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京娜·米哈伊洛夫娜不會再理睬我了。
在她的眼睛裡我是&mdash&mdash不可救藥的了!&rdquo 瑪麗安娜說到&ldquo不可救藥&rdquo的時候,臉上現出十分快樂的表情,因此涅日丹諾夫擡起眼睛望着她,他也忍不住微微笑了起來,跟着她重說了一遍:&ldquo不可救藥的了!&rdquo &ldquo可是使她感到奇恥大辱的是,&rdquo瑪麗安娜繼續往下說,&ldquo你不拜倒在她的腳下。
不過這都沒有關系&mdash&mdash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跟你談談&hellip&hellip我在這兒不能再待下去了&hellip&hellip我要逃跑。
&rdquo &ldquo逃跑?&rdquo涅日丹諾夫跟着她說。
&ldquo是的,逃跑&hellip&hellip你一定不會待下去吧?我們一塊兒走&hellip&hellip我們應當在一塊兒工作&hellip&hellip你會跟我一塊兒走吧?&rdquo &ldquo我跟你一塊兒走到世界的盡頭!&rdquo涅日丹諾夫大聲說,他的聲音由于興奮和一種突然的感激而顫抖起來。
&ldquo到世界的盡頭!&rdquo在這個時候,不論她想去什麼地方,他都會跟她一塊兒去,連頭也不回。
瑪麗安娜了解他了,她發出一聲短短的、幸福的歎息。
&ldquo那麼你拿着我的手&hellip&hellip隻是不要吻它&mdash&mdash捏得緊緊的,像一個同志,像一個朋友&mdash&mdash像這樣!&rdquo 他們一塊兒走回家去,一路上沉思着,并且感到幸福;柔草愛撫他們的腳,嫩葉在他們四周低語;明暗的點子在他們的衣服上晃動;他們兩個都為着這光的不停的嬉戲、風的快樂的吹動、樹葉的鮮明的光彩微笑了,為着他們自己的青春、為着他們彼此微笑了。
*** [1]屠格涅夫後來談到這個題詞的涵義,曾經着重指出:&ldquo我的題詞中的&lsquo鐵犁&rsquo不是指革命,而是指教育。
&rdquo [2]把别人的名字和父名連在一起叫,算是客氣的稱呼;單稱姓就不客氣了。
[3]波拿巴是拿破侖的姓,這裡描寫帕克林故意講錯,馬上又更正的情形。
[4]西拉·參孫内奇:俄語&ldquo西拉&rdquo(сила)的意思是&ldquo力氣”&ldquo參孫内奇&rdquo就是&ldquo參孫的兒子&rdquo。
參孫是《聖經·舊約·士師記》中徒手撕裂獅子的大力士。
帕克林是一個身材短小、文弱無力的瘸子,卻有這樣一個名字,所以他認為&ldquo這個名字是在挖苦他自己&rdquo。
[5]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五幕悲劇《哈姆雷特》的主人公,一個傳說中的丹麥王子,有着懷疑、猶豫不決的性格。
[6]梅菲斯特是歌德的著名詩劇《浮士德》中的魔鬼,他誘惑浮士德博士,想把他引入歧途,但終于失敗了。
[7]這裡指的是一八六八年的大災荒。
[8]《莫斯科新聞》是俄國反動政論家米·尼·卡特科夫(1818&mdash1887)主編的報紙,它經常對進步刊物進行惡毒的攻擊。
一八六六年卡拉科佐夫謀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案發生後,進步刊物《現代人》和《俄國言論》同時被政府封閉。
涅日丹諾夫指的便是這件事情。
[9]指當時像卡特科夫那樣的反動政論家認為自然科學是&ldquo虛無主義&rdquo的養料,他們企圖變更教育制度,加強學校管理,着重以古希臘文、拉丁文為基礎的、使學生遠離實際生活的古典教育。
[10]斯科羅皮興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影射當時進步的音樂和美術評論家弗·斯塔索夫(1824&mdash1896)。
斯塔索夫後來當面帶笑問屠格涅夫是不是指他。
屠格涅夫也含笑回答:&ldquo當然多多少少有您,可是也有别的許多人&hellip&hellip&rdquo在本書最後一章裡帕克林同馬舒林娜談話的時候,他還提到這個名字。
[11]克瓦斯是一種用面包或水果發酵制成的清涼飲料。
[12]雷·歐勒爾(1707&mdash1783),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彼得堡和柏林的科學院院士;彼·拉普拉斯(1749&mdash1827),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卡·高斯(1777&mdash1855),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13]拉斐爾(1483&mdash1520),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與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二人齊名;莫紮特(1756&mdash1791),奧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14]《北極星》和《鐘聲》都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亞·赫爾岑(1812&mdash1870)在倫敦出版的刊物。
(其實《鐘聲》是在1868年12月停刊的。
)把這種革命出版物運進沙皇俄國,當時是&ldquo犯罪&rdquo行為。
[15]普·米·薩多夫斯基(1818&mdash1872),俄國著名演員,擅長扮演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本中的男主角。
[16]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1823&mdash1886),俄國劇作家。
喜劇《各守本分》是他的早期作品(1853年),魯薩科夫是《各守本分》中的男主人公。
[17]賤民是南印度居民中一個既受壓迫又無權利的階層。
[18]俄語нежданов含有&ldquo不曾料到的&rdquo的意思。
[19]法語:這實在叫人受不了! [20]德語:誰要了解詩人,就得到詩人的國度裡去&hellip&hellip [21]德語:誰要了解敵人,就得到敵人的國度裡去&hellip&hellip [22]當時是一八六三年一月波蘭人民發動反封建、反沙皇統治的起義的前夕。
[23]賈格諾特是印度教徒崇拜的毗瑟拏神像。
每年例節,人們用大車載賈格諾特神像遊行市内,迷信的人相傳要是伏在地上讓大車輾死,便可以升天。
[24]《西班牙書簡》是沙俄評論家瓦·彼·鮑特金(1811&mdash1869)的著作(1857)。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贊美了西班牙婦女的美麗和溫柔。
書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像絲一樣柔軟的身體安放在鋼鐵一般的肌肉上&rdquo。
作者談到西班牙人跳舞的動作,說這種動作好像是&ldquo給激怒了的老虎的跳躍&rdquo。
帕克林的俏皮話就是根據以上的句子編出來的。
[25]指交際花。
[26]伊壁鸠魯(公元前341&mdash前270),古希臘哲學家,他的生活目的是沒有痛苦、身體健康和心靈平靜。
伊壁鸠魯主義在倫理學上接近幸福說。
後被享樂主義者加以庸俗的解釋。
[27]虛無主義&mdash&mdash屠格涅夫在他的長篇小說《父與子》(1862)中第一次使用&ldquo虛無主義者&rdquo這個名詞,他把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不承認任何權威的巴紮洛夫稱為&ldquo虛無主義者&rdquo。
在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國的反動政論家就用這個名詞來诽謗那些反對封建農奴制度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28]從彼得堡通往莫斯科的鐵路。
[29]《西施庭的聖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傑作。
[30]科利亞是尼古拉的小名。
[31]指安娜·紮哈羅夫娜,西皮亞金的姑姑。
[32]《兩世界評論》(《RevuedesDeuxMondes》),從一八三一年起在巴黎出版的法國資産階級的刊物。
[33]出生的地名指柯洛姆納,屬莫斯科省。
[34]三十年戰争&mdash&mdash德國各新教諸侯同天主教諸侯和皇帝間的戰争。
這次新舊兩教派間的戰争後來演變成全歐洲範圍的戰争。
德國是主要戰場,也是參戰者的軍事掠奪和侵略的對象。
戰争從一六一八年開始,到一六四八年結束,共繼續三十年之久。
[35]法語:可是離開俄國嗎?&mdash&mdash絕不! [36]法語:他的見解裡多了點兒封建的氣味。
[37]奧布列諾維奇王朝是當時塞爾維亞公國(1815&mdash1842和1858&mdash1882)和以後塞爾維亞王國(1
在她的眼睛裡我是&mdash&mdash不可救藥的了!&rdquo 瑪麗安娜說到&ldquo不可救藥&rdquo的時候,臉上現出十分快樂的表情,因此涅日丹諾夫擡起眼睛望着她,他也忍不住微微笑了起來,跟着她重說了一遍:&ldquo不可救藥的了!&rdquo &ldquo可是使她感到奇恥大辱的是,&rdquo瑪麗安娜繼續往下說,&ldquo你不拜倒在她的腳下。
不過這都沒有關系&mdash&mdash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跟你談談&hellip&hellip我在這兒不能再待下去了&hellip&hellip我要逃跑。
&rdquo &ldquo逃跑?&rdquo涅日丹諾夫跟着她說。
&ldquo是的,逃跑&hellip&hellip你一定不會待下去吧?我們一塊兒走&hellip&hellip我們應當在一塊兒工作&hellip&hellip你會跟我一塊兒走吧?&rdquo &ldquo我跟你一塊兒走到世界的盡頭!&rdquo涅日丹諾夫大聲說,他的聲音由于興奮和一種突然的感激而顫抖起來。
&ldquo到世界的盡頭!&rdquo在這個時候,不論她想去什麼地方,他都會跟她一塊兒去,連頭也不回。
瑪麗安娜了解他了,她發出一聲短短的、幸福的歎息。
&ldquo那麼你拿着我的手&hellip&hellip隻是不要吻它&mdash&mdash捏得緊緊的,像一個同志,像一個朋友&mdash&mdash像這樣!&rdquo 他們一塊兒走回家去,一路上沉思着,并且感到幸福;柔草愛撫他們的腳,嫩葉在他們四周低語;明暗的點子在他們的衣服上晃動;他們兩個都為着這光的不停的嬉戲、風的快樂的吹動、樹葉的鮮明的光彩微笑了,為着他們自己的青春、為着他們彼此微笑了。
*** [1]屠格涅夫後來談到這個題詞的涵義,曾經着重指出:&ldquo我的題詞中的&lsquo鐵犁&rsquo不是指革命,而是指教育。
&rdquo [2]把别人的名字和父名連在一起叫,算是客氣的稱呼;單稱姓就不客氣了。
[3]波拿巴是拿破侖的姓,這裡描寫帕克林故意講錯,馬上又更正的情形。
[4]西拉·參孫内奇:俄語&ldquo西拉&rdquo(сила)的意思是&ldquo力氣”&ldquo參孫内奇&rdquo就是&ldquo參孫的兒子&rdquo。
參孫是《聖經·舊約·士師記》中徒手撕裂獅子的大力士。
帕克林是一個身材短小、文弱無力的瘸子,卻有這樣一個名字,所以他認為&ldquo這個名字是在挖苦他自己&rdquo。
[5]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五幕悲劇《哈姆雷特》的主人公,一個傳說中的丹麥王子,有着懷疑、猶豫不決的性格。
[6]梅菲斯特是歌德的著名詩劇《浮士德》中的魔鬼,他誘惑浮士德博士,想把他引入歧途,但終于失敗了。
[7]這裡指的是一八六八年的大災荒。
[8]《莫斯科新聞》是俄國反動政論家米·尼·卡特科夫(1818&mdash1887)主編的報紙,它經常對進步刊物進行惡毒的攻擊。
一八六六年卡拉科佐夫謀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案發生後,進步刊物《現代人》和《俄國言論》同時被政府封閉。
涅日丹諾夫指的便是這件事情。
[9]指當時像卡特科夫那樣的反動政論家認為自然科學是&ldquo虛無主義&rdquo的養料,他們企圖變更教育制度,加強學校管理,着重以古希臘文、拉丁文為基礎的、使學生遠離實際生活的古典教育。
[10]斯科羅皮興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影射當時進步的音樂和美術評論家弗·斯塔索夫(1824&mdash1896)。
斯塔索夫後來當面帶笑問屠格涅夫是不是指他。
屠格涅夫也含笑回答:&ldquo當然多多少少有您,可是也有别的許多人&hellip&hellip&rdquo在本書最後一章裡帕克林同馬舒林娜談話的時候,他還提到這個名字。
[11]克瓦斯是一種用面包或水果發酵制成的清涼飲料。
[12]雷·歐勒爾(1707&mdash1783),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彼得堡和柏林的科學院院士;彼·拉普拉斯(1749&mdash1827),法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卡·高斯(1777&mdash1855),德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13]拉斐爾(1483&mdash1520),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與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二人齊名;莫紮特(1756&mdash1791),奧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
[14]《北極星》和《鐘聲》都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亞·赫爾岑(1812&mdash1870)在倫敦出版的刊物。
(其實《鐘聲》是在1868年12月停刊的。
)把這種革命出版物運進沙皇俄國,當時是&ldquo犯罪&rdquo行為。
[15]普·米·薩多夫斯基(1818&mdash1872),俄國著名演員,擅長扮演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本中的男主角。
[16]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1823&mdash1886),俄國劇作家。
喜劇《各守本分》是他的早期作品(1853年),魯薩科夫是《各守本分》中的男主人公。
[17]賤民是南印度居民中一個既受壓迫又無權利的階層。
[18]俄語нежданов含有&ldquo不曾料到的&rdquo的意思。
[19]法語:這實在叫人受不了! [20]德語:誰要了解詩人,就得到詩人的國度裡去&hellip&hellip [21]德語:誰要了解敵人,就得到敵人的國度裡去&hellip&hellip [22]當時是一八六三年一月波蘭人民發動反封建、反沙皇統治的起義的前夕。
[23]賈格諾特是印度教徒崇拜的毗瑟拏神像。
每年例節,人們用大車載賈格諾特神像遊行市内,迷信的人相傳要是伏在地上讓大車輾死,便可以升天。
[24]《西班牙書簡》是沙俄評論家瓦·彼·鮑特金(1811&mdash1869)的著作(1857)。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贊美了西班牙婦女的美麗和溫柔。
書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像絲一樣柔軟的身體安放在鋼鐵一般的肌肉上&rdquo。
作者談到西班牙人跳舞的動作,說這種動作好像是&ldquo給激怒了的老虎的跳躍&rdquo。
帕克林的俏皮話就是根據以上的句子編出來的。
[25]指交際花。
[26]伊壁鸠魯(公元前341&mdash前270),古希臘哲學家,他的生活目的是沒有痛苦、身體健康和心靈平靜。
伊壁鸠魯主義在倫理學上接近幸福說。
後被享樂主義者加以庸俗的解釋。
[27]虛無主義&mdash&mdash屠格涅夫在他的長篇小說《父與子》(1862)中第一次使用&ldquo虛無主義者&rdquo這個名詞,他把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不承認任何權威的巴紮洛夫稱為&ldquo虛無主義者&rdquo。
在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俄國的反動政論家就用這個名詞來诽謗那些反對封建農奴制度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28]從彼得堡通往莫斯科的鐵路。
[29]《西施庭的聖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傑作。
[30]科利亞是尼古拉的小名。
[31]指安娜·紮哈羅夫娜,西皮亞金的姑姑。
[32]《兩世界評論》(《RevuedesDeuxMondes》),從一八三一年起在巴黎出版的法國資産階級的刊物。
[33]出生的地名指柯洛姆納,屬莫斯科省。
[34]三十年戰争&mdash&mdash德國各新教諸侯同天主教諸侯和皇帝間的戰争。
這次新舊兩教派間的戰争後來演變成全歐洲範圍的戰争。
德國是主要戰場,也是參戰者的軍事掠奪和侵略的對象。
戰争從一六一八年開始,到一六四八年結束,共繼續三十年之久。
[35]法語:可是離開俄國嗎?&mdash&mdash絕不! [36]法語:他的見解裡多了點兒封建的氣味。
[37]奧布列諾維奇王朝是當時塞爾維亞公國(1815&mdash1842和1858&mdash1882)和以後塞爾維亞王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