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禅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禅難以表現其自身。
換言之,對于理智的作用的認識已經根深蒂固的芸芸衆生來說,找不到能夠對其充分理解的表現方式。
禅如果賦予自身以語言,其語言将産生使語言這一表現形式徹底颠倒的逆行作用。
由此,則将使理智步入迷途而茫然并無所适從。
禅主張&ldquo清靜行者,不入涅槃。
破戒比丘,不堕地獄&rdquo。
這一主張完全有悖于道德至上主義者的傳統觀念。
白隐禅師(1685~1768)曾經對此加以注釋,闡述了他的獨特見解: 閑蟻争曳蜻蜓翼,忙燕并憩楊柳枝。
蠶婦攜籃菜色多,村童偷筍過疏籬。
[1] 如果我們基于理智的立場來分析,前者&ldquo行者與比丘&rdquo原句與後者白隐的獨特見解之間有哪些關聯呢?可能有些人認為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然而,如果從禅的角度出發,則可以清楚地明了其中蘊含着十分清晰的緊密聯系,即原經文可以視為白隐注釋的偈頌。
如果通曉了二者其中一方,即可以明了另一方的含義。
下面,我們基于理智的立場來對此加以分析注釋。
白隐描繪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光景。
因此,我們平素信步而過,不會覺察到絲毫特别的情調。
然而,白隐卻将這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光景理解為蘊涵着某種禅意來加以描繪。
雖然這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如實反映出來的禅的體驗,但是對于具有一般知識教養的常人來說,由于欠缺正确無誤地理解&ldquo清靜行者,不入涅槃&rdquo這一似是而非論點本來面目的涵養,所以認識不到眼前這一事實。
如果我們滿足止步于一般知識教養,我們将毫無辦法脫離污濁的境界。
禅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單純依靠理智所難以把握的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的途徑。
宋代著名的文人蘇東坡(1037~1101)參禅修道,禅學造詣頗深,他有這樣一首詩傳世: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别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2] 這首詩展現了廬山美麗而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不論我們期望還是不期望禅悟,大自然的景色都依然如故。
不論你觀賞之前,還是觀賞歸來之後,大自然的景色都毫無二緻,一如詩人所吟詠的&ldquo到得還來别無事&rdquo。
也就是說,不論這個世界上有無禅的存在,大自然的景色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依舊是同一個世界。
但是,其間我們的思想意識一定萌生了新的變化,否則眼前的大自然景色絕不會呈現&ldquo相同色彩&rdquo。
禅的生活,迄今為止一直存在于我們芸芸衆生的心懷之中,由于接觸未曾認識過的&ldquo日常瑣事&rdquo而感悟。
而這些所謂&ldquo日常瑣事&rdquo對我們整個人生産生影響之時,則将轉化為&ldquo終身大事&rdquo。
如果我們客觀地觀賞今宵皎潔而明亮的月亮,就可以知曉月亮遵循自然規則而出現朔月或滿月,即陰晴圓缺的狀态,它終歸是同一個天體。
然而,文人墨客大多依據不同場合而力圖描繪表達各自相異的印象。
對于文人墨客來說,形狀各異的月亮并不是同一天文學概念。
蘇東坡在上述詩句中斷言,自己觀賞廬山景緻前後的感受為&ldquo别無事&rdquo,表明詩人心靈深處發生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
由于這場心靈深處的變化過于巨大而徹底,蘇東坡本人也意識到了它的深刻含義。
如果這種變化隻限于局部,尚有可能與其他殘存部分加以比較。
例如,由觀賞充滿詩情畫意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月亮而抒發出來的靈感,屬于心理感受,而不屬于相對意識。
但是,蘇東坡上述詩句中表露出來的感悟,滲透于其全身的細胞。
所以詩人自身已經完完全全地從悟前的自我境界之中脫離出來了。
不僅僅詩人如此,廬山也不再是悟前的廬山了。
廬山的存在業已獲得了廬山的意識和思維;身為觀賞者的蘇東坡本人亦同樣如此。
與此同時,二者終于獲得了歡喜而合為一體。
這一感悟的轉變過程,可以稱其為世界上所能夠經曆體驗到的最為壯觀之偉業。
正因為如此,筆者力圖通過拙作來着力闡明禅&mdash&mdash這一偉大而神秘的存在,由此當可自然而然地明了&ldquo禅生活&rdquo的本來面目。
注解: [1] 見《白隐門下逸話選&mdash&mdash荊棘叢談全譯注》(禅文化研究所)。
[2] 宋·蘇轼《觀潮》。
換言之,對于理智的作用的認識已經根深蒂固的芸芸衆生來說,找不到能夠對其充分理解的表現方式。
禅如果賦予自身以語言,其語言将産生使語言這一表現形式徹底颠倒的逆行作用。
由此,則将使理智步入迷途而茫然并無所适從。
禅主張&ldquo清靜行者,不入涅槃。
破戒比丘,不堕地獄&rdquo。
這一主張完全有悖于道德至上主義者的傳統觀念。
白隐禅師(1685~1768)曾經對此加以注釋,闡述了他的獨特見解: 閑蟻争曳蜻蜓翼,忙燕并憩楊柳枝。
蠶婦攜籃菜色多,村童偷筍過疏籬。
[1] 如果我們基于理智的立場來分析,前者&ldquo行者與比丘&rdquo原句與後者白隐的獨特見解之間有哪些關聯呢?可能有些人認為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
然而,如果從禅的角度出發,則可以清楚地明了其中蘊含着十分清晰的緊密聯系,即原經文可以視為白隐注釋的偈頌。
如果通曉了二者其中一方,即可以明了另一方的含義。
下面,我們基于理智的立場來對此加以分析注釋。
白隐描繪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光景。
因此,我們平素信步而過,不會覺察到絲毫特别的情調。
然而,白隐卻将這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光景理解為蘊涵着某種禅意來加以描繪。
雖然這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如實反映出來的禅的體驗,但是對于具有一般知識教養的常人來說,由于欠缺正确無誤地理解&ldquo清靜行者,不入涅槃&rdquo這一似是而非論點本來面目的涵養,所以認識不到眼前這一事實。
如果我們滿足止步于一般知識教養,我們将毫無辦法脫離污濁的境界。
禅的生活,向我們揭示了單純依靠理智所難以把握的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的途徑。
宋代著名的文人蘇東坡(1037~1101)參禅修道,禅學造詣頗深,他有這樣一首詩傳世: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别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2] 這首詩展現了廬山美麗而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不論我們期望還是不期望禅悟,大自然的景色都依然如故。
不論你觀賞之前,還是觀賞歸來之後,大自然的景色都毫無二緻,一如詩人所吟詠的&ldquo到得還來别無事&rdquo。
也就是說,不論這個世界上有無禅的存在,大自然的景色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依舊是同一個世界。
但是,其間我們的思想意識一定萌生了新的變化,否則眼前的大自然景色絕不會呈現&ldquo相同色彩&rdquo。
禅的生活,迄今為止一直存在于我們芸芸衆生的心懷之中,由于接觸未曾認識過的&ldquo日常瑣事&rdquo而感悟。
而這些所謂&ldquo日常瑣事&rdquo對我們整個人生産生影響之時,則将轉化為&ldquo終身大事&rdquo。
如果我們客觀地觀賞今宵皎潔而明亮的月亮,就可以知曉月亮遵循自然規則而出現朔月或滿月,即陰晴圓缺的狀态,它終歸是同一個天體。
然而,文人墨客大多依據不同場合而力圖描繪表達各自相異的印象。
對于文人墨客來說,形狀各異的月亮并不是同一天文學概念。
蘇東坡在上述詩句中斷言,自己觀賞廬山景緻前後的感受為&ldquo别無事&rdquo,表明詩人心靈深處發生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
由于這場心靈深處的變化過于巨大而徹底,蘇東坡本人也意識到了它的深刻含義。
如果這種變化隻限于局部,尚有可能與其他殘存部分加以比較。
例如,由觀賞充滿詩情畫意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月亮而抒發出來的靈感,屬于心理感受,而不屬于相對意識。
但是,蘇東坡上述詩句中表露出來的感悟,滲透于其全身的細胞。
所以詩人自身已經完完全全地從悟前的自我境界之中脫離出來了。
不僅僅詩人如此,廬山也不再是悟前的廬山了。
廬山的存在業已獲得了廬山的意識和思維;身為觀賞者的蘇東坡本人亦同樣如此。
與此同時,二者終于獲得了歡喜而合為一體。
這一感悟的轉變過程,可以稱其為世界上所能夠經曆體驗到的最為壯觀之偉業。
正因為如此,筆者力圖通過拙作來着力闡明禅&mdash&mdash這一偉大而神秘的存在,由此當可自然而然地明了&ldquo禅生活&rdquo的本來面目。
注解: [1] 見《白隐門下逸話選&mdash&mdash荊棘叢談全譯注》(禅文化研究所)。
[2] 宋·蘇轼《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