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關燈
它。

    他對自己論敵的&ldquo健全的理智&rdquo展開如此激烈的攻擊,即是由此而來。

     27這不僅是自今日始。

    &ldquo政治經濟學的淺薄也表現在,它把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把工業周期各個時期更替這種單純的征兆,看作是造成這種更替的原因。

    &rdquo(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4頁。

    ) 28下述例子證明,高利息率并不造成危機:1864年,英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由于美國内戰,棉花供給中斷。

    因此,由東部印度和埃及供給的棉花增加,從這兩個國家的進口迅速膨脹起來:從東印度的進口額由1860年的1500萬英鎊增加到1864年的5200萬英鎊;從埃及的進口額由1000萬英鎊增加到差不多2000萬英鎊。

    于是,銀行提高自己的貼現率以阻礙黃金外流。

    在1864年間,貼現率在6%至9%之間波動。

    盡管如此,危機仍僅僅限于貨币市場。

    商品市場上,價格提高不大。

    &rdquo盡管存在着過去隻是在貨币奇缺時才碰到的高貼現率,商業和工業卻沒有受到重大的震動。

    &rdquo&ldquo雖然發生持續的棉荒,英國貿易在這整個時期内絲毫也沒有受到壓抑。

    &rdquo(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英國商業危機的理論和曆史研究》第139頁。

    ) 29順便提一下,杜岡-巴拉諾夫斯基僅僅從他關于英國危機史的卓越的和令人信服的論述中得出自己的結論,看來總也避免不了犯這種錯誤。

     30&ldquo1857年的危機在冶鐵業襲擊了一大批企業,1873年的危機則對這些企業的影響更嚴重,這些企業的生産能力彼此并無很大差别。

    因此,在普遍崩潰之中,許多本身從純技術上來看是有生存能力和有生存價值的工廠倒閉了。

    1900年的危機,除了觸及基本産業的大企業之外,還觸及衆多的按今天的概念看已屬過時組織的企業,這些&lsquo單純&rsquo的工廠過去曾被高漲的浪潮卷上高峰。

    價格降低和需求減少使這些&lsquo單純&rsquo工廠陷入困境,而聯合的大企業有時根本未陷于困境,有時出現這種情況也隻是很短的時間。

    因此,最近的危機以與以前的危機完全不同的程度導緻産業的集中。

    例如,1873年的危機,盡管它作了淘汰,但在技術狀況方面卻沒有達到使勝利者企業形成壟斷的程度。

    然而,由于自己的複雜技術、巨大的組織和資本力量,當今的冶鐵、電氣工業的大工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長期壟斷;機器制造業和某些金屬、交通以及其他産業的大工廠,在較小的程度上建立了這種壟斷。

    如果這種情況不适用于某些&lsquo輕&rsquo工業部門,危機對這些産業部門的影響同以前并沒有根本的變化,那麼,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銀行業的最新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上述其他産業的影響。

    &rdquo(耶德爾斯:《德國大銀行同産業的關系》第108頁。

    ) 31隻需這一個條件就足以造成貨币危機,盡管還有一些更深刻的原因。

    在關于1773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崩潰的記述中,對一次大破産的後果作了如下描述:&ldquo沒有人知道這次破産的全部損失有多大,也不知道哪些其他廠家由于這次崩潰而毀滅。

    普遍的混沌狀态使信用消失,一時間再也找不到現金。

    某些人害怕看到他們的票據被退還,另一些人擔心收不回他們有權要求的債款,還有一些人試圖利用普遍的困境從中牟利。

    因此,每個人都在尋求機會以最低價格購買,每個人又害怕付出自己的現金,于是流通幾乎完全中斷。

    &rdquo(《荷蘭的财富》,譯自法文,1877年萊比錫版,第2卷第444頁以下,引自薩爾托裡烏斯·馮·瓦爾特斯豪森:《國外投資的國民經濟制度》第377頁。

    ) 試将這一點與下列1870年戰争爆發之際德國交易所情況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