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關燈
小
中
大
未公開的書信代表了他的樂觀主義,這便是他于1926年12月10日,在其到達莫斯科僅僅四天之後寫給我的一封信。
我為此書[2]的出版提供了此信。
這是唯一一封他确确實實從莫斯科寫給我的信。
至于這些期待最終變成了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在其日記的極盡詳細的進展中了解到。
本雅明逐漸失去了&mdash&mdash不過,因此絕沒有使人少了分毫壓抑之感&mdash&mdash此前所抱有的一切幻想。
至于本雅明如何評價其在莫斯科的經曆與體驗,我們還可以非常明确地在他于回國僅僅三周之後寫給馬丁·布貝爾(MartinBuber)的一封信裡看到(1927年2月23日)。
在信中,他預告了其為布貝爾主辦的雜志《造物》所撰寫的《莫斯科》一文即将收尾。
在我看來,此處應該将本雅明寫于此信中的總結公布出來。
他寫道:&ldquo一切理論都将遠離我的描述。
我将能夠,如我所願,恰恰由此而使造物說話:既然我已同樣成功地理解并把握了這種嶄新的、令人驚詫的語言,它透過一種完全改變了的環境的聲音面具隆隆作響。
我要對眼下的莫斯科城做一種描述,在這一描述中&lsquo一切事實就是理論&rsquo,且這一描述由此而放棄一切推論的抽象,放棄一切預後,甚至在一定界限内也放棄一切評判。
我堅定不移地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抽象、預後、評判完全可能不以精神&lsquo數據&rsquo為基礎,而純粹從經濟事實出發。
對此,哪怕在俄羅斯國内也隻有極少數的人有足夠廣泛的了解。
莫斯科,如其眼下自我表現的那樣,使人如圖解般簡化地看到了各種可能:首先是革命失敗的可能和革命成功的可能。
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存在一些不可預見的東西,其形象将大大有别于任何綱領性的未來描繪。
如今,這正在人們身上以及他們周遭的環境中生硬而鮮明地顯現出來。
&rdquo 對1980年的讀者而言,還要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在日記裡才初顯端倪,即幾乎所有本雅明終究還能夠與之建立起聯系的人&mdash&mdash順便說一下,不管他當時是否清楚這一點,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猶太人&mdash&mdash都屬于反對派,不是政治上的反對派,就是藝術上的反對派,這在當時差不多還能夠互相區分得開。
這些人,據我對其命運所能了解到的情況而言,都或早或晚地作為托洛茨基分子或者在其他征兆下成了當時業已發端的斯大林統治的犧牲品,就連本雅明的女友阿絲雅·拉西斯後來也在&ldquo肅反&rdquo運動中被迫在一個集中營度過了多年光陰。
此外,本雅明越來越強烈地覺察到他的許多重要的合作夥伴身上的或由恐懼或由玩世不恭所決定的機會主義。
他未能避開這樣的機會主義,以至于最終爆發了激烈的争執,甚至在面對阿絲雅·拉西斯的時候。
在本雅明的這些行動的過程中,對他的精神狀态而言,他與那位極富才智的導演伯恩哈德·賴希(BernhardReich,早年在柏林的&ldquo德意志劇院&rdquo)&mdash&mdash阿絲雅·拉西斯的生活伴侶(後來在其晚年成了她的丈夫)&mdash&mdash的不無緊張的關系比起與其女友的關系更為重要,更富有啟發。
正如日記所證實的那樣,阿絲雅并不擁有賴希所掌握的人脈。
然而,即便與賴希,本雅明的内心也早在1927年1月就産生
我為此書[2]的出版提供了此信。
這是唯一一封他确确實實從莫斯科寫給我的信。
至于這些期待最終變成了什麼,我們現在可以在其日記的極盡詳細的進展中了解到。
本雅明逐漸失去了&mdash&mdash不過,因此絕沒有使人少了分毫壓抑之感&mdash&mdash此前所抱有的一切幻想。
至于本雅明如何評價其在莫斯科的經曆與體驗,我們還可以非常明确地在他于回國僅僅三周之後寫給馬丁·布貝爾(MartinBuber)的一封信裡看到(1927年2月23日)。
在信中,他預告了其為布貝爾主辦的雜志《造物》所撰寫的《莫斯科》一文即将收尾。
在我看來,此處應該将本雅明寫于此信中的總結公布出來。
他寫道:&ldquo一切理論都将遠離我的描述。
我将能夠,如我所願,恰恰由此而使造物說話:既然我已同樣成功地理解并把握了這種嶄新的、令人驚詫的語言,它透過一種完全改變了的環境的聲音面具隆隆作響。
我要對眼下的莫斯科城做一種描述,在這一描述中&lsquo一切事實就是理論&rsquo,且這一描述由此而放棄一切推論的抽象,放棄一切預後,甚至在一定界限内也放棄一切評判。
我堅定不移地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抽象、預後、評判完全可能不以精神&lsquo數據&rsquo為基礎,而純粹從經濟事實出發。
對此,哪怕在俄羅斯國内也隻有極少數的人有足夠廣泛的了解。
莫斯科,如其眼下自我表現的那樣,使人如圖解般簡化地看到了各種可能:首先是革命失敗的可能和革命成功的可能。
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存在一些不可預見的東西,其形象将大大有别于任何綱領性的未來描繪。
如今,這正在人們身上以及他們周遭的環境中生硬而鮮明地顯現出來。
&rdquo 對1980年的讀者而言,還要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在日記裡才初顯端倪,即幾乎所有本雅明終究還能夠與之建立起聯系的人&mdash&mdash順便說一下,不管他當時是否清楚這一點,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猶太人&mdash&mdash都屬于反對派,不是政治上的反對派,就是藝術上的反對派,這在當時差不多還能夠互相區分得開。
這些人,據我對其命運所能了解到的情況而言,都或早或晚地作為托洛茨基分子或者在其他征兆下成了當時業已發端的斯大林統治的犧牲品,就連本雅明的女友阿絲雅·拉西斯後來也在&ldquo肅反&rdquo運動中被迫在一個集中營度過了多年光陰。
此外,本雅明越來越強烈地覺察到他的許多重要的合作夥伴身上的或由恐懼或由玩世不恭所決定的機會主義。
他未能避開這樣的機會主義,以至于最終爆發了激烈的争執,甚至在面對阿絲雅·拉西斯的時候。
在本雅明的這些行動的過程中,對他的精神狀态而言,他與那位極富才智的導演伯恩哈德·賴希(BernhardReich,早年在柏林的&ldquo德意志劇院&rdquo)&mdash&mdash阿絲雅·拉西斯的生活伴侶(後來在其晚年成了她的丈夫)&mdash&mdash的不無緊張的關系比起與其女友的關系更為重要,更富有啟發。
正如日記所證實的那樣,阿絲雅并不擁有賴希所掌握的人脈。
然而,即便與賴希,本雅明的内心也早在1927年1月就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