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關燈
1撇開特别是在農民經濟中所保留的以前自給經濟的殘餘不論,自給生産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也起某種作用。

    在這裡,企業産品本身又成為再生産的一個要素,例如,作為種子的谷物,煤礦所使用的煤等等。

    這種自給生産的範圍随着企業聯合的發展而增大。

    它之所以是自給生産,因為商品不是為了市場,而是作為本企業的不變資本要素來使用的。

    但是,它同以前社會形态的旨在滿足需要的自給生産根本不同,因為它不是為消費服務的,而是為商品生産服務的。

     2&ldquo認為危機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者引起的,這純粹是同義反複。

    除了需要救濟的貧民的消費或&lsquo盜賊&rsquo的消費以外,資本主義制度隻知道進行支付的消費。

    商品賣不出去,無非是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買者,也就是找不到消費者(因為購買商品歸根結底是為了生産消費或個人消費)。

    但是,如果有人想使這個同義反複具有更深刻論據的假象,說什麼工人階級從他們自己的産品中得到的那一部分太小了,隻要他們從中得到較大的部分,即提高他們的工資,弊端就可以消除,那麼,我們隻須指出,危機每一次都恰好有這樣一個時期作準備,在這個時期,工資會普遍提高,工人階級實際上也會從供消費用的那部分年産品中得到較大的一份。

    按照這些具有健全而&lsquo簡單&rsquo(!)的人類常識的騎士們的觀點,這個時期反而把危機消除了。

    因此,看起來,資本主義生産包含着各種與善意或惡意無關的條件,這些條件隻不過讓工人階級暫時享受一下相對的繁榮,而這種繁榮往往隻是危機風暴的預兆。

    &rdquo恩格斯對此加了一個注:&rdquo供可能出現的洛貝爾圖斯危機學說的信徒們參考。

    &rdquo(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56&mdash457頁。

    ) 3《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mdash273頁。

     4&ldquo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要徹底考察潛在的危機的進一步發展(現實危機隻能從資本主義生産的現實運動、競争和信用中引出),要就危機來自作為資本的資本所特有的,而不是僅僅在資本作為商品和貨币的存在中包含的資本的各種形式規定,來徹底考察潛在的危機的進一步發展。

    &rdquo(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第585頁。

    ) 5杜岡-巴拉諾夫斯基的貢獻是:他在他著名的《關于英國商業危機的理論和曆史研究》中,指出對危機問題的這種研究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僅僅是需要有這樣一個提示。

     6《資本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26&mdash527頁。

     7進一步的例子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76頁以下。

     8《資本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56&mdash557頁。

     9同上書,第557&mdash558頁。

     10同上書,第561頁。

     11同上書,第561&mdash562頁。

     12同上書,第562頁。

     13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06&mdash207頁。

     14乍一看來,繁榮時期的特征似乎是價格的普遍和一緻的上漲,而蕭條時期的特征是價格的普遍和一緻的下降。

    這就是人們如此長期不懈地在貨币價值的變動中尋找危機根源的原因。

    對貨币數量論的迷信也在這裡找到自己最堅強的支柱。

     15&ldquo毫無疑問,正是在洛林-盧森堡地區,采礦業和冶鐵業的經濟發展極其迅速,其影響十分顯著,一些新工廠後來開始營建,因此在高漲時期長時間地促進了需求的增長。

    但是,在1899年底和1