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
關燈
小
中
大
看起來比我以前見到她時要好。
兒童療養院的紀律對她深有影響。
她的眼神平靜、克制,臉蛋兒飽滿了許多,也沒那麼緊張了。
與阿絲雅不再那麼出奇地相像了。
有人領着我參觀這個機構。
那些教室非常有趣,牆壁上東一塊西一塊地貼滿了圖畫和紙闆人物。
就像一堵廟牆,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當作獻給集體的禮物貼在牆上。
在這些地方,紅色是主色調,遍布着蘇維埃紅星和列甯頭像。
教室裡,孩子們不是坐在課桌前,而是挨着桌子坐在長闆凳上。
有人進去時,他們說一聲俄文的&ldquo您好&rdquo。
兒童療養院不為他們提供衣物,許多孩子看上去很窮。
在這個療養院附近,另有一些來自周邊農莊的孩子在玩耍。
去了一趟米蒂什廷,頂着大風坐雪橇返回。
下午,在療養院陪阿絲雅,心情很不好。
六個人在遊戲室玩了多米諾骨牌。
晚飯時,和賴希在一家甜品店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塊蛋糕。
早早地上了床。
12月18日 早上,阿絲雅來了。
賴希已離開。
我們去買布料,之前去國家銀行換錢。
在房裡時,我就對阿絲雅說起了前一天的壞心情。
這天早晨心情極好。
布料很貴。
返回途中,我們碰見有人在拍電影。
阿絲雅對我說,這得描述一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馬上頭腦不清,跟着跑上幾個小時,然後稀裡糊塗地去單位,也說不清自己去了哪兒。
我覺得,這是很可能的,看看此地開會的情形便知。
為了最終開成一次會,必須反複籌備多次。
沒有哪件事會像預設或預期地那樣發生&mdash&mdash這是描述生活之錯綜複雜的陳詞濫調,這一點在此地的每一樁事情上都體現得那麼強烈、那麼牢不可破。
因此,俄羅斯人的宿命論就很容易理解了。
當文明的考量逐漸貫徹到集體生活中時,這在最初隻會使個體的生存變得複雜。
人們在一間隻有蠟燭的屋子裡生活,比起在那些裝了電燈而發電廠卻常常出故障的地方要好。
這裡也有人對話語不聞不顧,對周遭的事物坦然地聽之任之,比如說那些在大街上溜冰的孩子。
在這裡坐電車是輕率的行為。
永遠無法透過冰封的車窗看清自己身在何處。
等你搞清楚了,下車的道兒又被挨挨擠擠的人群阻斷了。
因為必須從後門上車而從前門下車,所以就得擠過人群。
而至于什麼時候擠得過去,就要憑運氣且不顧一切地拼體力了。
與此相反,這裡也有一些西歐所沒有的便利:國營食品商店營業至晚上十一點,公寓大樓的門一直開到午夜甚至更晚。
房客和二房客太多,不可能人手一把大門鑰匙。
&mdash&mdash我發現,人們&ldquo歪歪扭扭&rdquo地走在馬路上。
這無疑是由于人行道太窄而行人太多的緣故。
隻有在那不勒斯才能看到和這裡一樣狹窄的人行道。
這些人行道使莫斯科帶了點兒小城鎮的鄉下氣,或者說顯得像個臨時急就而成、并且在一夜之間地位榮升的大城市。
&mdash&mdash我們買了一塊上好的褐色布料。
随後,我去了卡梅涅娃學院,要他們給我一張去邁耶霍爾德劇院的證件,在那裡也碰到了羅特。
飯後,我在&ldquo赫爾岑之家&rdquo和賴希下象棋。
柯剛帶着記者走了過來。
我設想寫一本書,談專制下的藝術:意大利法西斯政權下的藝術及俄羅斯無産階級專政下的藝術。
此外,我還談到了謝爾巴爾特和埃米爾·路德維希的著作。
賴希對此次訪談極度不滿意,認為我做了多餘的理論分析,從而使自己陷于遭受抨擊的危險處境。
到目前為止,此次訪談尚未發表(我于21日寫此日記),其影響如何,拭目以待。
&mdash&mdash阿絲雅的狀況不好。
一個得了頸項強直症而發了瘋的女病人被安置在阿絲雅隔壁的房間,早先在醫院時阿絲雅就認識她。
就在這天夜裡,阿絲雅和其他婦女一起造反成功,那個女病人被弄走了。
賴希帶我去了邁耶霍爾德劇院,我在那裡與範妮·葉洛維娅會了面。
但是,由于卡梅涅娃學院和邁耶霍爾德的關系不好,學院之前沒有給劇院打電話,我們也就沒有拿到票。
在我的旅館稍做逗留之後,我們坐車去克拉斯尼-威羅塔看一部電影。
潘斯基曾對我說過,這部電影将超越《戰艦波将金号》的成功。
沒有座位了。
我們買了下一場的票,随後去葉洛維娅的寓所喝茶,就在附近。
這間屋子也與我至今所見到的其他所有房間一樣光秃秃的。
灰色的牆壁上挂着大幅的列甯像,他正在讀《真理報》。
一個窄窄的壁架上放着幾本書,門邊靠着窄牆放着兩個行李籃,一面縱牆前擺着一張床,另一面前擺着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
在這房裡的逗留,就着一杯茶,配上一塊面包,是這個晚上最美好的事情。
因為,那部電影蹩腳透頂,叫人無法忍受,而且還放映得飛快,叫人既看不清楚又搞不明白。
電影還沒放完我們就離開了。
坐着有軌電車回去的時候,感覺就像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幕情景。
我發現賴希還在我房裡,他又在我這兒過夜了。
12月19日 我記不清上午是怎麼度過的了。
我想,我見到了阿絲雅,後來,在我把她送回療養院之後,我打算去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可是,沒找到。
在刺骨的寒冷中,我徘徊在莫斯科河左岸的建築工地、練兵場和教堂之間。
我看見紅軍士兵正在操練,孩子們穿梭其間踢着足球。
女孩們從一所學校走出來。
在我最後乘電車回去的那個車站對面有一座亮堂堂的紅色教堂,臨街是一道長長的紅色圍牆,還有塔樓和圓頂。
這一番到處遊蕩使我越發疲憊,因為我還提着一個不太便攜的小包裹,裡面裝着三個彩色紙房子。
這可是我在莫斯科河左岸的一條主街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每個三十戈比的大價錢從一家雜貨鋪弄到手的。
下午在阿絲雅那裡。
我出去給她買蛋糕。
我站在門口準備走時,發現賴希的舉止很奇怪,我說&ldquo再見&rdquo,他沒有回應。
我将此歸結為他心情不好。
因為,他之前離開了房間幾分鐘,我對阿絲雅說,他去買蛋糕了;而當他回來時,卻令她失望了。
幾分鐘後,我買了蛋糕回去時,賴希躺在床上。
他心髒病犯了。
阿絲雅情緒激動。
我發覺,在賴希這會兒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阿絲雅的表現就像我以前對待生病的朵拉[1]一樣。
她數落着,試圖提供幫助,卻以不明智的、咄咄逼人的方式,好像要使他意識到,他生病是多麼不應該似的。
賴希慢慢地恢複了過來。
不過,由于這次突發事件,我隻得獨自一人前往邁耶霍爾德劇院了。
後來,阿絲雅把賴希送到了我房裡。
他睡我的床過夜,我則睡在由阿絲雅鋪好的沙發上。
《欽差大臣》一劇盡管比首演時縮短了一個小時,但還是從七點三刻演到了十二點過後。
該劇有三部分共十六景(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
賴希的許多叙述使我多少對該劇的整體情況有了思想準備,但我還是驚訝于該劇的大肆鋪張,而且在我看來,最顯眼的并非那些富貴的服飾,而是舞台布景。
除了極少的例外,一幕幕劇情都在一個斜面的小小的空間内展開。
每換一幕,舞台上就會換上另一種具有&ldquo帝國風格&rdquo的紅木布景,擺上不同的陳設。
由此便形成了許多迷人的風俗畫,這符合該劇的宗旨,即進行非戲劇的、社會學的分析。
作為服務于革命戲劇的一部經典之作的改編,該劇在此地被賦予了重大意義。
然而,與此同時,這一嘗試又被視為失敗。
連黨也發令反對該劇的上演,由《真理報》的戲劇評論員所撰寫的态度溫和的評論也遭到了編輯部的拒絕。
劇院裡掌聲寥落,這也許更多是因為官方的口令,而不是由觀衆最初的印象造成。
因為,毫無疑問,這出戲令人大飽眼福。
隻是,這種情況與此地普遍存在的對待公共言論的謹慎态度有關。
假如你問一個不怎麼熟悉的人對于随便哪出戲或哪部電影的印象,你得到的回答隻是:&ldquo據這裡的人們所說,這是怎樣怎樣的&rdquo或者&ldquo人們大都認為是怎樣怎樣的&rdquo。
《欽差大臣》一劇的導演原則&mdash&mdash将情節場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之内,使得所有的戲劇元素極度奢侈地聚集在一起,尤其是演員班子。
這在一幕堪稱導演之傑作的節慶場景中達到了高潮。
小小的場地上,在紙做的、隻是象征性的壁柱之間,擁擠地聚集了将近十五個人。
(賴希談到了線性布局的取消。
)總體而言,産生了一種類似圓形大蛋糕結構的效果(一個非常莫斯科化的比喻&mdash&mdash隻有這裡的圓形大蛋糕才能說明這一比喻),或者更确切地說,像八音鐘上跳舞的小木偶,而果戈理的文本就是伴舞的音樂。
此外,這出戲中有許多真正的音樂。
臨近尾聲時出現的一小段誇德裡爾舞曲,想必在每一出市民階級的戲劇中都是動人的音樂,而在一部無産階級的戲劇中,人們并不期待這樣的音樂。
後者的形式在如下一幕場景中表現得最為清楚:一道長長的欄杆将舞台一分為二,欄杆前站着欽差大臣,欄杆後是人群;人們關注着欽差大臣的每一個動作并拿他的大衣做着極富表現力的遊戲&mdash&mdash一會兒由六隻或八隻手捧着它,一會兒又把它披在倚着欄杆的欽差大臣身上。
&mdash&mdash睡在硬床上,一夜過得很好。
*** [1]本雅明的妻子。
12月20日 我于23日寫此日記,已記不清當天上午的事了,就不做記錄了,取而代之,寫一些關于阿絲雅以及我倆關系的話,盡管賴希就坐在我旁邊。
我面對着一座幾乎無法攻占的堡壘。
然而,我對自己說,我在這座堡壘前&mdash&mdash莫斯科&mdash&mdash出現,就已經意味着初戰告捷。
隻是,若要取得進一步的、決定性的勝利似乎有無法克服的困難。
賴希的地位強而有力,他的成功顯而易見,這是他在此地異常艱苦的半年裡&mdash&mdash語言不通,受了凍,也許還挨了餓&mdash&mdash逐一獲得的。
今天早上他告訴我,經過這半年,他希望在這裡擁有一席之地。
他比阿絲雅少了些激情,但比她容易融入莫斯科的工作環境。
當初,阿絲雅剛從裡加到莫斯科的時候,她恨不得立刻返回歐洲,因為,要在這裡找份工作、實現自我,希望渺茫。
而當她後來找到了工作,在兒童院幹了幾個星期之後,又因為生病被打發走了。
要不是她之前一兩天登記成為了某一工會的成員,她現在也許就躺在那裡,沒人照料,也許已經死了也未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就是現在她還向往西歐。
這不僅僅是對旅行、對外國城市、對花花世界放蕩不羁的舒适生活的向往,而且還歸因于其自身的思想在西歐,主要通過與賴希和我的交往,受到來自自由觀念的深刻影響。
至于阿絲雅究竟怎麼可能在俄國形成了尖銳的觀點,她又如何在前往西歐時就已帶上了這些觀點的問題,事實上,正如賴希最近說過的那樣,是一個謎。
對我而言,莫斯科現在是座堡壘。
惡劣的氣候使我大吃苦頭,盡管這于我是健康的。
語言不通、賴希的在場、阿絲雅的備受制約的生活方式,這一切形成了一座又一座堡壘。
挺進徹底無望。
阿絲雅的病,至少是她的虛弱,令一切與其有關的私人話題退居次要位置,也使得我沒有被這一切完全打倒。
至于能否達到此行的另一個目的,即避開聖誕節要命的憂郁氣氛,還不得而知。
我之所以仍充滿了力量,還因為,盡管有重重阻撓,我依然能感到阿絲雅對我的親近。
看起來,我倆已習慣于稱呼彼此為&ldquo你&rdquo。
她那久久凝視我的目光&mdash&mdash我想不起來,還曾有哪一個女人給過我如此長久的凝視和親吻&mdash&mdash對我産生的力量分毫未減。
今天我告訴她,現在我想跟她生個孩子。
聽聞此言,阿絲雅有一些不同尋常,但卻是自發的動作。
鑒于眼下她對男女之事的克制,這些動作并非毫無意義,而是說明她喜歡我。
比如說昨天,我為了避免和她争執而打算離開她的房間時,她使勁把我攔住了,并撫摸了我的頭發。
她還經常叫我的名字。
就在這幾天,她有一次對我說,我們現在沒有生活在一座&ldquo荒島&rdquo上,也沒有生下兩個孩子,這全是我一人的過錯。
她的話是有點兒道理的。
曾有過三四次,我或直接或間接地避免與她共度未來:在卡普裡時我沒有同她&ldquo逃跑&rdquo&mdash&mdash可又怎麼逃呢?我拒絕陪她從羅馬出發,前往阿西西和奧爾維耶托;1925年夏天我沒跟她去拉脫維亞;同年冬天我又不願允諾在柏林等她。
這一切并非僅僅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更不是全然因為我有狂熱的旅行嗜好&mdash&mdash況且,近兩年來我的旅行興緻已減&mdash&mdash,而是因為我害怕她身上的敵意,而對此,我直到今天才感到有能力應對。
這幾天我也對她說過,要是當初我們結合了,我不知道我倆現在是否早已一刀兩斷。
現在,在我身外和内心所發生的一切使我覺得和阿絲雅分開生活的這個想法不再像以前那樣難以忍受了。
當然,在這件事上,最主要的還是我擔心,當阿絲雅日後恢複了健康并和賴希關系固定地在這裡生活時,我隻能承受巨大的痛苦而無法逾越我倆關系的界限。
而至于将來我是否能擺脫這一關系,我還不知道。
因為,我現在沒有明确的理由能使自己完完全全地與她分開,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要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我最希望有個孩子能成為我和她之間的紐帶。
然而,即便在今天,我仍不知道是否能夠與她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千辛萬苦,在她甜蜜可愛時,在她冷淡無情時。
這裡,冬天的生活多了一個維度:空間因其冷熱不同而千差萬别。
人們生活在馬路上就像置身于冷冰冰的玻璃大廳,每做一次停留和考慮都困難得令人難以置信:為了寄一封信就得花半天的時間做決定;冒着嚴寒走進商店買東西也需要強大的意志力。
除了特韋爾斯卡娅大街上的一家大型食品商店外(那裡擺放着色澤鮮亮的成品菜肴,我隻在我母親的烹饪書上見識過如此的美味,在沙皇時代不可能有比這更豐盛的菜肴了),其他商店都不适合駐足停留。
再者,它們都很土氣。
很少看見像在西方城市的主街上常見的、大老遠就能看清上面的公司名字的招牌;這裡的招牌上往往隻是寫着商品種類,有時則畫着鐘表、箱子、靴子、毛皮等。
在這裡,皮革店的鐵皮招牌上也畫着那麼一張傳統的、攤開的毛皮。
襯衫常常畫在一塊黑闆上,黑闆上方寫着俄文&ldquo中國洗衣坊&rdquo。
能看見許多乞丐。
他們喋喋不休地懇求着過往的行人。
其中一個乞丐,每當他覺得能從某個經過他跟前的行人身上有所收獲的時候,他都會發出一聲低吼。
我還看見一個乞丐,其姿勢與聖馬丁為之拔劍割袍的不幸者一模一樣,雙膝跪地,伸出一條胳膊。
臨近聖誕節,在特韋爾斯卡娅大街上有兩個孩子總是坐在革命博物館牆邊同一個地方的雪地裡,破衣爛衫,呻吟哭泣。
在所有莫斯科的機制中,唯獨這些乞丐是可靠的,他們不做改變,堅守其位,這似乎成了他們亘古不變的悲慘命運的寫照,或者也可能是某種高明組織的結果。
因為,這裡的其他所有東西都處于&ldquo維修&rdquo之中。
在那些光秃秃的房間裡,每個星期都要把家具重新擺放一遍&mdash&mdash這是人們由這些家具獲得的唯一的奢侈,然而,這同時也是一種極端的方式,它把&ldquo舒适&rdquo和作為其代價的&ldquo憂郁&rdquo一起逐出了屋門。
各種政府部門、博物館和機構不斷地變換地點,街頭小販們也是天天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哪兒都有他們的地盤。
所有的東西:鞋油、連環畫、文具、蛋糕和面包,甚至毛巾等等都在露天的街頭售賣,好像此時不是莫斯科零下二十五度[1]的冬天,而是那不勒斯的夏天似的。
&mdash&mdash下午,在阿絲雅那裡我說過,我打算在《文學世界》上寫論戲劇的文章。
我們發生了短暫的争執。
不過,我随後請求她和我一起玩多米諾骨牌。
她最終同意了:&ldquo如果你請求的話。
我很軟弱。
我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rdquo可是,後來賴希來了,阿絲雅又說到了那個話題,導緻了異常激烈的争吵。
隻是,當我從窗邊起身離開,要去街上追賴希的時候,阿絲雅卻抓住了我的手說:&ldquo沒那麼糟。
&rdquo晚上又在我房裡繼續争論了一會兒。
他後來回去了。
*** [1]列氏溫标。
&mdash&mdash編者注 12月21日 我走過整條阿爾巴特街,來到了斯摩棱斯克大道旁的市場上。
這一天很冷。
我邊走邊吃着在路上買的巧克力。
市場上,沿街第一排的售貨亭賣的是聖誕節用品、玩具和紙制品。
後面的攤位出售鐵制品、日用品以及鞋子等等。
這個市場類似阿爾巴茨卡娅-普羅夏基街上的市場,隻是,我猜想,這裡不賣食品。
還沒走到那些售貨亭跟前,沿途就擠滿了裝着食物、聖誕樹飾品以及玩具的籃子,叫人簡直無法從車行道走上人行道。
我在一個攤頭上買了一張俗氣的明信片,又在别的攤頭上買了一把巴拉萊卡琴和一個紙房子。
在這裡,我還看到了街上的聖誕玫瑰,一簇簇英勇的鮮花在冰天雪地中怒放,熠熠生輝。
我提着東西,費力地尋找着玩具博物館。
博物館已從斯摩棱斯克大道搬到克拉波特金娜街。
好不容易找到它時,我已精疲力竭,沒等邁進大門就恨不得返身而去:那門一下子推不開,我覺得門被鎖上了。
下午在阿絲雅那兒。
晚上在科爾施劇院看了場蹩腳的戲(《亞曆山大一世和伊萬·庫斯米奇》)。
該劇作者在幕間休息時逮住了賴希&mdash&mdash他稱其劇中的主角為哈姆雷特的同道中人,我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從他的眼皮底下溜走,逃脫了最後幾幕。
看完戲,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們還買了吃的。
賴希睡在我這裡。
12月22日 在與賴希的談論中,我碰到一些重要的問題。
我們經常在晚上長談,談俄國、戲劇和唯物主義。
賴希對普列漢諾夫倍感失望。
我試圖向他闡明唯物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表現方式之間的對立。
普遍主義的表現方式因為是非辯證的,所以總是唯心的。
而辯證法則必然地朝着那個方向前進:它将其所遇到的每個命題或反命題重又作為三位一體結構的綜合加以表現,它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深入客體的内在并隻在客體自身内表現一個宇宙。
任何其他的宇宙觀念都是沒有客體的,是唯心的。
此外,我還試圖通過揭示理論在普列漢諾夫那兒的地位來證明他的非唯物主義的思想,并且以理論與方法的對立為依據。
在其努力表現普遍的事物時,理論飄浮于科學之上;而方法的特征則是,每一個原則性的、普遍性的研究都能立刻發現一個其特有的客體。
(比如,在相對論中研究時間和空間觀念的關系。
)還有一次,我們談到成功被作為&ldquo中等&rdquo作家的決定性标準,談到那些偉大作家之&ldquo偉大&rdquo的獨特結構&mdash&mdash他們之所以&ldquo偉大&rdquo,是因為他們的影響是曆史性的,而不是反過來他們通過其作家的力量而擁有曆史性的影響。
人們隻有通過一個又一個世紀的透鏡才能看見那些&ldquo偉大&rdquo的作家,他們被這一面面透鏡放大、着色。
此外,這将導緻面對權威的一種絕對保守的态度,而這一保守的态度恰恰隻能由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解釋。
另有一次,我們聊普魯斯特(我給他讀了一些我翻譯的東西),然後談到了俄羅斯的文化政策:旨在使工人了解全部世界文學的&ldquo教育綱領”在英勇的共産主義時代領航掌舵的左翼作家遭到背棄;支持反動的農民藝術(藝術家協會的展覽)。
這天上午,我和賴希去《百科全書》編輯部辦公室時,又一次覺得這一切都很現實。
《百科全書》計劃編三十到四十卷,其中單獨給列甯預留了一卷。
我們第二次去的時候(第一次白去了一趟),一個非常友善的年輕人坐在桌旁,賴希向他介紹了我,還舉薦了我的學識。
随後,我給他講解我的&ldquo歌德&rdquo詞條的提綱,這時,他立刻顯得學力不逮,沒有把握起來。
這份提綱中的一些内容吓着他了,他最後要我在社會學的背景上刻畫歌德的生平形象。
然而,根本就無法唯物主義地描述一位作家的生平,而隻能描述其曆史影響。
因為,倘若不考慮一位藝術家的身後影響,那麼,他的存在及其純粹按照時間順序的整體創作是根本無法為唯物主義的分析提供對象的。
布哈林的《曆史唯物主義引論》中的完全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提問很可能正是以這同樣的非方法論的普遍性和直接性為特征的。
下午在阿絲雅那裡。
最近,她房裡躺着個猶太女共産黨員。
阿絲雅很喜歡她,和她有很多話說,而我卻不怎麼喜歡她在跟前,因為現在,就算賴希不在,我也幾乎無法單獨和阿絲雅說話。
晚上在家待着。
12月23日 上午,我去了庫斯塔尼博物館。
又看到了很漂亮的玩具;這裡的展覽也是由玩具博物館的館長安排的。
最漂亮的也許要數那些紙制小人了。
它們大都站在一個小小的底座上,那底座要麼是個小巧玲珑的、可以搖動曲柄的手搖風琴,要麼是個斜面,按下去會發出聲音。
也有用同種材料做成的大大的人偶,造型略顯怪誕,已屬于一個沒落的時期。
博物館裡有一位衣着寒酸、惹人喜愛的姑娘正和兩個小男孩用法語談論着那些玩具,她是他們的家庭教師。
三個都是俄國人。
博物館有兩個展廳。
在陳列玩具的那個大展廳裡,同時還陳列着上了漆
兒童療養院的紀律對她深有影響。
她的眼神平靜、克制,臉蛋兒飽滿了許多,也沒那麼緊張了。
與阿絲雅不再那麼出奇地相像了。
有人領着我參觀這個機構。
那些教室非常有趣,牆壁上東一塊西一塊地貼滿了圖畫和紙闆人物。
就像一堵廟牆,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當作獻給集體的禮物貼在牆上。
在這些地方,紅色是主色調,遍布着蘇維埃紅星和列甯頭像。
教室裡,孩子們不是坐在課桌前,而是挨着桌子坐在長闆凳上。
有人進去時,他們說一聲俄文的&ldquo您好&rdquo。
兒童療養院不為他們提供衣物,許多孩子看上去很窮。
在這個療養院附近,另有一些來自周邊農莊的孩子在玩耍。
去了一趟米蒂什廷,頂着大風坐雪橇返回。
下午,在療養院陪阿絲雅,心情很不好。
六個人在遊戲室玩了多米諾骨牌。
晚飯時,和賴希在一家甜品店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塊蛋糕。
早早地上了床。
12月18日 早上,阿絲雅來了。
賴希已離開。
我們去買布料,之前去國家銀行換錢。
在房裡時,我就對阿絲雅說起了前一天的壞心情。
這天早晨心情極好。
布料很貴。
返回途中,我們碰見有人在拍電影。
阿絲雅對我說,這得描述一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馬上頭腦不清,跟着跑上幾個小時,然後稀裡糊塗地去單位,也說不清自己去了哪兒。
我覺得,這是很可能的,看看此地開會的情形便知。
為了最終開成一次會,必須反複籌備多次。
沒有哪件事會像預設或預期地那樣發生&mdash&mdash這是描述生活之錯綜複雜的陳詞濫調,這一點在此地的每一樁事情上都體現得那麼強烈、那麼牢不可破。
因此,俄羅斯人的宿命論就很容易理解了。
當文明的考量逐漸貫徹到集體生活中時,這在最初隻會使個體的生存變得複雜。
人們在一間隻有蠟燭的屋子裡生活,比起在那些裝了電燈而發電廠卻常常出故障的地方要好。
這裡也有人對話語不聞不顧,對周遭的事物坦然地聽之任之,比如說那些在大街上溜冰的孩子。
在這裡坐電車是輕率的行為。
永遠無法透過冰封的車窗看清自己身在何處。
等你搞清楚了,下車的道兒又被挨挨擠擠的人群阻斷了。
因為必須從後門上車而從前門下車,所以就得擠過人群。
而至于什麼時候擠得過去,就要憑運氣且不顧一切地拼體力了。
與此相反,這裡也有一些西歐所沒有的便利:國營食品商店營業至晚上十一點,公寓大樓的門一直開到午夜甚至更晚。
房客和二房客太多,不可能人手一把大門鑰匙。
&mdash&mdash我發現,人們&ldquo歪歪扭扭&rdquo地走在馬路上。
這無疑是由于人行道太窄而行人太多的緣故。
隻有在那不勒斯才能看到和這裡一樣狹窄的人行道。
這些人行道使莫斯科帶了點兒小城鎮的鄉下氣,或者說顯得像個臨時急就而成、并且在一夜之間地位榮升的大城市。
&mdash&mdash我們買了一塊上好的褐色布料。
随後,我去了卡梅涅娃學院,要他們給我一張去邁耶霍爾德劇院的證件,在那裡也碰到了羅特。
飯後,我在&ldquo赫爾岑之家&rdquo和賴希下象棋。
柯剛帶着記者走了過來。
我設想寫一本書,談專制下的藝術:意大利法西斯政權下的藝術及俄羅斯無産階級專政下的藝術。
此外,我還談到了謝爾巴爾特和埃米爾·路德維希的著作。
賴希對此次訪談極度不滿意,認為我做了多餘的理論分析,從而使自己陷于遭受抨擊的危險處境。
到目前為止,此次訪談尚未發表(我于21日寫此日記),其影響如何,拭目以待。
&mdash&mdash阿絲雅的狀況不好。
一個得了頸項強直症而發了瘋的女病人被安置在阿絲雅隔壁的房間,早先在醫院時阿絲雅就認識她。
就在這天夜裡,阿絲雅和其他婦女一起造反成功,那個女病人被弄走了。
賴希帶我去了邁耶霍爾德劇院,我在那裡與範妮·葉洛維娅會了面。
但是,由于卡梅涅娃學院和邁耶霍爾德的關系不好,學院之前沒有給劇院打電話,我們也就沒有拿到票。
在我的旅館稍做逗留之後,我們坐車去克拉斯尼-威羅塔看一部電影。
潘斯基曾對我說過,這部電影将超越《戰艦波将金号》的成功。
沒有座位了。
我們買了下一場的票,随後去葉洛維娅的寓所喝茶,就在附近。
這間屋子也與我至今所見到的其他所有房間一樣光秃秃的。
灰色的牆壁上挂着大幅的列甯像,他正在讀《真理報》。
一個窄窄的壁架上放着幾本書,門邊靠着窄牆放着兩個行李籃,一面縱牆前擺着一張床,另一面前擺着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
在這房裡的逗留,就着一杯茶,配上一塊面包,是這個晚上最美好的事情。
因為,那部電影蹩腳透頂,叫人無法忍受,而且還放映得飛快,叫人既看不清楚又搞不明白。
電影還沒放完我們就離開了。
坐着有軌電車回去的時候,感覺就像通貨膨脹時期的一幕情景。
我發現賴希還在我房裡,他又在我這兒過夜了。
12月19日 我記不清上午是怎麼度過的了。
我想,我見到了阿絲雅,後來,在我把她送回療養院之後,我打算去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可是,沒找到。
在刺骨的寒冷中,我徘徊在莫斯科河左岸的建築工地、練兵場和教堂之間。
我看見紅軍士兵正在操練,孩子們穿梭其間踢着足球。
女孩們從一所學校走出來。
在我最後乘電車回去的那個車站對面有一座亮堂堂的紅色教堂,臨街是一道長長的紅色圍牆,還有塔樓和圓頂。
這一番到處遊蕩使我越發疲憊,因為我還提着一個不太便攜的小包裹,裡面裝着三個彩色紙房子。
這可是我在莫斯科河左岸的一條主街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每個三十戈比的大價錢從一家雜貨鋪弄到手的。
下午在阿絲雅那裡。
我出去給她買蛋糕。
我站在門口準備走時,發現賴希的舉止很奇怪,我說&ldquo再見&rdquo,他沒有回應。
我将此歸結為他心情不好。
因為,他之前離開了房間幾分鐘,我對阿絲雅說,他去買蛋糕了;而當他回來時,卻令她失望了。
幾分鐘後,我買了蛋糕回去時,賴希躺在床上。
他心髒病犯了。
阿絲雅情緒激動。
我發覺,在賴希這會兒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阿絲雅的表現就像我以前對待生病的朵拉[1]一樣。
她數落着,試圖提供幫助,卻以不明智的、咄咄逼人的方式,好像要使他意識到,他生病是多麼不應該似的。
賴希慢慢地恢複了過來。
不過,由于這次突發事件,我隻得獨自一人前往邁耶霍爾德劇院了。
後來,阿絲雅把賴希送到了我房裡。
他睡我的床過夜,我則睡在由阿絲雅鋪好的沙發上。
《欽差大臣》一劇盡管比首演時縮短了一個小時,但還是從七點三刻演到了十二點過後。
該劇有三部分共十六景(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
賴希的許多叙述使我多少對該劇的整體情況有了思想準備,但我還是驚訝于該劇的大肆鋪張,而且在我看來,最顯眼的并非那些富貴的服飾,而是舞台布景。
除了極少的例外,一幕幕劇情都在一個斜面的小小的空間内展開。
每換一幕,舞台上就會換上另一種具有&ldquo帝國風格&rdquo的紅木布景,擺上不同的陳設。
由此便形成了許多迷人的風俗畫,這符合該劇的宗旨,即進行非戲劇的、社會學的分析。
作為服務于革命戲劇的一部經典之作的改編,該劇在此地被賦予了重大意義。
然而,與此同時,這一嘗試又被視為失敗。
連黨也發令反對該劇的上演,由《真理報》的戲劇評論員所撰寫的态度溫和的評論也遭到了編輯部的拒絕。
劇院裡掌聲寥落,這也許更多是因為官方的口令,而不是由觀衆最初的印象造成。
因為,毫無疑問,這出戲令人大飽眼福。
隻是,這種情況與此地普遍存在的對待公共言論的謹慎态度有關。
假如你問一個不怎麼熟悉的人對于随便哪出戲或哪部電影的印象,你得到的回答隻是:&ldquo據這裡的人們所說,這是怎樣怎樣的&rdquo或者&ldquo人們大都認為是怎樣怎樣的&rdquo。
《欽差大臣》一劇的導演原則&mdash&mdash将情節場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之内,使得所有的戲劇元素極度奢侈地聚集在一起,尤其是演員班子。
這在一幕堪稱導演之傑作的節慶場景中達到了高潮。
小小的場地上,在紙做的、隻是象征性的壁柱之間,擁擠地聚集了将近十五個人。
(賴希談到了線性布局的取消。
)總體而言,産生了一種類似圓形大蛋糕結構的效果(一個非常莫斯科化的比喻&mdash&mdash隻有這裡的圓形大蛋糕才能說明這一比喻),或者更确切地說,像八音鐘上跳舞的小木偶,而果戈理的文本就是伴舞的音樂。
此外,這出戲中有許多真正的音樂。
臨近尾聲時出現的一小段誇德裡爾舞曲,想必在每一出市民階級的戲劇中都是動人的音樂,而在一部無産階級的戲劇中,人們并不期待這樣的音樂。
後者的形式在如下一幕場景中表現得最為清楚:一道長長的欄杆将舞台一分為二,欄杆前站着欽差大臣,欄杆後是人群;人們關注着欽差大臣的每一個動作并拿他的大衣做着極富表現力的遊戲&mdash&mdash一會兒由六隻或八隻手捧着它,一會兒又把它披在倚着欄杆的欽差大臣身上。
&mdash&mdash睡在硬床上,一夜過得很好。
*** [1]本雅明的妻子。
12月20日 我于23日寫此日記,已記不清當天上午的事了,就不做記錄了,取而代之,寫一些關于阿絲雅以及我倆關系的話,盡管賴希就坐在我旁邊。
我面對着一座幾乎無法攻占的堡壘。
然而,我對自己說,我在這座堡壘前&mdash&mdash莫斯科&mdash&mdash出現,就已經意味着初戰告捷。
隻是,若要取得進一步的、決定性的勝利似乎有無法克服的困難。
賴希的地位強而有力,他的成功顯而易見,這是他在此地異常艱苦的半年裡&mdash&mdash語言不通,受了凍,也許還挨了餓&mdash&mdash逐一獲得的。
今天早上他告訴我,經過這半年,他希望在這裡擁有一席之地。
他比阿絲雅少了些激情,但比她容易融入莫斯科的工作環境。
當初,阿絲雅剛從裡加到莫斯科的時候,她恨不得立刻返回歐洲,因為,要在這裡找份工作、實現自我,希望渺茫。
而當她後來找到了工作,在兒童院幹了幾個星期之後,又因為生病被打發走了。
要不是她之前一兩天登記成為了某一工會的成員,她現在也許就躺在那裡,沒人照料,也許已經死了也未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就是現在她還向往西歐。
這不僅僅是對旅行、對外國城市、對花花世界放蕩不羁的舒适生活的向往,而且還歸因于其自身的思想在西歐,主要通過與賴希和我的交往,受到來自自由觀念的深刻影響。
至于阿絲雅究竟怎麼可能在俄國形成了尖銳的觀點,她又如何在前往西歐時就已帶上了這些觀點的問題,事實上,正如賴希最近說過的那樣,是一個謎。
對我而言,莫斯科現在是座堡壘。
惡劣的氣候使我大吃苦頭,盡管這于我是健康的。
語言不通、賴希的在場、阿絲雅的備受制約的生活方式,這一切形成了一座又一座堡壘。
挺進徹底無望。
阿絲雅的病,至少是她的虛弱,令一切與其有關的私人話題退居次要位置,也使得我沒有被這一切完全打倒。
至于能否達到此行的另一個目的,即避開聖誕節要命的憂郁氣氛,還不得而知。
我之所以仍充滿了力量,還因為,盡管有重重阻撓,我依然能感到阿絲雅對我的親近。
看起來,我倆已習慣于稱呼彼此為&ldquo你&rdquo。
她那久久凝視我的目光&mdash&mdash我想不起來,還曾有哪一個女人給過我如此長久的凝視和親吻&mdash&mdash對我産生的力量分毫未減。
今天我告訴她,現在我想跟她生個孩子。
聽聞此言,阿絲雅有一些不同尋常,但卻是自發的動作。
鑒于眼下她對男女之事的克制,這些動作并非毫無意義,而是說明她喜歡我。
比如說昨天,我為了避免和她争執而打算離開她的房間時,她使勁把我攔住了,并撫摸了我的頭發。
她還經常叫我的名字。
就在這幾天,她有一次對我說,我們現在沒有生活在一座&ldquo荒島&rdquo上,也沒有生下兩個孩子,這全是我一人的過錯。
她的話是有點兒道理的。
曾有過三四次,我或直接或間接地避免與她共度未來:在卡普裡時我沒有同她&ldquo逃跑&rdquo&mdash&mdash可又怎麼逃呢?我拒絕陪她從羅馬出發,前往阿西西和奧爾維耶托;1925年夏天我沒跟她去拉脫維亞;同年冬天我又不願允諾在柏林等她。
這一切并非僅僅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更不是全然因為我有狂熱的旅行嗜好&mdash&mdash況且,近兩年來我的旅行興緻已減&mdash&mdash,而是因為我害怕她身上的敵意,而對此,我直到今天才感到有能力應對。
這幾天我也對她說過,要是當初我們結合了,我不知道我倆現在是否早已一刀兩斷。
現在,在我身外和内心所發生的一切使我覺得和阿絲雅分開生活的這個想法不再像以前那樣難以忍受了。
當然,在這件事上,最主要的還是我擔心,當阿絲雅日後恢複了健康并和賴希關系固定地在這裡生活時,我隻能承受巨大的痛苦而無法逾越我倆關系的界限。
而至于将來我是否能擺脫這一關系,我還不知道。
因為,我現在沒有明确的理由能使自己完完全全地與她分開,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要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我最希望有個孩子能成為我和她之間的紐帶。
然而,即便在今天,我仍不知道是否能夠與她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千辛萬苦,在她甜蜜可愛時,在她冷淡無情時。
這裡,冬天的生活多了一個維度:空間因其冷熱不同而千差萬别。
人們生活在馬路上就像置身于冷冰冰的玻璃大廳,每做一次停留和考慮都困難得令人難以置信:為了寄一封信就得花半天的時間做決定;冒着嚴寒走進商店買東西也需要強大的意志力。
除了特韋爾斯卡娅大街上的一家大型食品商店外(那裡擺放着色澤鮮亮的成品菜肴,我隻在我母親的烹饪書上見識過如此的美味,在沙皇時代不可能有比這更豐盛的菜肴了),其他商店都不适合駐足停留。
再者,它們都很土氣。
很少看見像在西方城市的主街上常見的、大老遠就能看清上面的公司名字的招牌;這裡的招牌上往往隻是寫着商品種類,有時則畫着鐘表、箱子、靴子、毛皮等。
在這裡,皮革店的鐵皮招牌上也畫着那麼一張傳統的、攤開的毛皮。
襯衫常常畫在一塊黑闆上,黑闆上方寫着俄文&ldquo中國洗衣坊&rdquo。
能看見許多乞丐。
他們喋喋不休地懇求着過往的行人。
其中一個乞丐,每當他覺得能從某個經過他跟前的行人身上有所收獲的時候,他都會發出一聲低吼。
我還看見一個乞丐,其姿勢與聖馬丁為之拔劍割袍的不幸者一模一樣,雙膝跪地,伸出一條胳膊。
臨近聖誕節,在特韋爾斯卡娅大街上有兩個孩子總是坐在革命博物館牆邊同一個地方的雪地裡,破衣爛衫,呻吟哭泣。
在所有莫斯科的機制中,唯獨這些乞丐是可靠的,他們不做改變,堅守其位,這似乎成了他們亘古不變的悲慘命運的寫照,或者也可能是某種高明組織的結果。
因為,這裡的其他所有東西都處于&ldquo維修&rdquo之中。
在那些光秃秃的房間裡,每個星期都要把家具重新擺放一遍&mdash&mdash這是人們由這些家具獲得的唯一的奢侈,然而,這同時也是一種極端的方式,它把&ldquo舒适&rdquo和作為其代價的&ldquo憂郁&rdquo一起逐出了屋門。
各種政府部門、博物館和機構不斷地變換地點,街頭小販們也是天天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哪兒都有他們的地盤。
所有的東西:鞋油、連環畫、文具、蛋糕和面包,甚至毛巾等等都在露天的街頭售賣,好像此時不是莫斯科零下二十五度[1]的冬天,而是那不勒斯的夏天似的。
&mdash&mdash下午,在阿絲雅那裡我說過,我打算在《文學世界》上寫論戲劇的文章。
我們發生了短暫的争執。
不過,我随後請求她和我一起玩多米諾骨牌。
她最終同意了:&ldquo如果你請求的話。
我很軟弱。
我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rdquo可是,後來賴希來了,阿絲雅又說到了那個話題,導緻了異常激烈的争吵。
隻是,當我從窗邊起身離開,要去街上追賴希的時候,阿絲雅卻抓住了我的手說:&ldquo沒那麼糟。
&rdquo晚上又在我房裡繼續争論了一會兒。
他後來回去了。
*** [1]列氏溫标。
&mdash&mdash編者注 12月21日 我走過整條阿爾巴特街,來到了斯摩棱斯克大道旁的市場上。
這一天很冷。
我邊走邊吃着在路上買的巧克力。
市場上,沿街第一排的售貨亭賣的是聖誕節用品、玩具和紙制品。
後面的攤位出售鐵制品、日用品以及鞋子等等。
這個市場類似阿爾巴茨卡娅-普羅夏基街上的市場,隻是,我猜想,這裡不賣食品。
還沒走到那些售貨亭跟前,沿途就擠滿了裝着食物、聖誕樹飾品以及玩具的籃子,叫人簡直無法從車行道走上人行道。
我在一個攤頭上買了一張俗氣的明信片,又在别的攤頭上買了一把巴拉萊卡琴和一個紙房子。
在這裡,我還看到了街上的聖誕玫瑰,一簇簇英勇的鮮花在冰天雪地中怒放,熠熠生輝。
我提着東西,費力地尋找着玩具博物館。
博物館已從斯摩棱斯克大道搬到克拉波特金娜街。
好不容易找到它時,我已精疲力竭,沒等邁進大門就恨不得返身而去:那門一下子推不開,我覺得門被鎖上了。
下午在阿絲雅那兒。
晚上在科爾施劇院看了場蹩腳的戲(《亞曆山大一世和伊萬·庫斯米奇》)。
該劇作者在幕間休息時逮住了賴希&mdash&mdash他稱其劇中的主角為哈姆雷特的同道中人,我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從他的眼皮底下溜走,逃脫了最後幾幕。
看完戲,如果沒記錯的話,我們還買了吃的。
賴希睡在我這裡。
12月22日 在與賴希的談論中,我碰到一些重要的問題。
我們經常在晚上長談,談俄國、戲劇和唯物主義。
賴希對普列漢諾夫倍感失望。
我試圖向他闡明唯物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表現方式之間的對立。
普遍主義的表現方式因為是非辯證的,所以總是唯心的。
而辯證法則必然地朝着那個方向前進:它将其所遇到的每個命題或反命題重又作為三位一體結構的綜合加以表現,它在這條路上不斷地深入客體的内在并隻在客體自身内表現一個宇宙。
任何其他的宇宙觀念都是沒有客體的,是唯心的。
此外,我還試圖通過揭示理論在普列漢諾夫那兒的地位來證明他的非唯物主義的思想,并且以理論與方法的對立為依據。
在其努力表現普遍的事物時,理論飄浮于科學之上;而方法的特征則是,每一個原則性的、普遍性的研究都能立刻發現一個其特有的客體。
(比如,在相對論中研究時間和空間觀念的關系。
)還有一次,我們談到成功被作為&ldquo中等&rdquo作家的決定性标準,談到那些偉大作家之&ldquo偉大&rdquo的獨特結構&mdash&mdash他們之所以&ldquo偉大&rdquo,是因為他們的影響是曆史性的,而不是反過來他們通過其作家的力量而擁有曆史性的影響。
人們隻有通過一個又一個世紀的透鏡才能看見那些&ldquo偉大&rdquo的作家,他們被這一面面透鏡放大、着色。
此外,這将導緻面對權威的一種絕對保守的态度,而這一保守的态度恰恰隻能由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解釋。
另有一次,我們聊普魯斯特(我給他讀了一些我翻譯的東西),然後談到了俄羅斯的文化政策:旨在使工人了解全部世界文學的&ldquo教育綱領”在英勇的共産主義時代領航掌舵的左翼作家遭到背棄;支持反動的農民藝術(藝術家協會的展覽)。
這天上午,我和賴希去《百科全書》編輯部辦公室時,又一次覺得這一切都很現實。
《百科全書》計劃編三十到四十卷,其中單獨給列甯預留了一卷。
我們第二次去的時候(第一次白去了一趟),一個非常友善的年輕人坐在桌旁,賴希向他介紹了我,還舉薦了我的學識。
随後,我給他講解我的&ldquo歌德&rdquo詞條的提綱,這時,他立刻顯得學力不逮,沒有把握起來。
這份提綱中的一些内容吓着他了,他最後要我在社會學的背景上刻畫歌德的生平形象。
然而,根本就無法唯物主義地描述一位作家的生平,而隻能描述其曆史影響。
因為,倘若不考慮一位藝術家的身後影響,那麼,他的存在及其純粹按照時間順序的整體創作是根本無法為唯物主義的分析提供對象的。
布哈林的《曆史唯物主義引論》中的完全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提問很可能正是以這同樣的非方法論的普遍性和直接性為特征的。
下午在阿絲雅那裡。
最近,她房裡躺着個猶太女共産黨員。
阿絲雅很喜歡她,和她有很多話說,而我卻不怎麼喜歡她在跟前,因為現在,就算賴希不在,我也幾乎無法單獨和阿絲雅說話。
晚上在家待着。
12月23日 上午,我去了庫斯塔尼博物館。
又看到了很漂亮的玩具;這裡的展覽也是由玩具博物館的館長安排的。
最漂亮的也許要數那些紙制小人了。
它們大都站在一個小小的底座上,那底座要麼是個小巧玲珑的、可以搖動曲柄的手搖風琴,要麼是個斜面,按下去會發出聲音。
也有用同種材料做成的大大的人偶,造型略顯怪誕,已屬于一個沒落的時期。
博物館裡有一位衣着寒酸、惹人喜愛的姑娘正和兩個小男孩用法語談論着那些玩具,她是他們的家庭教師。
三個都是俄國人。
博物館有兩個展廳。
在陳列玩具的那個大展廳裡,同時還陳列着上了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