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七十三 黎伽寄×××
關燈
小
中
大
我聽說有一種公堂,名為法蘭西學院[1]。世界上沒有一個公堂,比這公堂更不受人尊敬。因為,據說這公堂一有所決定,人民立刻破壞它的法令,而且強迫它接受某些成規,使它不得不遵守。[2]
前些時候,這公堂為了奠定它的權威,頒布了一部法典,表示它的判斷。這一個多父之子,幾乎一生下來就成了老人;而且,雖然他是合法的,另外有一個私生子,比他早出世,在他産生時,幾乎要把他窒息而死。[3]
這公堂的成員,除了喋喋不休,沒有别的職務,在他們永恒的饒舌中,自然而然地有頌贊。一等到他們明白了其中的秘密,[4]頌贊就成為一種熱狂,而且永不離開他們。
這團體有四十個腦袋,每個腦袋都充滿辭藻、比喻、對比;這許多嘴,說話時都用驚歎句;耳朵永遠願意受到節拍與和諧的刺激。至于眼睛,根本提不到:好像這團體是為說話,而不是為觀看而存在的。它站立得一點不穩,因為時間是它的災難,随時搖撼它,毀壞它所做的一切。從前有人說,它的手是貪婪的。關于這點,我不對你講什麼,讓那些比我更内行的人來斷定。
上述種種,都是我們在波斯看不見的事物。我們的精神毫不傾向于這種古怪的機構,我們總是在我們樸質的習俗中、天真的方式中找尋自然。
一七一五年,助勒·希哲月二十七日,于巴黎。
***
[1]法蘭西學院,創立于一六三五年,院士四十人,終身制,俗稱&ldquo四十位不朽之士&rdquo。經常性的工作是讨論法語語法與字典。一切語法與詞彙上的問題,一經學院決定并加公布之後,全國應當奉為正鹄。但實際上并不然。這封信是諷刺法蘭西學院的:除暴露院士互相吹捧的醜态以外,還指出學院工作之不切實際。
[2]法蘭西學院所作的語言問題上的各種決定往往脫離實際,因此人民在日常語言上,不能遵守學院的規定。相反,在實用語言中某些傾向與演變,一成了群衆性的習慣與成規以後,就迫使院士們在讨論語法與詞彙時不得不考慮采取。
[3]指《學院語法》。此&ldquo法典&rdquo經常在學院中讨論,每隔若幹年再版一次。此處大概是指第一版。這本《學院語法》經學院長期讨論,頒布之後,已經趕不上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說&ldquo一生下來就成了老人&rdquo。同時有一部私人編的《語法》,比較切合實際,更令《學院語法》減色。
[4]每一個新被選中的院士,例應對于他所接替的&ldquo前人&rdquo發表一篇贊揚備至的演說。
前些時候,這公堂為了奠定它的權威,頒布了一部法典,表示它的判斷。這一個多父之子,幾乎一生下來就成了老人;而且,雖然他是合法的,另外有一個私生子,比他早出世,在他産生時,幾乎要把他窒息而死。[3]
這公堂的成員,除了喋喋不休,沒有别的職務,在他們永恒的饒舌中,自然而然地有頌贊。一等到他們明白了其中的秘密,[4]頌贊就成為一種熱狂,而且永不離開他們。
這團體有四十個腦袋,每個腦袋都充滿辭藻、比喻、對比;這許多嘴,說話時都用驚歎句;耳朵永遠願意受到節拍與和諧的刺激。至于眼睛,根本提不到:好像這團體是為說話,而不是為觀看而存在的。它站立得一點不穩,因為時間是它的災難,随時搖撼它,毀壞它所做的一切。從前有人說,它的手是貪婪的。關于這點,我不對你講什麼,讓那些比我更内行的人來斷定。
上述種種,都是我們在波斯看不見的事物。我們的精神毫不傾向于這種古怪的機構,我們總是在我們樸質的習俗中、天真的方式中找尋自然。
一七一五年,助勒·希哲月二十七日,于巴黎。
***
[1]法蘭西學院,創立于一六三五年,院士四十人,終身制,俗稱&ldquo四十位不朽之士&rdquo。經常性的工作是讨論法語語法與字典。一切語法與詞彙上的問題,一經學院決定并加公布之後,全國應當奉為正鹄。但實際上并不然。這封信是諷刺法蘭西學院的:除暴露院士互相吹捧的醜态以外,還指出學院工作之不切實際。
[2]法蘭西學院所作的語言問題上的各種決定往往脫離實際,因此人民在日常語言上,不能遵守學院的規定。相反,在實用語言中某些傾向與演變,一成了群衆性的習慣與成規以後,就迫使院士們在讨論語法與詞彙時不得不考慮采取。
[3]指《學院語法》。此&ldquo法典&rdquo經常在學院中讨論,每隔若幹年再版一次。此處大概是指第一版。這本《學院語法》經學院長期讨論,頒布之後,已經趕不上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說&ldquo一生下來就成了老人&rdquo。同時有一部私人編的《語法》,比較切合實際,更令《學院語法》減色。
[4]每一個新被選中的院士,例應對于他所接替的&ldquo前人&rdquo發表一篇贊揚備至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