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關燈
第6頁。

    ) 22關于對關稅改革和帝國主義的整個資本主義的利益(這裡,一向是或者現在還是贊成自由貿易的加工工業的利益被突出了出來),黑溫斯教授作了如下概括: &ldquo現在,聯合王國從某些與自己沒有雙邊關系的國家進口自己的食物。

    因此,它為了支付自己的食物賬,必須依賴國際貿易的複雜機構,不斷地在全世界為自己的産品尋找新的銷售市場,并通過一些國家間的相互關系清償自己的債務。

    看來,這種産業政策由于以下原因不可能長久繼續下去: (1)通過這種方式進口英國制品的國家數目不斷減少。

    例如,在遠東市場上,我們确定無疑地并且在不久的将來就會遇到日本的不可抗拒的競争。

     (2)撇開殖民地不論,不斷為我們的産品尋求諸如德、美等國之外的其他市場的必要性,對英國的經濟發展進程産生有害的影響。

    自然發展的進程是:推動英國産業達到越來越高的階段,雇用更熟練的工人以及發揮更高的技術才幹。

    但是,實際上,發展進程可能發生很大的偏離。

    文明的和進步的市場關閉了。

    由于不得不與世界落後地區進行貿易,英國企業必須生産适合它們需要的商品。

     (3)這裡,在兩個對立的趨勢之間發生了直接沖突。

    正是在這些大宗商品領域裡,年輕的工業國家也可以取得很大進步。

    德國、比利時、美國、奧地利,甚至日本,都能在這些領域裡與我們競争,并同樣跻身到上述國家。

    另一方面,英國産業也顯示出一種傾向,即更多地發展特産,而不是發展大路貨,從而生産更昂貴的商品。

    因此,在為支付自己的食品而經常依賴的那些領域裡,大不列颠越來越退到後面去了。

    但是,出于這種考慮,組織大不列颠産業生活的努力,在整個帝國範圍内就有了自己的意義。

    &rdquo(黑溫斯:《不列颠帝國》第37頁。

    ) 23下述材料表明,殖民地鐵路建設對英國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ldquo1880年,英帝國有4萬英裡鐵路,其中八分之三在聯合王國内,八分之五在海外占領區和殖民地。

    1904年,鐵路網增加到9.5萬英裡,其中隻有九分之二在聯合王國内。

    因此,國内鐵路長度增加26%,海外增加223%。

    當然,殖民地的迅速發展是建立在這樣一些地區的迅速開發的基礎上的,這些地區早先沒有鐵路,或者隻有一些原始的鐵路。

    自1880年以來,印度和加拿大的鐵路增加了兩倍,澳大利亞增加了三倍,南非增加了四倍。

     在聯合王國以外,與人口密度相比,鐵路密度最大的是澳大利亞聯邦。

    在那裡,每1000居民有3.86英裡鐵路,而加拿大為3.76英裡,印度為0.19英裡。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王國的鐵路網本身雖很大,但與美國的鐵路網比起來就顯得小了。

    據普爾的鐵路手冊所載,美國1904年有212349英裡的鐵路在運營,是不列颠帝國鐵路長度的兩倍多,盡管後者的人口有美國的五倍之多。

    由此便得出帝國内鐵路廣泛地、幾乎可以無限地擴大和發展的前景。

     在聯合王國内,為建造所有這些鐵路的全部資本差不多都籌集起來了。

    投在宗主國之外的英國鐵路上的資本總額估計約85000萬英鎊,年總收入為7500萬英鎊,年純收入為3000萬英鎊。

    如果考慮到聯合王國本身的數字,我估計投在不列颠帝國鐵路上的總資本達210000萬英鎊左右。

    這比在長度上更大大接近美國的數字(280000萬英鎊)。

    每年的鐵路純收入約7000&mdash7500萬英鎊,或為所投資本的3%。

    &rdquo(黑溫斯:《不列颠帝國》第34頁) 24德恩堡先生在他的鼓動演說中,一再強調德國殖民地在棉花和銅上把德國資本家從對美國的依賴中解放出來的可能性。

    因此,他非常了解資本家的心理。

     25對俄國這種現象的結果所作的透徹分析,見考茨基:《美國工人》,載《新時代》第24卷第676頁以下。

     26俄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過,它的資本民族同化(已經部分地實行)由于地區廣大十分容易成功。

    為達到這個目的,最激進的手段就是國家破産。

     27相反地,在進行貸款談判時,小國隻能受制于供貨的困難條件,部分地是由于他們的産業效率不高。

    &ldquo荷蘭銀行受到指責,也許是不無道理的:它們把資本提供給外國,常常不附帶某些條件&hellip&hellip&rdquo。

    交易所&ldquo把大量資本提供給外國,最近(指1905年)提供給南美,但沒有像在比利時、德國和英國常常發生的那樣,約束有利于荷蘭産業的條件。

    &rdquo(G.黑澤林克:《荷蘭》,載哈勒編:《世界經濟》第3卷第118頁。

    ) 28關于大經濟區在這方面所享有的優勢,見裡夏德·許勒爾:《保護關稅和自由貿易》,1905年維也納版,第247頁:&ldquo一個小區的對外貿易,同它的生産相比是大的,因而對該國來說是重要的;而對那些它從其進口商品并想向其出口的大國來說,這種通商貿易同它們的生産相比意義很小。

    因此,小國很少能在貿易協定上相應地保護自己的利益,或促使其他國家的貿易政策适應自己的需要。

    &rdquo 29見卡爾·埃米爾(希法亭早期著作中所使用的筆名之一。

    &mdash&mdash譯者):《德國帝國主義和對内政策》,載《新時代》第26卷第1期。

     30摩洛哥争端的暫時結果,為這種發展提供了一個實例。

    這時,克虜伯和施奈德-克羅伊措特為共同開發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礦藏而結成的聯盟,使兩國(指德國和法國。

    &mdash&mdash譯者)之間達成一項協議。

    在摩洛哥似乎能利用兩國的矛盾從中漁利時,卻很少能逃避它們的壓力。

     31試想想,俄國的政治權力由于遠東的糾紛而變得如此之弱,以至于不能施加政治壓力,這對最近德國的商約在國際上的實行是何等重要。

     32見奧托·鮑威爾:《民族問題和社會民主主義》,載《馬克思研究》第Ⅱ卷第30節(《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原則》)第491頁以下。

     33美國小麥出口,1901年為小麥總産量的33%,1902年為29%,1903年為19.5%,1904年為10.5%(J.M.魯賓諾:《俄國的小麥貿易》,1908年華盛頓版)。

     瑪麗·施瓦布在《張伯倫的商業政策》一書第73頁上引用華盛頓商業和勞工部的報告:&rdquo糧食、食品和棉花的出口量近年來下降了,特别是上年的1903&mdash1904年年度。

    這既不能歸于國内的歉收,也不能歸于國外的價格低廉。

    去年的玉米、小麥和棉花的收獲量不低于平均水平,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非常高。

    農産品占出口總額的份額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顯然是美國需求量的提高。

    為美國國内消費保留的小麥量,1880年以前從未達到27500萬蒲式耳。

    但是,在1883年,它突破了30000萬蒲式耳的大關,并随人口的增加而逐漸增長。

    在1889年,它超過40000萬蒲式耳;1902年,超過50000萬蒲式耳;在以1904年6月30日結束的會計年度中,它達到51700萬蒲式耳。

    這曾是到某年為止的總數最高的數字。

    &rdquo &ldquo從1880年到1900年這段時間内,美國的人口從5000萬增加到7600萬,即是說增長了52%。

    而該國小麥種植面積僅僅從3400萬英畝增加到4200萬英畝,即是說增長了23.5%。

    各種谷物種植總面積,僅僅從13600萬英畝增加到15800萬畝,即是說增長了16.5%。

    &rdquo(同上書,第72頁) 34關于普魯士,參見F.屈納特教授《普魯士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