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關燈
900年春,當這些新工廠開始投産時,發展的高峰已經過去,以緻它們現在隻是促進供給的增加&hellip&hellip由于它們退出消費者的行列和帶着自己的産品出現在市場上,生産能力日益提高,生産過剩也就不可避免了。

    &rdquo(《1900年以後德國經濟生活的紛擾》第2卷,見《礦業和制鐵業》第48頁。

    ) 1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4&mdash136頁。

    另參見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Ⅱ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冊第588頁以下。

     1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8頁。

     18當然,我們這裡隻考察交易所危機,這種危機作為一般商業危機的一個因素而出現。

    交易所危機和投機危機,也可以孤立地發生。

    例如,交易所危機常常出現在産業繁榮的最初階段,當投機在高漲開始出現之前實現的時候。

    1895年維也納的情況就是如此。

     19例如,在最近的美國貨币危機時期,向歐洲的棉花和谷物出口便全力加速進行,以期能夠從歐洲賺得黃金。

     20當然,這是陳舊的經驗。

    一位匿名的大陸商人對著名的金條委員會(1810年)成員說了這樣的話:&ldquo事實上,我隻知道清償貿易收支逆差的兩種方法,即或者付黃金或者破産。

    &rdquo 21這是在皮爾時期;當今無準備的銀行券數額約為1850萬英鎊。

     22&ldquo當貨币外流時,法蘭西銀行經常加算一份貼水;在國外需求增強時,貼水提高到千分之八,甚至到千分之十。

    因為外國隻能使用黃金,所以貼現者必須把這一數額加算于國内貼現率。

    一般說來,可以肯定,在外國貼現率高而巴黎的貼現率很低時,就會使用黃金貼水。

    它使一張千分之五利息的為期三個月的票據,提高到年息為2%。

    &rdquo(薩爾托裡烏斯:《國外投資的國民經濟制度》第263頁。

    ) 23不僅杜岡-巴拉諾夫斯基,而且奧托·鮑威爾也在他的對馬克思危機理論作了如此敏銳和令人興奮的論述中(《新時代》第23卷第1期第133頁以下),被這個由經濟現象本身所産生的誘惑所蒙騙。

     24例如,1890年以後的蕭條時期,情況就是這樣。

    整個1893年是一個具有異常充裕的貨币供給和利息低微的年頭。

    1894年2月底,倫敦銀行的貼現率為2%;而3月中旬,私人貼現率為1%。

    1895年1月中旬,倫敦的私人貼現率在0.5%至0.875%之間。

    盡管在長時間内存有異常大的閑散貨币,但高漲期隻是從1895年下半年才開始。

     25近來,一般地說,由于忽視理論考察方法,一種惡習大大流行起來:根據短短幾年間的一些觀察中便推導出一般結論,把一個産業周期某部分階段的現象,充其量是一定特殊周期的現象,提高為普遍&ldquo規律&rdquo。

    由于這種原因,其他人便拒絕任何一般的認識,并以等着瞧(quivivraverra)的處世之道來寬慰自己。

    他們故意把政治經濟學的認識貶低到低級趣味的笑話的水平。

     26杜岡-巴拉諾夫斯基的危機理論中的這種混淆達到了極點。

    這種理論隻看到資本主義生産的特殊經濟的形式規定性,而忽略了一切生産(不管它們的曆史形式如何)共有的自然條件;因此,便得出僅僅為生産而存在生産的奇怪概念,消費則僅僅成為一種累贅的附屬物。

    如果說這已經是&ldquo荒唐的想法&rdquo,那它卻有&ldquo方法論&rdquo,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因為這種對資本主義生産的曆史的形式規定性的分析正是特殊的馬克思主義的。

    這是瘋狂的馬克思主義,但卻是馬克思主義。

    它使杜岡的理論如此奇特而同時又如此令人振奮。

    此外,杜岡本人也感覺到這一點,雖然他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