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八十九 郁斯貝克寄伊邦
關燈
小
中
大
(寄士麥那)
對于光榮的企求,和生物所同具的保全生命的本能,其間并無區别。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記憶中,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光榮是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貴,實不下于天賦的生命。
但是,各人對生命的依戀程度不同,所以對于光榮的敏感程度也不一緻。追求榮譽這種高貴的熱情,固然永遠銘刻在人心上,而想象力和教育的影響,使這種熱情在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不同的樣子。
此種區别存在于人與人之間,而在民族與民族之間,區别更大。
在各國,對于光榮的追求,和人民的自由同增,亦與之同減。光榮絕不是奴役的伴侶,這是可以立為格言的。
日前有一通達情理的人對我說:
&ldquo從多方面說,吾人在法國比在波斯自由多了,所以在法國大家更愛光榮。這可喜的幻想可以使一個法國人欣然地并且富于風趣地去做一切。而你們的蘇丹如果要命令子民做同樣的事,必須将苦刑和報酬不斷地放在他們眼前。
&ldquo所以在我們法國,君主監管市井細民的榮譽。他為了維護榮譽而設有可敬的法庭。榮譽是民族的神聖财寶,而且是君王不能據為己有的惟一财寶,因為他若據為己有,就不能不和他的利益相抵觸。因此,如果一個臣子覺得君主用某種恩惠,或用稍帶輕蔑的表示,損壞了他的榮譽,這臣子會立刻離開朝廷、職位和差役,退隐家中。
&ldquo法國軍隊和你們的軍隊的區别,在于你們的軍隊是由奴隸組成的,這自然是怯懦的。他們隻能用對于刑罰的恐懼來克服對于死亡的恐懼;在他們的心靈上産生一種新的恐怖,而使他們變得愚蠢。不像法國兵那樣,以極大的樂趣到槍林彈雨中去,而以比恐懼更高的滿足排除恐懼。
&ldquo然而,榮譽、名聲以及道德的祭壇,仿佛是建立在各共和國以及人們能夠口稱&lsquo祖國&rsquo的那些國家中。在羅馬、在雅典、在拉塞特蒙[1],最顯著的功勞隻要用榮譽來作為報酬就夠了。月桂枝葉,或橡樹枝葉做成的一頂&lsquo桂冠&rsquo,一座雕像,一篇贊詞,對于打了一次勝仗或占領一座城池的功勞,就是極大的報酬。
&ldquo在那些地方,一個人若作了良好的舉動,這舉動本身對他就是足夠的報酬。他看見一個同胞,心中不能不感覺行善施惠的樂趣。他給别人幫忙的次數,可按國内公民的人數計算。任何人都可能給另一個人做有益的事,但是,若能對全社會的幸福有所貢獻,這就近乎天神了。
&ldquo可是,這種競賽精神在你們波斯人[2]心中,豈不應當完全熄滅了嗎?因為在你們波斯,職務與祿位僅僅是國君喜怒無常的特征。名譽與品德,如果沒有君主的恩寵作為陪襯,并且和王恩同生同滅,在那裡是被視為空想的。一個受公衆重視的人,決無把握說他明天不受羞辱:今天他是三軍統帥,不久也許國王要他當庖師,而不再讓他有獲得别的贊詞的希望,除非烤了一盤美味的羊腿。&rdquo
一七一五年,主馬達·阿赫魯月十五日,于巴黎。
***
[1]古希臘斯巴達共和國之首都。此處提到的羅馬與雅典均指古代。
[2]作者借波斯暗射路易十四朝的法國。
對于光榮的企求,和生物所同具的保全生命的本能,其間并無區别。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記憶中,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光榮是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貴,實不下于天賦的生命。
但是,各人對生命的依戀程度不同,所以對于光榮的敏感程度也不一緻。追求榮譽這種高貴的熱情,固然永遠銘刻在人心上,而想象力和教育的影響,使這種熱情在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不同的樣子。
此種區别存在于人與人之間,而在民族與民族之間,區别更大。
在各國,對于光榮的追求,和人民的自由同增,亦與之同減。光榮絕不是奴役的伴侶,這是可以立為格言的。
日前有一通達情理的人對我說:
&ldquo從多方面說,吾人在法國比在波斯自由多了,所以在法國大家更愛光榮。這可喜的幻想可以使一個法國人欣然地并且富于風趣地去做一切。而你們的蘇丹如果要命令子民做同樣的事,必須将苦刑和報酬不斷地放在他們眼前。
&ldquo所以在我們法國,君主監管市井細民的榮譽。他為了維護榮譽而設有可敬的法庭。榮譽是民族的神聖财寶,而且是君王不能據為己有的惟一财寶,因為他若據為己有,就不能不和他的利益相抵觸。因此,如果一個臣子覺得君主用某種恩惠,或用稍帶輕蔑的表示,損壞了他的榮譽,這臣子會立刻離開朝廷、職位和差役,退隐家中。
&ldquo法國軍隊和你們的軍隊的區别,在于你們的軍隊是由奴隸組成的,這自然是怯懦的。他們隻能用對于刑罰的恐懼來克服對于死亡的恐懼;在他們的心靈上産生一種新的恐怖,而使他們變得愚蠢。不像法國兵那樣,以極大的樂趣到槍林彈雨中去,而以比恐懼更高的滿足排除恐懼。
&ldquo然而,榮譽、名聲以及道德的祭壇,仿佛是建立在各共和國以及人們能夠口稱&lsquo祖國&rsquo的那些國家中。在羅馬、在雅典、在拉塞特蒙[1],最顯著的功勞隻要用榮譽來作為報酬就夠了。月桂枝葉,或橡樹枝葉做成的一頂&lsquo桂冠&rsquo,一座雕像,一篇贊詞,對于打了一次勝仗或占領一座城池的功勞,就是極大的報酬。
&ldquo在那些地方,一個人若作了良好的舉動,這舉動本身對他就是足夠的報酬。他看見一個同胞,心中不能不感覺行善施惠的樂趣。他給别人幫忙的次數,可按國内公民的人數計算。任何人都可能給另一個人做有益的事,但是,若能對全社會的幸福有所貢獻,這就近乎天神了。
&ldquo可是,這種競賽精神在你們波斯人[2]心中,豈不應當完全熄滅了嗎?因為在你們波斯,職務與祿位僅僅是國君喜怒無常的特征。名譽與品德,如果沒有君主的恩寵作為陪襯,并且和王恩同生同滅,在那裡是被視為空想的。一個受公衆重視的人,決無把握說他明天不受羞辱:今天他是三軍統帥,不久也許國王要他當庖師,而不再讓他有獲得别的贊詞的希望,除非烤了一盤美味的羊腿。&rdquo
一七一五年,主馬達·阿赫魯月十五日,于巴黎。
***
[1]古希臘斯巴達共和國之首都。此處提到的羅馬與雅典均指古代。
[2]作者借波斯暗射路易十四朝的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