是根據有關文獻記載,令遵本人由此而悟出了真理之所在。
那麼,令遵到底悟出了什麼呢?那就是:短竹竿短,長竹竿長,一年四季郁郁蔥蔥,垂直挺立。
時而微風拂煦,竹竿随之擺動,旖旎景色,無以言表。
馬祖道一(707~786)被譽為唐代著名禅師之一。
某日,一位求法僧登門向馬祖求教: &ldquo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
&rdquo[12] 菩提達摩被尊為中國禅宗初祖。
一般
禅的宗旨強調:唯有禅宗繼承了正統佛教的精髓。
禅宗主張:不拘流派,如果佛教各宗派教理教義中缺少禅的思想因素,或其宗派的傳人缺乏禅的思維頭腦,則難以純粹地稱其教理教義為佛教。
因此,禅者稱禅體現了佛教誕生和發展的全部過程。
佛教興起于禅并且大成于禅。
如若從佛教中剔除了禅的成分,佛教則将喪失稱之為佛教的緣由。
如果承認禅宗的這一明确主張符合客觀事實的話,也就意味着贊同如下結論:禅不僅僅是佛教的一個流派,禅代表了整個佛教。
然而,佛教發展傳承的曆史揭示:至少在日本,禅分流形成了佛教中一個特殊的派别,并且擁有完整的宗派制度。
筆者準備在以下幾章中着重闡明&ldquo禅乃佛教之精髓&rdquo這一主張。
在本章中,着重分析論述如下命題:不僅僅在教理教義方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禅也可以稱為一種極為特殊的修行方式。
(一)如何是佛 首先,禅的特色表現在禅師接化初參門人弟子的手段方面。
禅門獨特至極的接化施教手段,往往将初參者推入一籌莫展而無路可行的窘境。
例如,禅師面對初參者&ldquo如何是禅&rdquo這一滿腔誠意的疑問,禅師的回答五花八門: &ldquo猛火著油煎。
&rdquo[1] &ldquo猢上樹尾連颠。
&rdquo[2] &ldquo碌磚。
&rdquo[3] &ldquo揚眉瞬目。
&rdquo[4] 例一: 某日,一位修建禅寺庭園的弟子前去拜見禅師,咨請禅法妙谛。
其師便曰:&ldquo等到什麼人都不在的時候,你再來。
那時候說給你聽。
&rdquo 翌日,那位弟子環視周圍确無一人,就再次來到禅師丈室,乞求禅師開示真谛。
禅師催促弟子道:&ldquo來!你再往前一點兒來!&rdquo弟子遵照禅師吩咐向前挪動一步。
禅師開口道出了這樣一句話:&ldquo這個禅就是有口說不出,有話講不了的東西呀!&rdquo 例二: 翠微無學禅師也曾留下了類似的語錄。
清平山的令遵禅師(875~919)初參翠微禅師,開口便問: &ldquo如何是西來意?&rdquo微曰:&ldquo待無人即向汝說。
&rdquo師良久曰:&ldquo無人也,請和尚說。
&rdquo微下禅床,引師入竹園。
師又曰:&ldquo無人也,請和尚說。
&rdquo微指竹曰:&ldquo這竿得恁麼長,那竿得恁麼短。
&rdquo[5] 這不僅僅是一條完全超越了常規的&ldquo定義&rdquo,而且從中找尋不到與咨問内容有所關聯的隻言片語。
禅問世以來,出現了與禅師數量相等的類似&ldquo定義&rdquo。
那麼,禅者又是如何對待被尊為祖師的佛陀呢?禅師嘴上的佛陀也都是如出一轍嗎? 例一: 某僧問椑樹慧省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曰:&ldquo貓兒上露柱。
&rdquo曰:&ldquo學人不會。
&rdquo師曰:&ldquo問取露柱去。
&rdquo[6] 大意為:一位僧人請教椑樹慧省禅師:&ldquo什麼是佛?&rdquo師說:&ldquo貓兒爬上露柱。
&rdquo僧百思不解而說:&ldquo弟子不明白。
&rdquo師說:&ldquo你去問露柱吧!&rdquo 例二: 某僧問靈觀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出舌示之。
其僧禮謝。
師曰:&ldquo住!住!你見甚麼便禮拜?&rdquo曰:&ldquo謝和尚慈悲,出舌相示。
&rdquo師曰:&ldquo老僧近日舌上生瘡。
&rdquo[7] 大意為:某僧問靈觀禅師:&ldquo什麼是佛?&rdquo靈觀禅師聞之,出舌示之。
那個僧人向他禮謝。
師見狀說:&ldquo停下!停下!你看見了什麼便禮拜?&rdquo僧便答道:&ldquo感謝和尚的慈悲,伸出舌頭讓我看。
&rdquo師說:&ldquo老僧近日舌頭上生瘡了。
&rdquo 例三: 某僧問霍山景通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便打,僧亦打。
師曰:&ldquo汝打我有道理,我打汝無道理。
&rdquo僧無語。
師又打趁出。
[8] 大意為:某僧問霍山景通禅師:&ldquo什麼是佛?&rdquo師聞之便打僧,僧亦還手打師。
師說:&ldquo你打我有道理,我打你沒有道理。
&rdquo僧啞口無言。
師又将其打出室外。
例四: 石頭希遷禅師(700~790)之法嗣招提慧朗禅師拜師座下,問曰: &ldquo如何是佛?&rdquo頭曰:&ldquo汝無佛性。
&rdquo師曰:&ldquo蠢動含靈又作麼生?&rdquo頭曰:&ldquo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rdquo曰:&ldquo慧朗為甚麼卻無?&rdquo頭曰:&ldquo為汝不肯承當。
&rdquo[9] 大意為:招提慧朗禅師拜問石頭希遷禅師道:&ldquo什麼是佛?&rdquo石頭和尚道:&ldquo你沒有佛性。
&rdquo慧朗禅師聞之反問道:&ldquo蠢動含靈怎麼解釋呢?&rdquo石頭和尚道:&ldquo蠢動含靈卻有佛性。
&rdquo慧朗禅師又問道:&ldquo慧朗我為什麼沒有佛性呢?&rdquo石頭和尚道:&ldquo因為你不肯承當。
&rdquo 例五: 某僧拜問丹霞山義安禅師: &ldquo如何是佛?&rdquo師曰:&ldquo如何是上座?&rdquo曰:&ldquo恁麼即無異去也。
&rdquo師曰:&ldquo誰向汝道?&rdquo[10] 大意為:某僧拜問丹霞山義安禅師道:&ldquo什麼是佛?&rdquo師說:&ldquo什麼是上座?&rdquo僧聞之問:&ldquo為什麼相提并論呢?&rdquo師說:&ldquo誰告訴你的?&rdquo 例一中出現的&ldquo露柱&rdquo(露在外面之柱,指法堂或佛殿外正面之圓柱。
與瓦礫、牆壁、燈籠等俱屬無生命之物,禅宗用以表示無情、非情等意&mdash&mdash譯者注)是禅問答中經常被借用的話頭,因為它是禅院建築物内部存在的普普通通的物體。
某僧問石頭希遷禅師曰:&ldquo如何是西來意?&rdquo石頭希遷禅師答道:&ldquo問取露柱。
&rdquo僧不解師意曰:&ldquo學人不會。
&rdquo師曰:&ldquo我更不會。
&rdquo[11] &ldquo如何是禅?&rdquo&ldquo如何是佛?&rdquo我們可以由禅林古德針對諸如此類的疑問而做出的回答中明了禅的宗旨。
綜上所述,與&ldquo如何是禅&rdquo這一參問相同,參禅者對于&ldquo如何是佛&rdquo這一參問也各有己見,衆口不一。
因此,禅師往往利用各種接化手段來啟發參禅者領悟。
其手段往往不合常理,脫離正常人的思維方式而無法以言辭表達。
禅是佛教的一種形式,被認為是佛教的精髓,然而它實際上和佛教的&ldquo佛&rdquo字似乎沾不上邊。
如果我們根據一般常識來判斷所謂&ldquo禅&rdquo的話,那麼我們将會感到自身所立足的大地仿佛從腳下消失而去。
也就是說,所謂合理的思維方式對于評價禅的&ldquo真&rdquo與&ldquo僞&rdquo是毫無用處的,也可以說禅師們所熱衷的諸如此類的接化施教手段,完完全全地脫離了正常思維的理解範圍。
因此,我們隻能這樣認為:所謂禅的特征完全在于其非合理性,即在于超越了我們合乎邏輯的理解能力之處。
本來,所謂宗教一般具有僅僅依靠理論而難以完整表述的某種特點,一般往往有賴于&ldquo天啟&rdquo或&ldquo信受&rdquo。
例如,由一切皆無而創造了世界的&ldquo神&rdquo之存在,既無法從理論上得到證明,也無法根據切身體驗而證實,而隻能依據信仰來接受。
但是,我們絕不能認為禅的非合理性等同于宗教的非合理性。
被稱為佛教真髓的禅,到底和&ldquo猿猴上樹&rdquo&ldquo貓攀房梁&rdquo有何關聯?到底和&ldquo舉眉眨眼&rdquo有何關聯?&ldquo貓攀房梁&rdquo又有何具體含義?如果我們面對房梁去尋找答案,房梁又将給予我們怎樣的說明和啟示?事實上,我們透過禅林古德的諸如此類的話頭到底可以得到些什麼結論呢? 禅林古德們針對佛陀或禅所代表的真谛而闡述的話頭是衆所周知的事實。
他們嘴上的佛陀不外乎是貓呀、房梁呀等諸如此類的客觀存在之物,然而所謂神性、清淨性、神聖性等都孕育其中。
依據我們普通人的思維觀念,這些客觀存在之物與&ldquo佛&rdquo,即與宗教信仰對象相關聯的諸般觀念毫無瓜葛。
也就是說,貓的身上并沒有被光籠罩,房梁與十字架也毫不相幹。
前邊提到過一段公案,古德對弟子耳語:&ldquo隻有你一個人的時候,我才能把禅的真谛講給你聽。
&rdquo這樣看來,禅的精神真谛,似乎隻有通過個人之間的授受才能得以傳承;求法弟子依照禅師吩咐向前接近一步、再走一步,仿佛禅的真谛隻能如此這般竊竊私語才能加以相傳。
弟子秉承師命向前兩步準備洗耳恭聽禅師教誨,不料禅師教示的并不是什麼禅法真谛,相反卻是所謂&ldquo真谛不可言傳&rdquo之類的說教。
這段話頭裡到底蘊涵着怎樣一個事實呢?是弟子沒有理解禅師&ldquo向前&rdquo這一吩咐呢,還是當時弟子并沒有&ldquo向前&rdquo呢?或者是這段話頭裡還蘊含着更為深遠的意境?當禅師脫口說出&ldquo這個禅就是有口說不出,有話講不了的東西呀&rdquo,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而弟子對于禅這一真理一無所知的言談舉止不正是&ldquo自家撞着&rdquo嗎? 這段話頭看起來像是一出獨幕&ldquo喜劇&rdquo。
難道這真的就是一出&ldquo喜劇&rdquo嗎?難道話頭中沒有蘊藏着人的智慧理性嗎?禅師的&ldquo無言&rdquo教示,以及弟子愚拙的言談舉止中難道沒有蘊藏着任何更為深奧的精神哲理嗎? 第二段話頭也涉及了禅的真谛。
禅師避而不談是否能夠用語言将其表達出來,而隻是手指竹竿評長論短,絲毫沒有提及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的禅法之奧秘。
這裡又蘊藏着什麼啟示和教誨呢?可以肯定,竹竿并沒有向翠微和令遵傳達任何有關信息。
但是根據有關文獻記載,令遵本人由此而悟出了真理之所在。
那麼,令遵到底悟出了什麼呢?那就是:短竹竿短,長竹竿長,一年四季郁郁蔥蔥,垂直挺立。
時而微風拂煦,竹竿随之擺動,旖旎景色,無以言表。
馬祖道一(707~786)被譽為唐代著名禅師之一。
某日,一位求法僧登門向馬祖求教: &ldquo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
&rdquo[12] 菩提達摩被尊為中國禅宗初祖。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