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禅之概觀

關燈
認為:6世紀初,達摩祖師從印度東來,最初将禅的思想傳入中國。

    所謂&ldquo何為祖師西來意&rdquo之問,實際上就等同于&ldquo何為禅佛教真理&rdquo之疑。

     這位發問的求法僧是想辨明,所謂斷絕了人的思慮分别的&ldquo禅&rdquo之真理的本來面目到底何在?所謂&ldquo四句&rdquo即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

    所謂&ldquo百非&rdquo,實際上是指《楞嚴經》中一百零六條關于否定的論述,意味着&ldquo全盤否定能夠否定的一切&rdquo。

    依此,求法僧所問之意在于:如果否定了所有範疇以及所有條理次序這一切之後,依然存在着絕對終極真谛的話,這個所謂的真谛到底是什麼呢?禅持有這一真谛嗎?如若持有,請師賜教。

     借用基督教的用語,所謂絕對終極真理就是&ldquo神&rdquo或&ldquo神性&rdquo。

    瞻仰神的時候,其宗教以及精神上的疑惑意味着終結,其苦惱的靈魂将找到最後的安居之處。

    這位求法僧的疑惑并非毫無價值的無聊之問,而是由追求真理的心底迸發出來的疑問。

     那麼,馬祖又是怎樣回答的呢?馬祖雲:&ldquo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

    &rdquo智藏是馬祖高徒之一。

    該僧聞之,遂趨往智藏處,端出相同疑問。

    智藏反問道:&ldquo何不問和尚?&rdquo僧答:&ldquo和尚教來問。

    &rdquo智藏聞之曰:&ldquo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懷海兄去。

    &rdquo 僧遂前往懷海處,提起同樣疑問。

    懷海聞之曰:&ldquo我到這裡卻不會。

    &rdquo僧束手無策而重返馬祖和尚處,将前前後後的經過和盤托出。

    馬祖聞後道:&ldquo藏頭白,海頭黑。

    &rdquo[13] 我們從這段禅的&ldquo機緣&rdquo或者說&ldquo話頭&rdquo(亦可稱之為&ldquo因緣&rdquo)中可以推測,表面看上去馬祖禅師心緒不佳,其門下的一位弟子推說頭痛,一位弟子以&ldquo不解&rdquo而了之,最後,由馬祖禅師&ldquo弟子的頭發黑白&rdquo這句聽似直白平常的結論而告終。

    這些情節看上去無一不是日常經曆中不足為奇的瑣事,與所謂&ldquo真理&rdquo&ldquo神&rdquo以及&ldquo本來面目&rdquo等深奧的論題看似沒有任何關聯。

    對于一位長年熾烈地追求真理的參禅者的疑惑,禅家隻能給予諸如此類的解答;而如果禅家并不能夠給出相應的答案的話,我們參禅問道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呢?6世紀初,冒着生命危險橫渡南海來華的菩提達摩的禅的妙谛,即&ldquo祖師西來意&rdquo,是否蘊涵着超越上述&ldquo話頭&rdquo的深層意境呢? 無論如何,禅的宗旨不僅僅體現在非合理性,而且還體現在彰顯禅的真理之際而慣用的脫離常規的借機施教手段。

    所謂非合理性,例如宗教的命題大多屬于此類。

    基督教所倡導的宗旨認為,耶稣作為神子被釘于十字架上從而洗清了人類的原罪。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極端非合理性之舉。

    由于神被視為無所不能,所以造人之際,理應完全知曉人的命運。

    如果洞悉一切,為什麼還要煞費苦心,為了罪惡深重的人類而犧牲了唯一的神子呢? 神的全知全能姑且不論,難道真的找不到除了犧牲神子、将其釘于十字架以外的證明自身全知全能的其他方法嗎?如果神與人類具有相同的合理因素,那麼為了展示對人類的無限之愛,就沒有必要采取變身為人類的不合理的手段。

     基督教所主張的&ldquo神&rdquo這一概念及其救世方略中,存在着許多令人生疑的&ldquo非合理性&rdquo見解。

    雖然禅的非合理性有别于基督教,但是在非邏輯性這一點上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禅是這樣看待主觀行動的,即&ldquo我手裡拿着一把鋤頭,但是我的手處于虛空狀态。

    我騎牛去,然而徒步行走&rdquo。

    [14]這種論調與基督教徒所主張的耶稣被釘于十字架上,三天後又從石窟墳墓中複活了以及耶稣和十二使徒之首彼得行走于水上等論調如出一轍,缺乏邏輯性,有悖于人類的普遍認識和經驗。

     禅者處理諸如此類問題的方法,從思想史角度來看确實獨具特色。

    禅者不主張運用觀念和概念來理解和看待世界,而強調直接具體的體驗。

    每當參禅問道的禅僧尚未理解運用這種最實際、最個體、最富生命力的方法所傳承的真谛之時,隻能耐心地等待下一個機緣。

    其間,将始終徘徊于抽象的冥思苦想之中。

     然而,禅以外的其他宗教乃至有關精神方面教義的場合,面對任何缺乏邏輯性的命題,一般運用演繹或歸納法,借助抽象化、合理化、假設化等手段來努力驗證其真理的合理性。

    禅師則對諸如此類的方法和手段不屑一顧,而強調付諸&ldquo實際行動&rdquo,采用效果顯著的一對一方法來接化弟子。

    如果弟子當時不得領悟,禅師則平心靜氣地耐心等待下一個機緣。

    弟子一俟機緣成熟則再次登門,換用其他方式向禅師求教。

     馬祖道一禅師的法嗣洪州水潦和尚初參馬祖,向馬祖追問禅的真谛曰:&ldquo如何是西來意?&rdquo祖曰:&ldquo禮拜着!&rdquo水潦剛跪下禮拜,馬祖突如其來地當胸一腳,将水潦踹倒在地,用這種極為粗暴的方式使水潦恍然大悟。

    當時,水潦從地上爬起來,拊掌呵呵大笑道:&ldquo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隻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

    &rdquo禮謝而退。

     後來水潦和尚住山,經常向大衆提起當年馬祖給他的當機一踹,他說:&ldquo自從一吃馬師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rdquo而當大衆詢問佛教終極真谛時,水潦和尚依舊拊掌呵呵大笑。

    [15] 禅家主張以身體的姿勢代替語言,踏着、掌掴、棒喝等動作語言皆為禅修以及禅師接引學人或傳達禅意的一種風尚和模式。

    諸如此類出乎意料的粗暴激烈的動作往往打破禅修者的惡知惡見,而促使其當下頓悟禅旨。

    毋庸贅言,動作語言也往往不能當機奏效,而使新參學人陷入無所适從、無可奈何的窘境。

     晚唐名僧德山(782~865),以棒喝禅風峻烈而譽滿禅林。

    德山和尚的口頭禅就是&ldquo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rdquo[16]。

    某日,德山上堂示衆雲:&ldquo問即有過,不問猶乖。

    &rdquo(問佛法大意就錯了,以為不問就對了嗎?那仍然是在耍小聰明而已!&mdash&mdash譯者注)有僧出來上前禮拜,德山和尚舉起手中棍棒便打。

    僧抗議而曰:&ldquo某甲始禮拜,為甚麼便打?&rdquo師曰:&ldquo待汝開口,堪作甚麼?&rdquo[17] 漢南高亭禅師是歸宗智常的弟子。

    某僧從夾山處來,面向高亭恭敬禮拜。

    高亭擡手便打。

    僧曰:&ldquo特來禮拜,何得打某甲。

    &rdquo遂再次禮拜。

    師再次痛打并将僧驅趕出門。

     該僧返回夾山門下,将禮拜高亭和尚的細節一一道來。

    夾山聞曰:&ldquo汝會也無?&rdquo(你知道高亭為什麼打你嗎?&mdash&mdash譯者注)僧答曰:&ldquo不會。

    &rdquo夾山曰:&ldquo賴汝不會。

    若會,即夾山口啞。

    &rdquo(多虧你不曉得。

    你若曉得了,我夾山就該被當成啞巴了&mdash&mdash譯者注)[18] 某年仲秋之夜,長沙景岑和尚與仰山慧寂禅師(840~916)一同賞月。

    仰山慧寂禅師指着月空說道:&ldquo這個人人擁有,隻因無明,不能充分使用。

    &rdquo景岑和尚不以為然地回答:&ldquo既然人人擁有,怎麼會沒有人充分使用?恰巧今夜機緣巧合,這大好明月,正等着你使用,你來試試看!&rdquo仰山慧寂禅師道:&ldquo用一用月光,倒是很有趣味,請法座先試試看!&rdquo 景岑和尚毫不推讓,奮身而起,朝着仰山慧寂禅師當胸踏去。

    仰山慧寂禅師非但不生氣,反而贊歎道:&ldquo法座真像隻大蟲!&rdquo[19] 對于門外漢來說,禅文學較為恐怖,難以接近。

    門外漢一般将禅視為一種粗暴野蠻、有悖邏輯、毫無實際意義的修行方式,禅家強調的&ldquo禅是佛教的精髓&rdquo這一主張不外乎是毫無内涵的侈談。

    這種觀點,可以說是目光短淺的評論家的陳詞濫調。

    回顧曆史事實,我們可以明了,禅在中國開宗一千餘年以來,繁衍發展,根深葉茂。

    禅,至今仍然作為促進日本文化發展變化的精神動力,煥發着旺盛的生命活力。

     因此,我們可以明确地肯定:禅具有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和隽永的魅力;禅可以揭示生命的本源,喚醒人的内在經曆體驗,煥發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接化手段 禅修及禅師接化參禅問道者的一個極為獨特的方式,就是所謂禅&ldquo問答&rdquo。

    一般來說,就是弟子設問登門拜師求教,禅師根據學人所問作答。

    有時教學關系也會出現逆轉。

    如上所述,禅師的回答形式并非局限于語言。

    為什麼會産生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學人的提問和禅師的解答都是在所謂&ldquo具體思維&rdquo或&ldquo靈性情感&rdquo領域展開,而不是在抽象或合理主義範圍内進行的。

     因此,師徒之間不需要借助冗長的語言,也沒有必要展開涉及很多領域和層次的讨論。

    總的來說,&ldquo問答&rdquo語句雖然簡短卻寓意深遠,直指肺腑心田。

    它是一種傾注了整個身心之力的宗教行為,而絕對擯棄不斷更換理論概念、擺弄辭藻。

    如果弟子當場不得領悟禅師教誨的真正含義,禅師則将弟子驅趕出門,一對一的&ldquo問答&rdquo至此告終。

     然而,禅門絕不贊成将這種&ldquo問答&rdquo概念化。

    這是因為禅的生命價值在于美好的感觀,在于以直覺形式覺悟;禅的真谛往往由單獨個體之間的相互接觸而彰顯,所謂禅&ldquo問答&rdquo的教化意義也正在于此。

    徹底打垮、橫面掴掌、捉襟厲責等可謂粗暴野蠻、毫不留情的接化施教手段,都是單獨個體之間相互接觸的自然趨勢。

     也許有人會對禅的真谛的覺悟源于上述接化施教手段而頗感詫異。

    但是由于禅的接化施教手段并非建立在理論性推究以及概念性說服的基礎之上,所以對禅的真谛的覺悟隻能源于單獨個體的體驗本身。

    所謂單獨個體的體驗,并非僅僅局限于感官世界的體驗,它包括基于心理領域的實際經驗。

     臨濟義玄禅師(?~867)曾經有過如下說教:&ldquo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rdquo當時有一僧上前而問:&ldquo如何是一無位真人?&rdquo臨濟下禅床捉住胸襟雲:&ldquo道,道!&rdquo其僧生疑躊躇,臨濟遂立即将僧推開而雲:&ldquo一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rdquo說完便歸方丈。

    [20] 臨濟禅師的&ldquo一無位真人&rdquo這一觀念,明明白白、一清二楚,本無其他任何奧秘。

    禅師借此要求參禅者在各自心中自證&ldquo真人&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