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六十一 郁斯貝克寄磊疊
關燈
小
中
大
(寄威尼斯)
前些天,我走進一座有名的教堂,大家稱它為聖母院。我在贊賞那高尚美麗的建築的時候,機緣巧合,和一個教士攀談起來,他也和我一樣,是被好奇心吸引而來的。我們随便談到教士職業的清靜。
他對我說:&ldquo大半的人都羨慕我們這一行的幸福,他們是對的。然而我們這一行也有令人不快的地方。我們和社交場合并不十分隔絕,我們有成千的機會,被召喚到社交場合去。在那裡,我們得扮演一個極困難的角色。
&ldquo社交場合中的人物使人詫異:他們不能承當我們的贊許,也不能忍受我們的檢察。如果我們想糾正他們,他們覺得我們可笑;如果我們贊許他們,他們以為我們降低身份。一想起連那些無信仰的俗人都以為我們荒唐,我覺得沒有一件事比這更使人受辱了。因此我不得不采取模棱兩可的态度,不用果斷的性格引起放浪之士[1]對我們的尊敬,而用聽他們發議論時我們所采取的态度,使他們猜不透究竟。這樣做需要很多的機智,這種不置可否的情況是很艱難的。社交場合的人們,不怕冒險莽撞,盡情發表尖銳突出的意見,并且看風轉舵,順則愈說愈遠,逆則偃旗息鼓,因此他們收效之大,遠甚于我們。
&ldquo這還不是一切。我們的這一種大家稱贊的幸福與安靜的情況,在社交場合是保留不住的。我們一出現于社交場合,人們就挑逗我們,引起争辯。比如要我們設法證明,對于一個不信上帝的人,祈禱是有用的;或證明對于另一個終身否認靈魂不死的人,齋戒是必要的。這種工作是十分艱苦的,而且那些哈哈大笑的人,顯然并不是在擁護我們。更有甚者:我們有一種願望,想吸引别人來附和我們的意見,這種願望使我們經常不得安甯,而且可以說這種願望是和我們的職業分不開的。假如我們看見有這樣的歐洲人,他們為了照顧人類的本性,設法使非洲人的面孔變白,那麼他們的可笑亦不下于我們。我們攪亂國家,我們自尋煩惱,為了使人接受某些毫無基本意義的宗教觀點,于是我們就和某一個征服中國的霸主一樣[2],為了強迫人民剃發或削指甲[3],引起了大規模的反抗。
&ldquo我們責任所在,要使别人克盡我們聖教的義務,這種熱心往往也是危險的,應當和多多益善的謹慎結合而行。從前有一位皇帝,名叫德奧道斯,把某城居民全部殺戮,甚至婦女兒童也不例外。後來這皇帝到教堂門口,要想進去,有一主教名叫昂勃羅阿斯,叫人關上大門,不許皇帝進去,如同對待殺人兇手或冒犯神祇者一樣。在這件事上,主教表現了英勇的舉動。那皇帝,後來按照罪行的深重,做了必要苦修忏悔之後,被允許進入教堂,他走去和教士們站在一起,上述主教把他趕了出去。在這件事上,他表現了狂信者的舉動。由此證明,我們必須提防,勿使熱心過度。那位君主能否在教士之間獲一位置,對于宗教、對于國家,有什麼要緊呢?&rdquo
一七一四年,萊比爾·安外魯月一日,于巴黎。
***
[1]所謂&ldquo放浪之士&rdquo,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法文中,意義是雙關的:主要指思想自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時也指風流儇薄、玩弄女性的人。在這封信中,着重第一個意義。在今天的法語中,一般僅用第二個意義。
[2]據各法文版本注釋,都說是指清朝初年的某皇帝。
[3]&ldquo削指甲&rdquo在法文中是一句成語,意即&ldquo使之無法反抗&rdquo,因此作者提到&ldquo剃發&rdquo,順便加上&ldquo削指甲&rdquo,表示&ldquo剃發&rdquo也是一種政治性的壓迫。
前些天,我走進一座有名的教堂,大家稱它為聖母院。我在贊賞那高尚美麗的建築的時候,機緣巧合,和一個教士攀談起來,他也和我一樣,是被好奇心吸引而來的。我們随便談到教士職業的清靜。
他對我說:&ldquo大半的人都羨慕我們這一行的幸福,他們是對的。然而我們這一行也有令人不快的地方。我們和社交場合并不十分隔絕,我們有成千的機會,被召喚到社交場合去。在那裡,我們得扮演一個極困難的角色。
&ldquo社交場合中的人物使人詫異:他們不能承當我們的贊許,也不能忍受我們的檢察。如果我們想糾正他們,他們覺得我們可笑;如果我們贊許他們,他們以為我們降低身份。一想起連那些無信仰的俗人都以為我們荒唐,我覺得沒有一件事比這更使人受辱了。因此我不得不采取模棱兩可的态度,不用果斷的性格引起放浪之士[1]對我們的尊敬,而用聽他們發議論時我們所采取的态度,使他們猜不透究竟。這樣做需要很多的機智,這種不置可否的情況是很艱難的。社交場合的人們,不怕冒險莽撞,盡情發表尖銳突出的意見,并且看風轉舵,順則愈說愈遠,逆則偃旗息鼓,因此他們收效之大,遠甚于我們。
&ldquo這還不是一切。我們的這一種大家稱贊的幸福與安靜的情況,在社交場合是保留不住的。我們一出現于社交場合,人們就挑逗我們,引起争辯。比如要我們設法證明,對于一個不信上帝的人,祈禱是有用的;或證明對于另一個終身否認靈魂不死的人,齋戒是必要的。這種工作是十分艱苦的,而且那些哈哈大笑的人,顯然并不是在擁護我們。更有甚者:我們有一種願望,想吸引别人來附和我們的意見,這種願望使我們經常不得安甯,而且可以說這種願望是和我們的職業分不開的。假如我們看見有這樣的歐洲人,他們為了照顧人類的本性,設法使非洲人的面孔變白,那麼他們的可笑亦不下于我們。我們攪亂國家,我們自尋煩惱,為了使人接受某些毫無基本意義的宗教觀點,于是我們就和某一個征服中國的霸主一樣[2],為了強迫人民剃發或削指甲[3],引起了大規模的反抗。
&ldquo我們責任所在,要使别人克盡我們聖教的義務,這種熱心往往也是危險的,應當和多多益善的謹慎結合而行。從前有一位皇帝,名叫德奧道斯,把某城居民全部殺戮,甚至婦女兒童也不例外。後來這皇帝到教堂門口,要想進去,有一主教名叫昂勃羅阿斯,叫人關上大門,不許皇帝進去,如同對待殺人兇手或冒犯神祇者一樣。在這件事上,主教表現了英勇的舉動。那皇帝,後來按照罪行的深重,做了必要苦修忏悔之後,被允許進入教堂,他走去和教士們站在一起,上述主教把他趕了出去。在這件事上,他表現了狂信者的舉動。由此證明,我們必須提防,勿使熱心過度。那位君主能否在教士之間獲一位置,對于宗教、對于國家,有什麼要緊呢?&rdquo
一七一四年,萊比爾·安外魯月一日,于巴黎。
***
[1]所謂&ldquo放浪之士&rdquo,在十八世紀以前的法文中,意義是雙關的:主要指思想自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時也指風流儇薄、玩弄女性的人。在這封信中,着重第一個意義。在今天的法語中,一般僅用第二個意義。
[2]據各法文版本注釋,都說是指清朝初年的某皇帝。
[3]&ldquo削指甲&rdquo在法文中是一句成語,意即&ldquo使之無法反抗&rdquo,因此作者提到&ldquo剃發&rdquo,順便加上&ldquo削指甲&rdquo,表示&ldquo剃發&rdquo也是一種政治性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