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一〇三 郁斯貝克寄伊邦
關燈
小
中
大
為繼續上次信中的思緒,茲将某洞明事理的歐洲人日前對我所說一切,大緻轉述如下:
&ldquo亞洲各國君主,所能采取的最拙劣的态度就是躲藏在宮中,像他們實際上所作的那樣。他們願意顯得更令人起敬,但是他們使人尊敬的是王權,而不是國王,并且将臣民的思想系于某一王座之上,而與國王個人無關。
&ldquo這看不見的統治力量,對于人民說,永遠是一樣的。即使有十個國王,一個接一個先後互相殺死,人民隻知道他們的名字,所以對于他們的生死并不感覺任何區别,就像先後統治過人民的隻是一些鬼魂。
&ldquo如果刺死我們偉大君王亨利四世的那可憎惡的殺人兇犯所刺的是一個印度國君&mdash&mdash國玺與不可計數的國帑的掌管者,他很可能從容不迫地竊取了國柄,國帑就好像為他而積累的。至于追究原來的國王、王室和王子王孫的下落,決沒有一個人想到。
&ldquo在東方[1],各國國君的政治幾乎從來沒有變化,這很令人驚異。如果不是因為這種政府是專制與暴虐的,還有什麼原因呢?
&ldquo政治的變化,隻能出乎君主或人民之手。然而在東方,君主們不能有此決心,因為,手中有此極度的權力,可能有的一切,他們都有了,如果他們再變更什麼,必然于己不利。
&ldquo至于臣民之間,倘如有人作出某種決定,亦不能施之于國家,否則他必須突然間與一種可怕并且永遠獨一無二的權力相折沖。他要這樣做,缺乏時間,缺乏條件。但是,他隻要直趨權力之泉源,而且他隻要舉起一條手臂,一刹那就行。[2]
&ldquo兇手登寶座,同時君王下了寶座,倒在地上,死于兇手的腳邊。
&ldquo在歐洲,一個心懷不滿的人所想的是暗中與敵人通消息,投身于敵人的營陣,搶占要塞,或在民間引起無謂的微言怨語。在亞洲,一個心懷不滿的人徑直到國王跟前,出其不意地行刺,出其不意地颠覆;他甚至消滅了君王的概念:在這一瞬間,是奴隸與主人;在另一瞬間,篡奪者已變為合法。
&ldquo倒黴的君王,誰叫他隻長一顆腦袋!好像他将全部權力集合在腦袋上,隻為了指給第一個來到的野心家,說權力全部在此。&rdquo
一七一七年,萊比爾·阿赫魯月十七日,于巴黎。
***
[1]指近東。
[2]此處指在東方國家(如波斯等),一個庶民要在政治上反對朝廷是極困難的,但是到不得已的時候,刺殺君主反而容易一些。
&ldquo亞洲各國君主,所能采取的最拙劣的态度就是躲藏在宮中,像他們實際上所作的那樣。他們願意顯得更令人起敬,但是他們使人尊敬的是王權,而不是國王,并且将臣民的思想系于某一王座之上,而與國王個人無關。
&ldquo這看不見的統治力量,對于人民說,永遠是一樣的。即使有十個國王,一個接一個先後互相殺死,人民隻知道他們的名字,所以對于他們的生死并不感覺任何區别,就像先後統治過人民的隻是一些鬼魂。
&ldquo如果刺死我們偉大君王亨利四世的那可憎惡的殺人兇犯所刺的是一個印度國君&mdash&mdash國玺與不可計數的國帑的掌管者,他很可能從容不迫地竊取了國柄,國帑就好像為他而積累的。至于追究原來的國王、王室和王子王孫的下落,決沒有一個人想到。
&ldquo在東方[1],各國國君的政治幾乎從來沒有變化,這很令人驚異。如果不是因為這種政府是專制與暴虐的,還有什麼原因呢?
&ldquo政治的變化,隻能出乎君主或人民之手。然而在東方,君主們不能有此決心,因為,手中有此極度的權力,可能有的一切,他們都有了,如果他們再變更什麼,必然于己不利。
&ldquo至于臣民之間,倘如有人作出某種決定,亦不能施之于國家,否則他必須突然間與一種可怕并且永遠獨一無二的權力相折沖。他要這樣做,缺乏時間,缺乏條件。但是,他隻要直趨權力之泉源,而且他隻要舉起一條手臂,一刹那就行。[2]
&ldquo兇手登寶座,同時君王下了寶座,倒在地上,死于兇手的腳邊。
&ldquo在歐洲,一個心懷不滿的人所想的是暗中與敵人通消息,投身于敵人的營陣,搶占要塞,或在民間引起無謂的微言怨語。在亞洲,一個心懷不滿的人徑直到國王跟前,出其不意地行刺,出其不意地颠覆;他甚至消滅了君王的概念:在這一瞬間,是奴隸與主人;在另一瞬間,篡奪者已變為合法。
&ldquo倒黴的君王,誰叫他隻長一顆腦袋!好像他将全部權力集合在腦袋上,隻為了指給第一個來到的野心家,說權力全部在此。&rdquo
一七一七年,萊比爾·阿赫魯月十七日,于巴黎。
***
[1]指近東。
[2]此處指在東方國家(如波斯等),一個庶民要在政治上反對朝廷是極困難的,但是到不得已的時候,刺殺君主反而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