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九十 郁斯貝克寄伊邦
關燈
小
中
大
(寄士麥那)
從法國民族對于榮譽的一般熱狂中,在個别人士的精神上,又形成了某種我說不清的事物,人們稱之為&ldquo榮譽觀念&rdquo[1]。嚴格說,這是各種行業的特性,但是對于軍人尤為顯著,對于他們,那是最高意義上的&ldquo榮譽觀念&rdquo。使你體會到這是什麼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們對此恰好毫無概念。
往昔的法國人,尤其是貴族,除了這&ldquo榮譽觀念&rdquo的規章之外,不大遵循其他法律。&ldquo榮譽觀念&rdquo使他們一生舉動規範化。而且那些規章十分嚴厲,人們如果躲避其中最小的規矩,且不說違反規章,就得受比死更殘酷的責罰。
在排難解紛時,這些規章隻定出一種解決法,就是決鬥。決鬥将所有的困難一刀兩斷。可是這種判決法也有不堪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不在直接有關的兩造之間舉行,而以他人代替。
即使有人和另一人并不熟識,他也必須參加紛争,并且付出生命的代價,就像他自己在發怒一般。其人被選為決鬥者,對此種恭維性的偏愛,永遠引以為榮;有人不一定肯出四枚皮斯托爾,為了援救朋友及其全家能免于絞刑,卻毫不為難地肯替他去冒一千次生命危險。[2]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設想得非常惡劣,因為,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敏捷,更強有力,不能就說他比别人更有理。
由于這種緣故,曆朝君王用嚴刑重罰禁止決鬥,然而無濟于事。因為&ldquo榮譽&rdquo起來反抗,它要永遠統治下去,它不承認任何法律。
因此,法國人處于非常苦惱的情況下:因為一個正直的人如果受了侮辱,榮譽的規章迫使他去報仇;而在另一方面,他一報仇,法庭就要用最嚴酷的刑罰處分他。如果遵照榮譽的規章,結果死在斷頭台上;如果遵照司法的規定,就将永被社會衆人所唾棄。剩下的就隻有這令人左右為難的、殘酷的選擇:或者死亡,或者偷生苟活。
一七一五年,主馬達·阿赫魯月十八日,于巴黎。
***
[1]近于我們所謂的&ldquo面子問題&rdquo。在法國,這種&ldquo榮譽觀念&rdquo是一種封建社會的特殊産物,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ldquo武士道&rdquo一類的風俗。
[2]不肯花錢救人之急,卻肯為那人去決鬥。
從法國民族對于榮譽的一般熱狂中,在個别人士的精神上,又形成了某種我說不清的事物,人們稱之為&ldquo榮譽觀念&rdquo[1]。嚴格說,這是各種行業的特性,但是對于軍人尤為顯著,對于他們,那是最高意義上的&ldquo榮譽觀念&rdquo。使你體會到這是什麼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們對此恰好毫無概念。
往昔的法國人,尤其是貴族,除了這&ldquo榮譽觀念&rdquo的規章之外,不大遵循其他法律。&ldquo榮譽觀念&rdquo使他們一生舉動規範化。而且那些規章十分嚴厲,人們如果躲避其中最小的規矩,且不說違反規章,就得受比死更殘酷的責罰。
在排難解紛時,這些規章隻定出一種解決法,就是決鬥。決鬥将所有的困難一刀兩斷。可是這種判決法也有不堪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不在直接有關的兩造之間舉行,而以他人代替。
即使有人和另一人并不熟識,他也必須參加紛争,并且付出生命的代價,就像他自己在發怒一般。其人被選為決鬥者,對此種恭維性的偏愛,永遠引以為榮;有人不一定肯出四枚皮斯托爾,為了援救朋友及其全家能免于絞刑,卻毫不為難地肯替他去冒一千次生命危險。[2]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設想得非常惡劣,因為,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敏捷,更強有力,不能就說他比别人更有理。
由于這種緣故,曆朝君王用嚴刑重罰禁止決鬥,然而無濟于事。因為&ldquo榮譽&rdquo起來反抗,它要永遠統治下去,它不承認任何法律。
因此,法國人處于非常苦惱的情況下:因為一個正直的人如果受了侮辱,榮譽的規章迫使他去報仇;而在另一方面,他一報仇,法庭就要用最嚴酷的刑罰處分他。如果遵照榮譽的規章,結果死在斷頭台上;如果遵照司法的規定,就将永被社會衆人所唾棄。剩下的就隻有這令人左右為難的、殘酷的選擇:或者死亡,或者偷生苟活。
一七一五年,主馬達·阿赫魯月十八日,于巴黎。
***
[1]近于我們所謂的&ldquo面子問題&rdquo。在法國,這種&ldquo榮譽觀念&rdquo是一種封建社會的特殊産物,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ldquo武士道&rdquo一類的風俗。
[2]不肯花錢救人之急,卻肯為那人去決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