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

關燈
,我曆數了已發表的文章,并按賴希的要求直言自己的能力。

    我正說着,賴希走了進來。

    不過,他離我遠遠地坐了下來,和另一名官員交談了起來。

    我将在數日之後得到答複。

    随後,我在大廳裡等賴希,不得不等了很長時間。

    我們一起離開時,他告訴我,他們正考慮委托瓦爾策爾來寫&ldquo歌德&rdquo詞條。

    我們去見潘斯基。

    真不敢相信,不過這也有可能,他才二十七歲,這是賴希後來告訴我的。

    活躍于革命時期的那一代人都漸漸老去,似乎國家形勢的穩定也給他們自身的生活帶來了一種通常隻有到了老年才能獲得的安甯,或者說泰然。

    潘斯基待人一點兒都不親切,莫斯科人不該是這個樣子的。

    他預先告訴了我下周一将要放映的幾部電影,這些是我在完成《文學世界》向我約稿的那篇反對施密茨的文章前想看的。

    我們去吃了飯。

    飯後我回家,因為賴希想單獨同阿絲雅談談。

    我後來去了一個小時,接着就去了巴塞基那裡。

    晚上在銀行經理馬克西米利安·希克家的一大失望是沒有晚餐。

    我中午幾乎沒吃什麼東西,餓得饑腸辘辘。

    因此,好不容易等到上茶點的時候,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不少糕點,一點兒也不覺得害臊。

    希克出身富裕之家,曾在慕尼黑、柏林和巴黎讀過大學,還在俄羅斯衛隊服過兵役。

    現在,他與妻子及一個孩子住在一間用門簾和隔闆一隔為三的屋子裡。

    他興許是那些被此地人稱為&ldquo曾經的人們&rdquo的一個很好的典型。

    這不僅是就其社會關系而言(在這一點上他還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他所擁有的地位肯定不是微不足道的)。

    成為&ldquo曾經&rdquo的是他那富于成果的創作時期。

    他曾在《未來》這樣的期刊上發表過詩歌,也給一些如今早已銷聲匿迹的雜志寫過文章。

    不過,他仍保留着當年的熱情,他那小小的書房裡有着一批雖不算龐大,卻屬精良的19世紀法、德著作的收藏。

    有些藏書非常珍貴,希克說起了它們的價錢,一聽便知書商把它們當成了廢紙。

    喝茶時,我試圖從希克那裡得到一些關于新時期俄羅斯文學的信息,卻完全是白費勁。

    他按自己的理解一味談論着布留索夫,其餘幾乎一概不提。

    我們談話時,旁邊始終坐着一位十分嬌小的女子,看得出她是沒有工作的。

    不過,她對書籍也不感興趣,好在有巴塞基應酬她。

    希克希望我在德國能幫上他一些忙,為此,他送給我一大堆不值錢的、乏味的兒童書籍,我又不能全然拒絕。

    隻有一本我倒是願意拿走,盡管也沒什麼價值,卻很漂亮。

    離開時,巴塞基答應帶我去看一家妓女咖啡館,以此引誘我興高采烈地到了特韋爾斯卡娅大街。

    在咖啡館裡,我雖然沒看到什麼引人注目的東西,但好歹還吃了些冷盤魚和一隻螃蟹。

    巴塞基坐着一架大雪橇,把我帶回了薩多瓦娅大街和特韋爾斯卡娅大街的十字路口。

     1月21日 這天是列甯的祭日。

    所有的娛樂場所都關了門。

    不過,對商家和機關辦公室而言,出于&ldquo經濟管理制度&rdquo的考慮,要到第二天,也即周六才是假日,而周六本來就隻工作半天。

    我一早就坐車去銀行找希克,在那裡得知周六已确定去拜訪穆斯金,參觀他的兒童書籍收藏。

    換好錢我去了玩具博物館。

    這一回終于有所進展。

    他們答應周二答複我是否可以為我拍上一些照片。

    不過,我後來看到的還隻是底片。

    照片很便宜,我就訂了二十張左右。

    這一次,我仍然特别研究了一番維亞特卡的泥塑。

    &mdash&mdash前一晚我正要離開時,阿絲雅要我下午兩點和她一起去那家兒童劇院,他們在特韋爾斯卡娅大街的&ldquo阿爾斯&rdquo影劇院演出。

    可是,我去的時候,劇院裡人去樓空。

    看得出,這天不太可能有演出。

    最終,門衛也告訴我劇院關門了,就把我從大廳攆了出來,我原本還想在裡面暖和一下的。

    我在外面站了一會兒,瑪尼娅帶着阿絲雅寫的字條來了。

    上面寫着:她弄錯了,演出是在周六,而非周五。

    随後,我在瑪尼娅的幫助下買了蠟燭。

    燭光已使我的兩眼嚴重發炎了。

    為了省點兒時間工作,我沒有去&ldquo赫爾岑之家&rdquo(說不定這天也關着門),而是去了鄰近住所的一家餐館。

    飯菜雖貴,倒還不錯。

    回到房裡,我沒有按計劃寫有關普魯斯特的文章,而是寫了一篇文章來駁斥弗朗茨·布萊所寫的既拙劣又無恥的裡爾克悼詞。

    後來,我在阿絲雅那裡把這篇文章讀給她聽,她對此的評論促使我在當晚以及次日對此文進行了修改。

    順便提一下,阿絲雅的情況不好。

    &mdash&mdash後來,我和賴希在我中午去過的同一家餐館吃飯。

    他是第一次去那裡。

    然後,我們買了些東西。

    晚上,他在我這兒一直待到将近十一點半。

    我倆就各自孩提時代的閱讀記憶進行了詳細的交談。

    他坐在沙發椅上,我躺在床上。

    談話中,我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即我從小所閱讀的東西就已偏離了普遍的閱讀材料。

    霍夫曼的《新德意志青年之友》幾乎是唯一一本當初我也讀過的典型的青少年讀物。

    此外當然還有優秀的霍夫曼系列、皮襪子、施瓦布的古典傳奇故事。

    不過,卡爾·麥的書我沒看過第二本,我也沒讀過《羅馬之戰》以及沃裡斯霍芬的航海小說。

    格斯泰克的書我也隻看過一本,其中肯定寫了一個淫穢的情愛故事(或者,我讀此書隻是因為作者在某本書裡提到了它?),叫《阿肯色人的挂鐘》。

    我還發現,我對古典戲劇的全部了解都源于我那小小的讀書圈子。

     1月22日 賴希來的時候,我還沒洗漱,卻在桌邊坐着寫東西。

    這天早晨,我比往常更沒興緻與人應酬。

    工作時我也不願受人幹擾。

    不過,一點半左右我打算離開時,賴希問我去哪兒,我這才知道,他也要去阿絲雅邀請我去的那家兒童劇院。

    這就是說,我所獲得的全部優待無非是提前一天在劇院大門口白白站了半個小時。

    盡管如此,我還是先走一步,打算去經常光顧的那家咖啡館吃點熱的東西。

    可是,這一天咖啡館也都關着門,這一家更是還在&ldquo維修&rdquo期間。

    于是,我沿着特韋爾斯卡娅大街慢慢地走到了劇院。

    之後賴希來了,接着阿絲雅和瑪尼娅也來了。

    既然我們已成了四人團隊,我對這事就沒什麼興趣了。

    反正,我也不可能待到結束,因為我三點半要去見希克。

    我沒有強行要求坐到阿絲雅旁邊去,而是坐在了賴希和瑪尼娅中間。

    阿絲雅要賴希給我翻譯台詞。

    這出戲似乎講的是一家罐頭食品工廠的成立,看似有強烈的反英國的沙文主義色彩。

    休息時我離開了。

    此時,阿絲雅為了讓我留下,甚至要我坐到她旁邊去,可我不想遲到,更不想筋疲力盡地去見希克。

    希克本人卻還完全沒有把手頭的事情處理停當。

    在公交車上,他說起了自己在巴黎的日子,講到紀德曾經拜訪過他等等。

    拜訪穆斯金是值得的。

    盡管我隻看到了一本真正重要的兒童書籍,那是一本1837年出版的瑞士兒童年曆,窄窄的一小冊,裡面有三幅非常精美的彩色圖畫。

    不過,我還浏覽了大量的俄羅斯兒童圖書,見識了這些書裡的插圖水準。

    它們高度模仿德國圖書裡的插圖,許多書裡的插圖是由德國的平版印刷廠印刷的。

    許多德語圖書被模仿。

    我在那裡看到的《蓬頭彼得》的俄語版很粗糙,挺難看。

    穆斯金往一本本書裡夾紙條,把我對這些書所做的評注寫在上面。

    他是國家出版社兒童圖書部的主任。

    他給我看了一些他制作的圖書,其中有些書的正文是由他本人撰寫的。

    我給他講解了關于紀實著作《想象力》的龐大計劃。

    他看起來對我所說的不甚了了,給人的印象一般。

    去看他的藏書真是樁悲慘的事情。

    他沒有放書的地方,書就那麼胡亂地擺在過道裡的書架上,七倒八歪。

    茶幾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不等主人布讓我就吃了很多,因為這天我既沒吃午飯也沒吃晚飯。

    我們在那裡待了将近兩個半小時。

    他最後還讓我帶走了兩本他們出版的書,我心裡想着要把它們送給達佳。

    晚上在家寫關于裡爾克的文章以及日記。

    可是&mdash&mdash此刻也是同樣情況&mdash&mdash寫作素材太糟糕,我什麼也想不起來。

     1月23日 我已好久沒寫日記了,隻得概括起來說一說。

    這天,阿絲雅要為出院做準備。

    她要去拉赫林那裡住,這樣的話,總算有一個令人愉快的環境了。

    幾天後,我就想象得出,倘若這麼一幢房子早一點為我敞開的話,我在莫斯科會有多少機會啊。

    現在為時已晚,已無法抓住任何機會了。

    拉赫林住在中央檔案館的大樓裡,在一間又大又整潔的屋子裡。

    她和一名大學生生活在一起。

    據說那個學生很窮,出于自尊不想與她同住。

    我們剛認識的第二天,是星期三,她就送了我一把高加索匕首,一件非常漂亮的白銀工藝品,盡管不那麼值錢而且是給孩子玩的。

    阿絲雅聲稱,我應該把這件禮物算作她的饋贈。

    對我與阿絲雅的會面來說,她在拉赫林家住的日子也沒有比在療養院的時候方便多少。

    因為那裡總有一位紅軍将領,結婚不過兩個月,卻極盡所能地向阿絲雅大獻殷勤,并請求她與他一同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

    因為他被派駐到那裡了。

    他說,他打算把他的妻子留在莫斯科。

    這幾天當中,準确地說是星期一,阿絲雅收到了一封阿斯塔霍夫寄自東京的信,是艾爾薇拉從裡加轉寄的。

    星期四,我們一起從賴希那裡離開的時候,她給我詳細地講了信裡的内容,這天晚上她也還在和我說這封信的事。

    阿斯塔霍夫似乎很想念她。

    她要他送一條帶櫻花的圍巾,于是,他很可能&mdash&mdash這是我對她說的&mdash&mdash在半年的時間裡隻留意東京街頭的櫥窗裡是否有櫻花圍巾了。

    這天上午,我口授了駁斥布萊一文的簡要摘錄和幾封信。

    下午,我心情很好,和阿絲雅聊了聊,不過現在隻記得,就在我已離開了她的房間,要把她的箱子帶到我這兒來的時候,她再一次從房裡走出來,把手伸給了我。

    我不知道她想幹什麼,也許什麼也不想幹。

    直到第二天我才明白,原來這都是賴希策劃的陰謀,因為他自己身體不舒服,就讓我替阿絲雅扛箱子。

    第三天,阿絲雅搬完家後,他就在瑪尼娅的房裡睡下了。

    不過,流感症狀很快就好轉了。

    各種離境手續使我又要完全依賴巴塞基了。

    離開療養院後一刻鐘,我在約好的公交車站上與他碰了頭。

    晚上,我和格内丁約好在瓦赫坦戈夫劇院見面,不過之前還得和賴希一起去見他的女翻譯,以便&mdash&mdash有可能的話&mdash&mdash請她第二天上午為我做翻譯,屆時我要去國家電影院看電影。

    這樁事辦成了。

    然後,賴希把我送上了雪橇去瓦赫坦戈夫劇院。

    演出開始了一刻鐘後,格内丁帶着妻子來了。

    我正決定動身離開,想起上周日在無産階級文化劇院的情形,心想格内丁是不是有毛病。

    當時已買不到票了。

    不過,他最後還是搞到了幾張。

    隻是座位不在一起,于是,幕間休息時我們仨不斷調換座位,因為有兩個座位是挨在一起的,另一個座位是單獨的。

    格内丁的太太胖胖的,很親切,也很沉靜,盡管相貌平平,卻頗有幾分魅力。

    演出結束後,他倆還陪我走到了斯摩棱斯克-普羅夏基路口,我在那裡上了車。

     1月24日 這一天過得實在太緊張了,就算我最後幾乎達到了所有的目的,我還是覺得很惱火。

    先是在國家電影院沒完沒了地等待,等了兩個小時才開始放映。

    我觀看了《母親》、《波将金》和部分《三百萬案的審判》。

    看電影花了我十個盧布,因為考慮到賴希的原因我想給他為我介紹的女翻譯一些報酬,她倒沒有提錢的事,而我畢竟占用了她五個小時的時間。

    在那麼個小房間裡待了那麼長時間,而且大多數時候我倆是唯一的觀衆,連着看了那麼多電影卻沒有音樂伴奏,這簡直太累人了。

    我在&ldquo赫爾岑之家&rdquo遇見了賴希。

    飯後他去阿絲雅那裡,我在住所等候他倆,要與他們一同坐車去拉赫林家。

    可是,一開始隻來了賴希。

    我去了趟附近的郵局取我的彙款單。

    這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場景值得描述一番。

    那位郵局女職員拿着我的彙款單就好像我要奪走她的親骨肉似的。

    要不是沒過多久櫃台旁來了一個會講一些法語的婦女,我興許就辦不成這樁事,隻得空手而歸了。

    我疲憊不堪地回到旅館。

    幾分鐘後,我們帶着箱子、大衣、毯子等物動身前往拉赫林家。

    與此同時,阿絲雅直接坐車過去了。

    那裡聚集了一群人,除了那位紅軍将領,還有拉赫林的一位女友,她要我把一樣東西轉交給她在巴黎的一位畫家女友。

    接下來還是很累人,因為拉赫林&mdash&mdash一個并非不讨人喜歡的人&mdash&mdash不斷和我說着話。

    與此同時,我隐約感到那位将軍對阿絲雅很感興趣,所以就一直留意着他倆的一舉一動。

    此外,還有個賴希在場。

    我不得不放棄單獨和阿絲雅說上一句話的希望;臨走時和她交談的幾句話毫無意義。

    我之後還到巴塞基那裡去了一會兒,和他商量一些離境時的技術問題,然後就回家去了。

    賴希是在瑪尼娅的房裡睡的覺。

     1月25日 此地住房的緊張造成了這麼一個效果:當你晚上漫步在街頭,你會發現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這裡大大小小的屋子裡幾乎每一扇窗戶都亮着燈光。

    倘若這些窗戶裡透出的燈光不是這麼明暗不一的話,這可能會讓人想起節日燈飾。

    前幾天我還發現了一點:叫人向往莫斯科的不僅僅是雪,還有那天空。

    在其他任何大城市的上空都沒有這般遼闊的天穹。

    這是此地的房屋大都十分低矮所緻。

    在這座城市裡,始終能感覺到俄羅斯平原廣闊的地平線。

    街上有個男孩提着一個裝滿了鳥兒的木架子一路走着,叫人覺得既新奇又欣喜。

    原來,這裡連鳥兒也能在街上賣。

    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天我在街上遇到的一個&ldquo紅色&rdquo葬禮隊伍。

    靈柩、靈車以及馬籠頭都是紅色的。

    還有一次,我看到過一輛有軌電車,車身上畫滿了政治宣傳畫,可惜它開得太快,我沒能看清細節。

    這座城市充斥着異國情調,令人驚訝不已。

    每天我都能在旅館裡看到許多蒙古人,想看多少就有多少。

    不過,最近旅館門前的大街上又出現了一些身穿紅黃相間長袍的人,巴塞基告訴我那是些僧人,他們正在莫斯科召開一個會議。

    而電車上的女售票員們則讓我想起北方的原始民族。

    她們裹着毛皮大衣站在電車裡的崗位上,俨然站在雪橇上的薩摩耶德女人。

    &mdash&mdash這天,我辦成了幾樁事情。

    上午忙着準備行程。

    我居然把我的護照照片也讓人封了起來,真是愚蠢。

    于是,就去斯特拉斯諾伊大道的一家快照店拍照。

    然後是其他一些事情。

    前天晚上,我從拉赫林家出來時和伊列什取得了聯系并約好,兩點左右去&ldquo人民教育委員會&rdquo接他。

    費了一番周折我才找到他。

    我們一路從部委走到國家電影院,浪費了許多時間,伊列什要去那裡找潘斯基談點事情。

    此前不久,我想到是否可以讓國家電影院給我弄一些電影《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的劇照,于是,就把這個願望告訴了潘斯基。

    可是,不走運。

    潘斯基給我來了一大套莫名其妙的說詞:千萬别在國外提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裡有外國影片的剪輯,說不清到底剪自哪些外國影片,擔心會引起不快&mdash&mdash總而言之,他小題大做了一番。

    除此之外,他還竭力遊說伊列什立刻與他合作将戲劇《暗殺》搬上銀幕。

    不過,伊列什卻有禮貌地堅持拒絕這一提議,這才使我終于有機會能同他在附近的一家咖啡館(&ldquo魯克斯&rdquo)進行一次交談。

    談話獲得了預期的成果;我從他那裡得到了一張有趣的、關于當前俄羅斯文壇分化的圖表,是基于每位作家的政治傾向而做出的劃分。

    與伊列什的談話結束後,我立即去見賴希。

    晚上,我又去了拉赫林家,是阿絲雅要我去的。

    我實在太累了,就坐了雪橇。

    在樓上,我看到了那位哪兒都少不了他的伊廖沙将軍,他買的糖果堆成了山。

    我自己雖然沒有帶阿絲雅要的伏特加,因為沒買到,但帶去了波爾圖葡萄酒。

    這一天,主要還是第二天,我和阿絲雅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就和我們在柏林的時候差不多。

    阿絲雅很喜歡在電話裡說重要的事情。

    她提到要去柏林格魯納瓦爾特區與我同住,我告訴她這不可能,對此,她很不滿意。

    我是在這天晚上得到了拉赫林相贈的那把高加索匕首的。

    我一直待到伊廖沙離開為止。

    我談不上很滿意;後來卻十分稱心,因為阿絲雅坐到了我身旁的一張雙人沙發椅上,那裡原先坐着的人都轉過了身。

    不過,她跪在座位上,把我的真絲巴黎假領圍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可惜我已在家吃過了晚飯,桌上那麼多的糖果我已吃不下多少了。

     1月26日 這幾天一直都是晴朗、溫暖的好天氣。

    莫斯科讓我又覺得親近了許多。

    就像剛來的頭幾天那樣,我又有了學俄語的興緻。

    天氣很暖和,陽光也不耀眼,這使我能更好地在街頭顧盼流連。

    我視每一天為上天所賜的兩倍甚或三倍的饋贈,因為每一天都是如此美好,因為阿絲雅又時常與我親密無間,因為每一天都是我在計劃逗留的期限以外對自己的額外犒賞。

    我因此也看到了許多新鮮的事物。

    首先還是商販,賣的是另一些東西:有一個男人,肩頭的擔子上垂挂着一大串玩具手槍,手裡還握着一把,不時叩響扳機,槍聲穿透明淨的空氣沿街傳蕩;還有許多賣籃子的商販,他們出售各式各樣的籃子,彩色的,看起來與在卡普裡随處能買到的那種籃子有點兒相似,飾有嚴格的正方形圖案的雙把提籃,正方形的中心有四個彩色的大圓點。

    我還看到一個男人提着一個大行李籃,籃子上有綠色和紅色的草編紋飾,不過,那不是商販。

    &mdash&mdash這天早晨我打算在海關把我的箱子托運走,卻沒有辦成。

    由于我的護照不在身邊(被交出去辦理出境簽證了),他們雖然接收了我的箱子,卻沒有把它托運走。

    此外,上午我什麼事都沒辦成,去那家小地窖餐館吃了午飯,下午去看賴希,為了滿足阿絲雅的心願,我給他帶了些蘋果。

    這天,我沒見着阿絲雅,不過,下午和晚上和她通了兩次電話,說了很長時間。

    晚上寫文章回應施密茨論《波将金》一文。

     1月27日 我一直穿着巴塞基的那件大衣。

    &mdash&mdash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上午,我又去了一趟玩具博物館,有望弄到一些照片。

    我看了巴特拉姆書房裡的物品。

    一張長方形的、狹長的挂壁地圖十分引人注目,它寓言般地将曆史展現為一條條河流,宛若色彩各異、蜿蜒曲折的緞帶。

    數據和名稱按年代先後寫在每條河流的河床上。

    這幅地圖繪制于19世紀初,我卻以為它還要早上一百五十年。

    此外,還有一座有趣的八音鐘,一幅鑲在玻璃盒裡挂在牆上的風景。

    鐘的機械裝置壞了,鐘面也已脫落,原先敲響鐘點時,裡面的風車、井轱辘、百葉窗和小人會動。

    八音鐘的左、右兩側各挂着一幅浮雕,很相似,也都鑲在玻璃裡,一幅是&ldquo特洛伊大火&rdquo,另一幅是摩西&ldquo擊石取水&rdquo的情景。

    不過,它們是靜止不動的。

    此外,我還看了些兒童書籍、收藏的一副副牌以及許多其他東西。

    這天(周四)博物館不開放,我走到巴特拉姆的辦公室要穿過一個庭院,旁邊就有一座特别漂亮的老教堂。

    此地的教堂塔樓風格多樣,着實令人驚歎。

    我估計,那些狹長纖細的、形似方尖碑的塔樓可能是18世紀的建築。

    這些聳立于庭院的教堂與坐落在周遭隻有少數建築的鄉野風光裡的村莊教堂無甚區别。

    從巴特拉姆那裡離開後,我立刻回住處去放一幅大木版畫&mdash&mdash罕見的整版印刷,可惜有破損,被貼在了紙闆上。

    這是巴特拉姆的一件收藏的副本,他把它贈送給了我。

    随後去賴希處。

    我在那裡遇見了阿絲雅和瑪尼娅,她們剛到。

    (我後來一次再去時才結識了迷人的達莎,她是烏克蘭猶太人,最近一段時間負責給賴希做飯。

    )我到那裡時,屋裡的氣氛很緊張。

    我竭力避免引火燒身。

    我覺察出了事情的起因,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我懶得去回憶。

    之後,就在阿絲雅嘟囔着嘴,生氣地給賴希鋪床的時候,他倆立刻就起了沖突。

    最終,我們離開了。

    阿絲雅千方百計地想着如何找到一份工作,她在路上跟我談起了這事。

    我倆隻一起走到了下一個電車站台就分手了。

    希望晚上能見到她,不過,事先得打電話确認她是否還要去見克諾林。

    我已習慣對這樣的約定盡可能地不抱什麼希望。

    晚上她打來電話說,因為實在太累了,她已回絕了克諾林,可是,不巧又從裁縫那兒得到消息,讓她當晚務必前往取她的裙子,因為次日裁縫家裡就沒人了,據說裁縫要進醫院。

    聽她這麼說,我就徹底放棄了晚上與她見面的希望。

    不過,情況并非如此:阿絲雅請求我到裁縫家門口去見她,并答應之後随便我帶她去什麼地方。

    我們想到了阿爾巴特廣場旁的一家酒館。

    我倆幾乎同時到達了臨近革命劇院的裁縫的住處。

    然後,我就在門口等了将近一個小時。

    最後,我确信與阿絲雅走失了,因為我中途曾短暫離開過,去看了一個庭院,這房子至少有三個這樣的庭院。

    我又等了十分鐘,不斷地對自己說這樣的等待毫無理智,而她終于來了。

    我們坐車去阿爾巴特廣場。

    到了那裡,我們稍做遲疑,最後走進了一家名為&ldquo布拉格&rdquo的餐館。

    我們踩着寬闊、迂回的樓梯走上二樓,來到一間燈光通明的大廳,那裡擺放着許多餐桌,大都空着。

    大廳右端有個高高的舞台,從那裡傳來樂隊的演奏聲、報幕員的話音或一支烏克蘭合唱隊的歌聲,彼此間隔較長時間。

    我們一開始就換了座位,阿絲雅喜歡坐在窗邊。

    她為自己穿着一雙破舊的鞋子走進這麼&ldquo雅緻&rdquo的一家餐廳而感到羞愧。

    她在裁縫那裡穿上了她的新裙子,裙子是用已經被蟲子蛀了的黑色舊布料做的。

    她穿着效果很好,總體感覺和那條藍色的很相似。

    我們起初談論了阿斯塔霍夫。

    阿絲雅點了烤羊肉串,我要了一杯啤酒。

    我們就這麼面對面地坐着,不時想起我的行程,提及此,我倆就互相凝望。

    此時,也許是第一次,阿絲雅對我和盤托出,她曾一度十分渴望嫁給我。

    而這樣的事最終沒有發生,她認為,不是因為她而是因為我把事情搞砸了。

    (也許,她并沒有說過&ldquo搞砸了&rdquo這麼尖銳的詞,我已記不得了。

    )我說她渴望嫁給我是受了惡魔的慫恿。

    &mdash&mdash的确,她也想過,要是她作為我的妻子去見我的親朋好友,那可真是太滑稽了。

    她接着說道,不過,生過病後,她的心裡沒有惡魔了;她變得很消沉;我倆之間也不會發生什麼了。

    我說:可是,我要抓住你不放,就算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也要去那裡找你。

    &mdash&mdash那你也願意在紅軍将領家扮演家庭朋友的角色?要是他和賴希一樣傻而沒有把你扔出去的話,我不反對。

    要是他把你扔了出去,我也無話可說。

    &mdash&mdash一會兒她又說:&ldquo我已經很習慣于你了。

    &rdquo(原文即如此)最後,我對她說:&ldquo我剛來的頭幾天對你說過,我要立刻娶你。

    可是,我不知道是否會這麼做。

    我覺得,我會難以忍受。

    &rdquo接着,她說了些很動聽的話:為什麼不呢?我是一條忠誠的狗。

    和男人在一起生活時,我态度野蠻。

    這當然不對,可我沒有辦法。

    倘若你和我生活在一起,你将不會像現在一樣動辄感到恐懼或悲傷。

    &mdash&mdash我們就這麼聊了許多。

    我是否隻要看到月亮就會想念阿絲雅?我說,我希望下次重逢的時候,情況會有所改善。

    &mdash&mdash那你是否還會二十四個小時與我耳鬓厮磨?&mdash&mdash我說,這一點我現在倒是沒有想過,我想的是能與她親近,與她交談。

    隻有能與她親近了,我才會有願望與她長相厮守。

    &ldquo真叫人愉快。

    &rdquo她說。

    &mdash&mdash這番談話令我次日,實際上那天一整晚就已使我坐卧不甯了。

    不過,踏上行程的願望還是要強于對她的渴望,盡管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對她的渴望曾經遭遇了許多阻礙的緣故。

    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對我而言,在俄國生活太困難,在黨内是如此,在黨外就更是希望渺茫,而且不見得容易到哪裡去。

    而阿絲雅卻已在俄國生了根,她在此有許多牽挂。

    當然,她仍然向往歐洲,這很大程度上與她在我身上所看到的吸引力有關。

    有一天,與她一起生活在歐洲,倘若我能争取到她的話,可能會成為我最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在俄國&mdash&mdash我認為這不可能。

    我倆乘着雪橇回到她的住處,彼此緊緊相擁。

    天已黑。

    這是我倆在莫斯科所擁有的唯一一次黑夜&mdash&mdash在大街上,在一架雪橇狹窄的座位上。

     1月28日 晴朗的融雪天,早早就出了門,去逛阿爾巴特廣場右面的那些街巷。

    我早已有此打算。

    我來到了廣場,這裡原先是沙皇的養狗場。

    附近的房屋低矮,部分有立柱門廊。

    不過,其中也有一些醜陋的、較新的高房子,位于廣場的同一側。

    &ldquo四十年代生活方式博物館&rdquo就位于此&mdash&mdash這是一座低矮的三層樓房,房間按當時富裕市民家庭住宅的風格布置,很有品位。

    家具精美,與路易·菲利普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小箱櫃、燭台、窗間牆、屏風(有一扇很獨特,木頭框架裡鑲着厚玻璃)。

    所有的房間都布置得好像還有人在住似的:紙、便條、睡袍,圍巾或放在桌上或垂挂在椅子上。

    不過,所有這些很快就能逛完。

    令我驚訝的是,我沒看到真正的兒童房間(因此也沒看到玩具),或許當時就沒有專門的遊戲室?還是缺了?還是被單獨安置在最頂樓?随後,我繼續穿行于周邊的街巷。

    最後,我又回到阿爾巴特廣場,在一個書攤前停下腳步,找到了一本維克多·狄索出版于1882年的書《俄羅斯與俄羅斯人》。

    我花二十五戈比買下了此書,它好歹能讓我了解一些情況和名字,這對我理解莫斯科以及撰寫關于這座城市的文章而言可能會有用處。

    我回旅館放下書,接着去賴希那裡。

    這一次,我倆談得不錯。

    我下定決心不再制造緊張氣氛。

    我們談論起電影《大都會》以及該片在柏林,至少在知識分子圈内所遭到的拒斥。

    賴希欲将這一電影試驗的失敗歸咎于知識分子自身,認為正是他們的過分要求才導緻了如此的冒險行為。

    我反駁了他的這個觀點。

    阿絲雅沒有去,據說要晚上才去。

    不過,瑪尼娅在那兒待了一會兒。

    後來,達莎也來到房裡,她是個嬌小的烏克蘭猶太人,眼下就住在那裡給賴希做飯。

    我很喜歡她。

    姑娘們說的是猶太德語,可我聽不懂她們在說什麼。

    回去後我打電話給阿絲雅,請求她從賴希那裡回來後到我這裡來。

    後來,她果真來了,很疲倦,一來就躺到了床上。

    起初我手足無措,不敢吭聲,生怕她又立馬走人。

    我把巴特拉姆送給我的大幅版畫拿出來給她看。

    然後,我們說起了周日的安排:我答應陪她去看達佳。

    我們又接了吻,說到一起在柏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